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长的摇篮

远山

<h3> 我 们 成 长 的 摇 篮</h3><h3>&nbsp;</h3><h3> 1959年初秋,我们一群中大附属幼儿园的小伙伴们,以无比愉悦的心情,踏入了盼望已久的学校——-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这美丽如画的校园里,我们度过了六个春夏秋冬。<br></h3><h3> 我们当年就读的附小校址就是现在的中大外国语学院院址。当年的二层楼的主教学楼至今依在,已作为外国留学生学院和翻译学院的办公楼了。当时在校学生不多,每个年级学生不到一百人,分为一班、二班两个班,我被分在二班。学生多数来自本校教师员工子女,另外包括校外附近的市第六中学、省教育学院、珠江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子弟。一九五九年九月一日早上七点,同学们背着书包一早来到学校,在东一楼的第一教室门口,微胖的周玉贞老师,笑容可掬地迎接着我班新生的到来。教室里的讲台上整整整齐的堆放着崭新的教科书和作业本,教室窗明几净,硕大的黑板镶嵌在进门右侧的墙壁上。当上课的钟声从工友江坤叔叔的手中摇响时,我们像欢快的小鸟一齐飞进教室。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全神贯注地目视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她的讲课,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继以后的三至四年级是邱佩璇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五年级始,由苏瑞华老师担任班主任,直到小学毕业。</h3><h3> 学校环境对于我们是那样的新鲜。除了主教学楼以外,还包括有主楼西面下坡马路南北两边的各一座房屋的教室。路北是两教室为一体的平房,而紧靠路南的是小运动场,其场边南面是一座两层楼房,楼上是单身教师宿舍,楼下为一教室和体育器械及学校杂物仓库。小运动场为一篮球场和排球场加不太大的一块场坪,供低年级学生做操和上体育课。在场地一侧,矗立着一根6—7米高的钢管立柱吊环转盘。其以顶柱为圆心的旋转吊臂钢圈,加八根从钢圈边缘上像辫子般垂落的绳索吊环组成。手握下垂的吊环,八个人同一方向同时跑动旋转,人像小鸟一般在空中飞转起来。它要求跑动的人必须动作一致,否则,就会导致联动被撞而终止转动。此器械在于培养同学们协同动作的集体主义思想,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强健臂力、手握力,有助于人在旋转时对眩晕的适应。在平房教室前场坪,安装有一座厚实木架及其木架牵拉着的一长条平板的浪桥秋千。男同学常常会在课余时间,到浪桥秋千处玩耍。在浪桥秋千两头各站一人,手抓拉杆,用腰、腿协调合力下压平板尾端,使秋千随之摆动扬起,开始了双方在力量、速度和身体灵巧方面的比赛,以比较各自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的技巧水平以及胆量、勇气、和力量的大小。在主教室楼北面,沿着约三米宽、长约十几米的水泥坪走到尽头的楼梯而下,是一座一米左右高、八米左右长、纵深约三米的混泥土的主席台。主席台下面是长约六十多米、宽约四十多米的矩形足球场,运动场一端还有跳高、跳远合用的沙池。</h3> <h3>  在这里,进行着全体中高年级学生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及相关体育活动。同时,每年还举行一次绕场的校少先队大队授旗、新队员入队集体宣誓和队列等操练活动。此时,在小号手嘹亮震耳的行进曲与队鼓的敲打声中,把活动引向了高潮。一到下午放学后,操场就成了男同学的“天下”,铁杆足球小球迷把在中大西大球场看到大人们踢球所学到的技能,很快运用到自己的足球玩耍中。学校体育课由薛柏林老师(并兼教图画课程)任教,体育课包括队列操练、初级武术操、跑步、手榴弹投掷、俯卧撑、垫上前后滚翻、跳马、单杠引体向上和摆动翻越单杆、双杠悬空摆动引体向上、立臂支撑,跳远、跳高等运动。在他的指教下,同学们不怕苦累,乐于锻炼,勇于攀登,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多年来,在每年由海珠区组织的全区小学田径运动会上,中大附小运动队总是名列前茅。我班周显平同学在1964年5月以4.12米的成绩打破当时广州市小学生女子乙组跳远纪录,还代表海珠区小学生参加广州市小学运动会女子乙组团体4X100米接力赛,获得第一名。在足球运动中,由我们两届同学年龄段组成的足球队,夺得了广州市小学足球比赛第二名,其中六一班的邝子立同学曾经在七十年代还被选送到广东省足球队。参加以上各类运动比赛获得良好成绩的同学,为中大附小,为海珠区争得了荣誉。</h3> <h3>  学校主教学楼东面的下坡尽头,有一栋二层木质结构楼房,二楼为教室,楼梯出口两侧分别为两个大的长形教室,其中西教室不常用,主要是用作毕业班集中上大课和区教育局组织进行校际之间观摩教学上课用。东教室为音乐教室。在这里,每周每班有一堂音乐课,这是大家最期待的,由余瑞真老师任教,她教同学们识简谱,练习声乐和唱歌曲。教课中,她弹着呈黑颜色的旧钢琴,遍唱边弹地教大家唱歌,唱少儿歌曲和歌颂祖国、歌唱人民的歌曲。教室里充满着童声欢唱,悦耳歌声彼此起伏,大家沉静在欢乐歌声的海洋里。学生中,不乏有很好音乐天赋的,其中周显平、戴念穗等几位同学课堂外还请人教小提琴,她们都学的很好。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春节期间,我们所在的海珠区和全市小学举办大唱革命历史歌曲歌咏选拔比赛,由周显平等同学组成的小提琴乐队,与六一、六二班组成的合唱团一道代表学校,夺得了区歌咏比赛第一名。在随后的春节期间,被推选到市人民公园乐坛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场激情满怀的大合唱,展现了中大附小少年学子,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音乐才华。</h3> <h3>  语文、数学课程是主课,每天都有安排。