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位于海淀区玉泉路2号,2006年6月26日建成开馆,是展示北京地区百年葡萄酒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宣传龙徽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普及葡萄酒知识,扩大中外葡萄酒届交流的平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概况</b></h1><h3><br></h3><h3>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法国圣母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建,历经教会酒坊、公私合营北京上义洋酒厂、北京葡萄酒厂、中法合资企业,现在的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是北京一轻控股下属企业之一,系国有控股企业。</h3><h3><br></h3><h3>经过百年的发展,龙徽公司已拥有在中外葡萄酒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徽”、“夜光杯”、“中华”三大品牌。</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徽”商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光杯”商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商标</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与法国圣母天主教会的渊源</b></h1><h3><br></h3><h3><b>【教会酒坊】</b></h3><h3><b></b>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法籍修士沈蕴璞,在北京阜外马尾沟教堂建立了北京第一家葡萄酒窖,生产法国风格的葡萄酒。</h3><h3><br></h3><h3>马尾沟教堂所在地曾经是明代一位杨姓太监的私人别墅,民间俗称栅栏别墅。万历年间,这位太监因事入狱,栅栏别墅被官府没收,成为栅栏官地。</h3><h3><br></h3><h3>万历三十八年,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去世,神宗皇帝特别降旨将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从此栅栏官地改称栅栏墓地。自利玛窦之后,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在华传教士均葬于栅栏墓地,前前后后有数百位传教士安葬于此。</h3><h3><br></h3><h3>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栅栏墓地被毁,传教士的墓穴被掘开,墓碑被破坏。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约定,清政府斥资万两白银于1903年在栅栏墓地原址修建致命圣教堂,并将在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镶嵌在教堂墙体中,致命圣教堂即是马尾沟教堂。因教堂前有一座石牌坊,故又称石门教堂。</h3><h3><br></h3><h3>此后,马尾沟教堂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外,还兴建了口字楼、东西平方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的沈蕴璞修士在黑山扈一带开辟葡萄园,种植酿酒葡萄,并在马尾沟教堂山字楼地下室修建葡萄酒窖,聘请法国人里格拉为酿酒师,工人均由法国天主教中国教徒来担任,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用于教会弥撒、祭祀和教徒饮用,产量仅为5至6吨,产品不对外销售,专供法国圣母天主教会总院及全国各地圣母天主教会使用。</h3><h3><br></h3><h3>1912年,马尾沟教会酒坊从法国著名的香槟设备生产商圣瓦伦丁购进全套香槟生产设备,按照法国香槟工艺生产出中国第一瓶香槟酒。因为当时所用的瓶子是特制的大号香槟专用瓶,所以被称为“大香槟”。</h3><h3><br></h3><h3>1933年,马尾沟教会酒坊生产的葡萄酒,开始以“栅栏”商标在教徒内部销售。</h3><h3><br></h3><h3>1946年,马尾沟教会酒坊注册为“北平上义洋酒厂”,以“楼头”注册商标(以黑山扈圣母院和葡萄园为背景设计而成),正式对外销售葡萄酒。很快,各国在北平的使(领)馆、六国饭店、外轮公司等开始大量购买上义洋酒厂的葡萄酒,并经过外轮公司代理,以桶装酒的形式向暹罗(泰国)出口葡萄酒,开创了中国葡萄酒出口的先河。</h3><h3><br></h3><h3>1953年,“北平上义洋酒厂”更名为“北京市上义酿酒厂”。</h3> <h3><i>1953年颁发的工商登记证上酒厂名称为“上义酿酒厂”。