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流

实习生

<h3>  春节期间的某一天夜里,重症医学科主任到科室夜查房。科室门口没有见到像平时那样的穿梭繁忙,也没有见到病人家属的焦灼目光。毕竟是春节,家属们也要过年,他们把病人放心地交给了医院。走道里安安静静,但值班医生还在忙碌,也许是在开临时医嘱,也许是在修改病历。</h3> <h3>  走进病房,见18张床位已经收满。这个时段病人相对稳定,没有做血液净化的、没有做肺泡灌洗的,也没有正在抢救的,整个病房相对安静,只有呼吸机和氧气湿化瓶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响声,这响声伴随着医务人员的日日夜夜,也伴随着危重病人生命的分分秒秒……</h3> <h3>  不少病人的脖子上挂着家属送的红包,显示了家属对自己亲人的一种牵挂和希望尽早康复的祝愿。在这样的节日之夜,家属把病人交给了医院,医院的医生护士就只能把自己的亲人留在家里,自己在医院守护者这些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病友。</h3> <h3>  这位病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对面的窗子在白天会透进阳光,如果他神志清楚就会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季节的冷暖,但夜间这窗子则却显得过于暗淡,难免使人觉得孤独和伤感。</h3> <h3>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因为在病人的周围到处都活跃着我们的医务人员。病人的安危由她们照看着、病人的治疗由她们进行着、病人的冷暖由她们呵护着,丝毫都不会因为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发生怠慢。</h3> <h3>  此刻的时间是夜里21点48分,下午班与夜班的护士们即将开始床头交接了。</h3> <h3> 从护士站这里观察,两个不同班组的护士们正在开始一起交接病人情况。</h3> <h3>  透过鼻饲营养瓶,</h3> <h3>  透过信息工作站,</h3> <h3>  透过管理文件盒,</h3> <h3>  到处都可以看见护士们忙碌的身影……</h3> <h3>  交接班的第一项工作是为病人翻身。正常人在睡眠时无意识的翻身动作其实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护。然而危重病人不一样,他们非常虚弱、自己无法主动翻身,再加上他们常常合并营养障碍、组织水肿等诸多问题,时间稍长可以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压迫乃至缺血,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例如压疮就是组织受到长时间压迫的后果之一。</h3> <h3>  组长潘妹英带领一位护士来到某病人的床前,开始作翻身前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因为危重病人身上常常插着各种导管,还有监护设备的诸多导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插在病人体腔内的导管拉出,那就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所以护士们在为病人翻身时都特别谨慎。</h3> <h3>  有些重症病人需要“轴线翻身”,有一定的要求和技巧,不是卫生员阿姨可以单独完成的。有时病人体型硕大,还要把病人往上抬起来,两位护士绝对做不到,需要四人甚至更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两组护士把所有病人全部翻一次身就能把年轻的姑娘们累得出汗。又因为每天做这些工作,不少护士虽然年纪轻轻,却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腰椎疾病。</h3> <h3>  完成翻身以后上一班护士的工作算是结束了,她从病房东头走向西头准备下班。她一边走一边浏览着一台台监护仪,看看监护仪上有无反映病人异常情况的迹象,这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长期工作养成的职业习惯。</h3> <h3>  接班后的护士下一项工作是按医嘱给药。有的病人是清醒的,可以口服药物。</h3> <h3>  有的病人是昏迷的,要鼻饲给药。鼻饲给药也不容易,注入的药液量必须合适,还要注意病人的状态。有的病人易发生返流,药液从消化道返流到口腔然后进入呼吸道,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h3> <h3>  还有些药物需要静脉推注,这位护士正在从病人颈部的CVP导管推注药物,这更需要高度重视,药物经中心静脉注射会起效很快,但万一有副作用也会发生很快。</h3> <h3>  推完这支药以后护士在病人床边站了很久很久,因为她在学校里就学过,静脉推药以后要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现在她已经养成习惯了。