由梁元兢教导主任、黄瑞颜、唐碧琪、谢良、苏瑞华、戚梦云(后改名为戚军)、何永钟、邱佩璇、周玉贞、陈翠凤、罗德贞、薛金陵、严剑虹、李崇敬、黄玉叶、邵文芳、陈尧雄等老师授课。上述其中部分老师还分别兼任自然、地理、历史、珠算、图画、写字等有关课程。他们任教中倾注了辛勤劳动,使我们一直难以忘怀和不尽感谢。每一个老师,都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授课。讲课时从启发入手,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循循善诱,围绕主题,在帮助同学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不时通过增加新的学习辅助内容,增进大家的学习兴趣,扩大学习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记忆最深的是语文老师梁元兢主任和数学老师黄瑞颜,他(她)们讲课引人入胜,生动易懂。梁主任性格外向,语言丰富幽默,讲课抑扬顿挫。他上课张弛有度,不时辅以短时轻松话题,使本来较为枯燥的语文课,变得活跃而深动,同学们饶有兴致。他还时常引用成语典故,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说明事情,以增强同学们对书本以外知识和词汇的掌握学习,提升和丰富写作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讲解时,通过大量造句做题,帮助同学们掌握排比句及句子中主语、谓语、状语、补语、宾语的应用,还有基本词语、修辞等用法的学习,使同学们的语文基础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黄瑞颜老师,教学严谨,推理演绎强。对有的同学一时弄不懂的数学题,她总是耐心施教,认真答疑解惑。除了在黑板上多次演练,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还针对性地逐一帮助个别同学解决不懂的问题,直到搞清楚明白为止。为了扩大认知,附小领导及老师还充分利用中大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组织我们参观物理系和化学系的实验室、生物系的生物标本室,参观中大的孙中山纪念室、学校自来水厂、地质地理系的气象台;请中大教师讲课;利用中大游泳池,进行体育课的游泳教学。请优秀大学生作少先队辅导员,我班的大学生辅导员先后来自中文系的李哥哥、甘姐姐、陈哥哥等。以上参观学习丰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了大家从小爱学习的习惯。从老师处,我们得知了中大附小的前身是岭大附小,其历史悠久,教学成绩斐然,由此更加促使和激励着我们学好知识的愿望和动力。<br></h3><h3> 学校作为海珠区重点学校,十分注重教学质量。各科老师都能做到因材施教,把夯实基础、巩固提高、温故知新,反复阅读,作为提高和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来抓。主要做法:一是在讲新课之前,把习题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错误问题拎出来,进行深讲剖析,分析错误成因,找出错误实质的关键点进行解惑;二是对写的好的作业进行示范评语,贴挂墙上。采取对比方法,重点提示其中好的、优秀部分,帮助大家掌握专业学习技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存在的不足。三是强调看书学习要多读、多背、多写,不断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熟练记忆,做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以便较好完成课题。以上做法,举例生动、实在,看得见,摸的着,针对性、实用性强,因而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至今许多同学,还能熟背当年所学的整篇语文课文,几百字的课文一字不差。由于老师们认真施教,同学们用心学习,较好地掌握了高小应知应会知识,大家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顺利通过毕业升学考试,多数同学考取了较好的中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大附小的学子,每年考取广州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进入到不同的学校,大部分都能成为年级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许多还都担任了班干部,发挥了好的学习模范作用。受中大醇厚重教学风、学养之熏陶,中大附小学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文革时期自觉抵御社会轻教育的不良风气,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攀登学业高峰,从而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多数成为不同行业、岗位的骨干,为国家做着积极贡献。</h3><h3><br></h3> <h3>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解放后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除了学习上述课程,小学还开设有劳动课和曾经开过英语课。劳动课于每周一下午进行,由班劳动委员牵头联系,到工友四婆(忘记姓名)处领取锄头或镰刀。根据农作物生长节气的不同,按季节种有红薯、甘蔗等。收获时,大家高兴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我校作为区教育试点,六十年代初期,小学二年级开设了英语课,授课教师来自中大外语系的老师和部分在读大学生,可惜只开了一个学期便因故中断了。