</i></h3> <h3><b>【公私合营】</b></h3><h3>1955年,北京市委党校征购圣母文学会会址建筑校舍,北京市政府提出拨专款将上义酒厂迁建于八宝山路44号(今玉泉路2号),实行公私合营的方案。1956年,“北京市上义酿酒厂”实现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上义果酒厂”,由任玉玺出任厂长,至此法国天主教圣母文学会退出了对酒厂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新厂房于1956年4月动工兴建,当年10月基本完工,10月16日正式投产。1959年2月15日,鉴于原厂名中“上义”二字及原商标中的“楼头”图案系外国殖民主义的残余,故正式更厂名为“北京市葡萄酒厂”,并随即注册了“中华”牌商标,主要生产“中国红”、“桂花陈酒”、“莲花白酒”等。“中华”品牌葡萄酒从1962年起出口到亚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h3> <h3><i>1957年7月16日颁发的公私合营企业私股股东领息凭证,其中公私合营企业名称为“公私合营上义果酒厂”,私股股东为“圣母文学会”。</i></h3> <h3><i>北京上义果酒厂所使用的楼头商标</i></h3> <h3><i>1959年2月15日,酒厂更名为“北京葡萄酒厂”。这些是发送给相关部门的通知。</i></h3> <h3><i>北京葡萄酒厂所使用的“楼头牌”商标</i></h3> <h3><i>北京葡萄酒厂所使用的“中华”商标</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现状</b></h1><h3><b><br></b></h3><h3>1987年3月17日,北京葡萄酒厂与法国保乐力加集团(Groupe Pernod Ricard)合资成立“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并引进法国纯种赤霞珠、美乐、西拉、夏多内等优质葡萄苗木,种植在与法国著名的波尔多葡萄产区同纬度的河北省怀来县的龙徽葡萄基地,目标是用中国生产的葡萄酿制高品质的中国葡萄酒。</h3><h3><br></h3><h3>1988年,时值中国农历龙年,龙徽公司正式生产、销售“龙徽”牌葡萄酒。</h3> <h3>1996年,龙徽公司在中国率先引进原产地控名概念,推出对产地、品种、年份、产量、酿制工艺等都有严格控制的龙徽“怀徕珍藏”系列葡萄酒。</h3> <h3>2008年,龙徽公司启动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科研为一体的《怀来龙徽庄园葡萄酒项目》。2009年,《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每年3500吨原酒的生产能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进博物馆</b></h1><h3><b><br></b></h3><h3>北京龙徽葡萄酒博物馆,是在对玉泉路2号原有地下酒窖和厂房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成的,分地上、地下两大部分。地上分为时空走廊、起源厅、老工具厅、企业发展厅、产品展示厅、品酒室、游客接待中心;地下分为品酒区、橡木桶区、储存区和窖池四部分。</h3> <h3><b>地上部分</b></h3> <h3>【时光走廊】</h3> <h3>【起源厅】</h3> <h3><i>法国圣母天主教马尾沟教堂葡萄酒窖创始人沈蕴璞修士</i></h3> <h3><i>根据《圣经》中的记载,耶稣曾说过:“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因此,在天主教会举行的弥撒仪式中,葡萄酒是必不可少的。</i></h3> <h3>【老工具厅】</h3> <h3><i>人工洗瓶、装瓶、封瓶</i></h3> <h3><i>白兰地壶式蒸馏锅</i></h3> <h3>【企业发展厅】</h3> <h3><i>世界著名的葡萄酒评论家汤姆•史蒂文森先生在联合全球40位葡萄酒专家共同撰写的世界《葡萄酒报告》(被称为葡萄酒圣经)中连续三个年度(2005、2006、2007)把龙徽列为亚洲最有价值葡萄酒厂第一名。</i></h3> <h3><b>地下部分</b></h3> <h3>【品酒区】</h3> <h3>【橡木桶区】</h3> <h3><i>橡木桶会带给葡萄酒一些特有的香气和滋味,比如说奶油味、巧克力味、香兰素味、烟熏味等等。</i></h3><h3><br></h3><h3><i>然而,无论何种木桶都是葡萄酒的附属品,它的作用只能是烘托葡萄酒的质量而不能喧宾夺主。它需要有睿智、经验丰富的酿酒师靠着有着良好潜质的葡萄酒来发挥其作用,否则适得其反。橡木桶和木桶工艺只能使好酒成为名酒而不能使坏酒变为好酒。因此,只有不超过30%的好酒才有必要使用木桶,而质量一般的酒就没有必要再经过木桶陈酿了,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反而把酒的一点新鲜感弄没有了,因为普通的酒承受不了木桶对好酒的改良作用。</i></h3> <h3>【储存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