</h3> <h3>  除了给药还有给营养液、监测血糖、院感消毒等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这些工作一件都不能马虎,最起码的要求都需要仔细核对病人信息。</h3> <h3>  有位老年病人表现得有些焦躁不安,但她因中风后遗症而口齿不清,护士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她的声音。</h3> <h3> 在病人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护士们只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卡通画册,请病人看图指认究竟有何需求。</h3> <h3>  画册上的常见需求病人都否认了,护士理解了她的真实感受,她实际上是感觉孤独和对自己身患疾病预后非常担忧,护士俯身耐心地安慰她,但她还是流露出忧虑的表情。</h3> <h3>  在语言安慰没起作用的情况下,这位护士用自己的手握住了老人的手,就在这瞬间一股暖流传遍了老人的全身……</h3> <h3>  一双年轻的、细嫩的、有温度的手在另一只苍老的、皲裂的、发绀的手上抚摸着……她们并非亲人,但此刻胜似亲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科室经常发生着……然而病人的家属却并不知道这一切……(PS:几天后这位老人的病情好转了)</h3> <h3>  护理组长王晓慧在巡查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她不仅是一位护士,而且还是一位通过培训与考试、持有资格证书的呼吸治疗师。她发现有一位病人呼吸频率不太稳定,仔细检查了呼吸机参数后她觉得需要适当调整。</h3> <h3>  她首先增加了辅助呼吸的频率,<br></h3> <h3>  然后增加了呼气末正压的幅度,</h3> <h3>  调节、确认,她熟练地操作着,不久这位病人与机械通气的同步性就改善了。</h3> <h3>  巡检完成后王晓慧在信息站坐了下来,开始一项一项地仔细核对医嘱。</h3> <h3>  “三查七对”是护士的基本功,即使有其他护士核对过了王晓慧也要自己再核对一次,因为面对生命容不得半点失误。</h3> <h3>  现代化的医院工作量庞大,重症医学科的信息量非常集中,医务人员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工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特殊的训练过程。</h3> <h3>  又到了为病人测量心输出量的时间了,王晓慧熟练地调出了监测界面,同时给新来的护士做着操作演示。</h3> <h3>  她告诉这位新同事,注射冰盐水以后从注入端到监测端血液温度会形成一条特殊形状的曲线,观察曲线的形态可以得知这次注射是否有效和正常。</h3> <h3>  新来的同事确实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还不了解,她急于学习这些在学校还不曾掌握的专科护理知识。</h3> <h3>  王组长进一步告诉她,三次注射以后就可以测量平均值,屏幕显示出病人的心功能数据。这些数据的意义需要大体了解,然后还要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数据来调整治疗。</h3> <h3>  新同事一边听、一边看、一边在小本子上记录着。诚然,这些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重症医学的新手来说难度是有点大,她需要用业余时间去看书、去理解、去琢磨……</h3> <h3>  床旁的演示和讲解还难以表达充分,王组长回到护士站还在为新同事耐心地、不断地解说。</h3> <h3>  不知从何时开始,“慎独”一词被写进了中国的《护理学》教材,这个由我们老祖宗提出的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护理工作者无论在白昼或黑夜、无论有家属或无家属、无论管理者在场或不在场,都会表里如一地做好工作。</h3> <h3>  年轻的的面孔显得那么认真,让主任觉得没有必要再担心什么了。</h3> <h3>  家在新化的小贺,春节前护士长安排她回去一趟看了父母,春节期间就一直在医院守护病人了。</h3> <h3>  科室的群星构成了重症医学团队,不管是平时还是春节,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在那里熠熠生辉。</h3> <h3>  祝福危重患者早日康复!祝福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因为只有医护人员健康才有人为病人服务。还要祝福那些间接地、为医院作出了奉献的医护人员的家属,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h3>

病人

护士

家属

翻身

重症

王晓慧

工作

医院

科室

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