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h3>始建于秦朝的都江堰的名声那是出了名的大,很多人远道而来拜访它。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治水时建造的,至今已经用了2000多年了,现在仍然发挥着作用哦!<br></h3><h3>正因为有了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才能变成富饶肥沃的天府之国。</h3> <h3>有一次发了洪水,毁了房屋和田地,人们非常焦急。这时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泯江出口处的一道小山梁上开一个口子让洪水流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分洪水的口子叫做宝瓶口,是后来都江堰最早的工程。那时没有铁器,没有炸药,开挖宝瓶口非常困难,人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先用火把岩壁烧得滚烫,再用冷水浇泼,不断反复石头在一冷一热的交替中终于变软了,人们就握着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把山梁打穿,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是了不起啊!<br></h3> <h3>后来,强大的秦国消灭了蜀国。李冰来到这里,带领他的儿子李二郎才修好了都江堰。他发现沙洲旁边正好有个河湾,但是弯曲度还不够,就用竹笼装了许多卵石,砌了一道低矮的分水堤,叫做鱼嘴。有了它就能使表面的清水顺利地流进来,不会带进来许多泥沙了。<br></h3> <h3>真正的原理<br></h3><h3>都江堰位于闽江上游340公里处。从秦代李冰父子辟建以来,历代均有整修。到宋朝更制定四休制度延续至今,每年冬春枯水农现实进行断流岁修。一方面修整堰体,另一方面淘深河道。</h3><h3> 自秦代以降,都江堰一直以竹笼成装卵石结合木桩构造。易被闽江的急流冲刷损坏,每年都需要投入人工加以整修。元代时首次引入铁石结构,虽可减少整修的频率,但因技术限制,无法一劳永逸。而且铁石材料需长途运送,成本不低,不像竹,石和木桩可以就地取材。此后,明清两代对此次始终争论不休,都江堰的整修也一直在竹笼铁石两者间反复,直到近代水泥与混凝土技术的引入,才彻底平息了此争论。<br></h3> 武侯祠 <h3><font color="#333333">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祠宇及惠陵组成。</font></h3> <h3>武侯祠总面积230亩,也就是说15万平方米。<br></h3> <h3>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的八阵图十分了得,可令敌人进退不得。只得挨打,八阵图分为水八阵,旱八阵。旱八阵早已失传,水八阵现存于世。诸葛亮写的前出师表是给刘禅的,因为诸葛亮要去北伐。让刘禅留在家里,不放心。<br></h3> <h3>在我眼中的三国,原来是枯燥的,是无趣的。而我来到了武侯祠之后,我认为三国演义变得开始有趣。快乐起来。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那里看一看哦!<br></h3> 杜甫草堂 <h3>杜甫生于七二年,卒于770年。字子美。京兆杜陵。生于河南。<br></h3> <h3><font color="#1564fa">杜甫一生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漫游时期;第二阶段,长安时期;第三阶段,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第四阶段,漂泊西南时期。</font><br></h3> <h3>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造了一个草堂,总算有了一个牺身之处。刚刚经历过哀鸿遍野的中原战乱,杜甫对眼前田园美景尤其珍惜他满怀爱意地写下了不少歌咏自然风光的美丽诗篇。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都是在这里创作的。<br></h3> <h3>诗人虽有了自己牺身之处,但始终未忘记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在杜甫的精神体系中,有三个情节最为重要而突出,其一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其二,是自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负责感。其三,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