“师夷长技以制夷”-圆明园、清华之旅

学生习作

<h3>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h3> <h3>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h3> <h3>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h3> <h3>圆明园,曾经的“万园之园”,如今改为遗址公园,徒留残垣断壁和遗迹供人凭吊。</h3> <h3>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h3> <h3>圆明园的毁灭,不仅国人为之痛惜,而且凡是有良心的外国人也纷纷谴责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由于乾隆皇帝时宫廷画师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咏图》已被法国入侵者盗走,致使中国人连“画饼充饥”也成了泡影。幸得有爱国人士出巨资购回了图版和印制权,才使我们对圆明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h3> <h3>“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我在看电影《甲午海战》时的感受,落后就要挨打。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唯有通过学习武装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让祖国不再受“夷狄”侵略,屹立于世界之林。</h3> <h3>清华大学建立于1911年,距今有108年的历史。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是在2011年,前身是清华学堂,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换的部分庚子赔款。</h3> <h3>在清华园,我参观了一个叫“悟”的雕塑,它是一个人头,把耳朵埋进了书本、双目紧闭、口也紧闭。把耳朵埋进书本代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双目紧闭是在思考;口也紧闭,寓意“行胜于言”,这也是清华大学的校风。我要像这雕塑寓意的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心思考”、“行胜于言”。 </h3><h3> </h3> <h3>我今后要努力学习,按清华大学的校训、校风、校规来要求自己。为祖国做出贡献,不让祖国再一次被欺凌、再一次有“庚子赔款”、再一次被入侵、再一次被践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