</h3><h3> 学期开学,附小的校领导陈桐校长兼书记、陈鸿燊副校长、唐碧琪老师兼校少先队大队总政治辅导员,他们都会抽空分别到各个教室看望大家,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爱人民,爱科学,爱同学,爱劳动,爱红领巾,做社会主义新人,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潜移默化,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六年的在校学习,学校先后开展学习向秀丽,不畏牺牲,冒着熊熊烈火抢救国家财产的先进事迹;学习少年英雄刘文学,保护财产,同坏分子搏斗而壮烈牺牲的优秀品质;学习雷锋叔叔爱憎分明,对工作和事业火一般的热情,为人民服务勤恳、敬业的共产主义思想;学习王杰叔叔舍身救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等事迹。同学们从小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严于律己,告诫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操守。不管是哪位同学遇有困难,少先队就会出面去帮助,让他(她)学习不掉队,精神不沉闷,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共同进步。</h3> <h3>  少先队还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开展课外有益活动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善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公德爱心和学好知识为国效力的意识。少先队大队邀请老红军夏勤可伯伯为大家上发扬革命传统的教育课;邀请省荣誉军人叔叔与伤残疾病作斗争的教育课;邀请数学家华罗庚伯伯上勤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的教育课。除此,还组织大家踊跃参加市、区组织的有关科普知识竞赛和小学射击活动。六年级时,小我两届的邻居学弟梁中杰参加了手旗通信学习活动,让我羡慕不已。只见两人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互动手中小旗,交流双方会话信息,既新鲜又神奇。练习手旗通信的同学勤学苦练,在力求做到指令下达完整、挥旗标准准确、记录正确无误、高度协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信息交流速度。1965年暑期举行全市小学手旗通信活动比赛,由六一班张晓华等同学代表我校参加,夺得了第一名。我弟弟魏宁生参加射击运动,他和同队小伙伴们,刻苦训练,成效明显,在参加全市组织的小学射击运动比赛中,获得了集体赛第三名的好成绩。除此,学校还开展了数学竞赛、航海模型制作、无线电制作矿石收音机等活动。以上各种活动,同学们耳闻目染,现身参加,身体力行,促进了身心素质的锻炼和提升,从而德、智、体得到了全面发展。</h3> <h3> 结合当时社会上开展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各班少先队中队、小队于课余时间,组织小队员们走上街头,手捧宣传资料,向行人举手致礼,礼貌地进行“六不六要”的宣讲,教育人们自觉养成爱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中大南校门14路公交车终点站(后延至鹭江)旁有一公共厕所,平时无固定人员打扫。少先队就组织大家,在每个星期六下午第二堂课放学后,去打扫厕所,赢得了行人的赞许。可以说,当时广州市的城市市容卫生面貌是很好的。六十年代初还曾经在全国开展过“除四害”运动,我们小学生积极响应参与。利用午休和下午四点钟后的放学,分散到苍蝇活动的食堂、阴沟等场所打苍蝇。每个人拿着细铁砂布做的苍蝇拍追打苍蝇,把打死的苍蝇放进火柴盒,每一盒装一百只,交到班里做统计。大家之间比数量,比成绩,以争取获得表扬。</h3><h3>附小的学习生活是丰富的。可我们仍然念念不忘每个愉快的寒、暑假。假期里,同学们按照各自住家区域范围,参加由小学和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互帮互学,认真完成假期作业;互相借阅有益的课外书籍,学习科普知识;开展棋牌类(跳棋、军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弹子棋、扑克牌)等增强智力、心力和乐趣的娱乐活动;动手做些小的手工玩具;帮助一些人手少的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政劳动。活动中,同学们不分年龄、性别,有空都会自觉地参加,其乐融融。</h3> <h3>  回忆中大附小的学习和生活点滴的同时,一个个同学的身影陆续出现在我的脑海,48个同学的名字不断跳入我的眼帘:曾和、何志伟、王建平、周宗梅、李方红、周显平、丁乔、端木达、陈永明、潘伟强、吴新宏、吴美茵、黄妙兰、沈灼成、梁秀珍、司徒月仪、孔庆荣、吴培国、李淑荃、唐仲仪、韦秀珍、温集平、李月萍、伍志强、林碧娟、陆志芬、张厚、谢伟强、马务舜、戴念穗、冯洁玲、邓曼玲、欧慕东、杨世成、王雪香、徐贞云、陈锦云、沈炽成、马国仁、梁小平、吴汉、傅晓明、徐博生、容建华、刘文昌、马广新、肖隐、邝思娜。</h3><h3>……</h3><h3> 四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当年的人和事,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岁月流逝,一些房屋、道路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中大附小的情感、记忆和怀念。</h3><h3> 中大附小,我们至爱的母校,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永远热爱您!</h3><h3>&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h3><h3>&nbsp;二0一二年六月十五日于江苏.扬州</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