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月19日,学习第五天,天气虽然因为突来的小雪有些冷,大家的学习热情却愈发高涨。</h3><h3><br></h3><h3> 一进入教室,大家惊奇的发现多了一个学员,她是接替小菲博士的王天怡博士,负责调查工作坊对教师培训的相关需求和资料。</h3><h3><br></h3> <h3><br></h3><h3><br></h3><h3> 今天是Jan主讲,课题是《学习偏好:促进学习的教学工具/方法》。首先,Jan告诉大家桌上有八张变易贴,分别标着1、2、3、4和A、B、C、D,对应的是内容、过程、产出、学习环境以及相应的四个内容,要求大家对应做出选择,当有的学员提出是否单选时,Jan只是笑着回应“这是一个好问题”,就没有别的表示了。聪明的学员马上意识到,这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事实证明,没有对错,正如Jan一直强调的。尤其在差异化和包容教育的问题上,更没有对错之别,有的只是适合的发展、自己的成功。Jan要求大家又一次戴上眼罩,回顾第一期“包容性教育”知识,以复述累加的方式,每人想出一个关键词,下一人要复述前一人的词汇,以此类推,这种回顾知识的方式给了大家快速回忆并且交流中提供关于包容性教育的多重知识点。而“泡一杯茶🍵”的这要求大家面对实际问题进行体验式思考,以此引导教师思考当面对长篇的棘手指导时,用分块或者提供勾选列表的方式可以进行指导。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着改变。Jan提醒大家,“泡茶”小小活动的不同设置给予成员在组内与组间决然不同的思路和状态。</h3> <h3>“在反思和反应:为各种学习方式作规划,思考儿童发展相关知识”环节,Jan又一次进行了随机分组,Jan马上抛出随机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何这次的分组大家比第一次慢了很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真是随处有问题,随时要需思考。这次的创意活动:按照新分组随机抽取教学道具进行创意性学科微格教学,过程中思考维果斯基、布鲁纳和加德纳理论在学科中的指导应用性,结束后进行反思日志记录。这些理论已经不是空洞洞的冰冷理论,这些人名已经不是距离遥远,代表古老与过去的西方经典名词,现在已经开始随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方面。</h3> <h3> 今天课程学习的结束,既遵循往日的惯例,在反思日志中记录学员们的所思、所感、所想,但又有所不同,教授给学员们抛出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员们围绕着六个问题,回顾梳理已学过的培训内容,提炼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在给出这六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继继续碰撞与升华,继而自主生成更多新的思考、新的问题,无限激发学员们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与热情,保持更好的好奇心,拥有更深入的持续性学习的意志和激情。</h3><h3><br></h3> <h3><br></h3><h3> 又是一年春草绿,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 在这个新学期播种的美好季节,学员们将继续带着欣喜与憧憬播下希望的种子,迎接新的挑战,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与高昂的姿态继续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积极实践,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为推动高新区教育早日步入“2.0”时代,为整个高新区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卓越的成绩。</h3><h3>祝福大家2019年元宵节快乐!</h3><h3> </h3><h3><br></h3><h3> 编辑:李延华 王洪涛 高雅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