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日。为了了解更多元宵节的习俗和历史来源,我特意去查找了相关资料。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之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h3> <h3> 元宵节始于秦朝。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也定在了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所以又被称之为上元节。真想不到,元宵节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h3> <h3>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我们丽水也曾经举办过一次盛大的元宵灯会,高耸的应星楼金碧辉煌,倒映在湖水中和湖面上的红莲彩灯交相辉映,美轮美奂。</h3> <h3> 人们陶醉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世界里。</h3> <h3> 据传赏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h3> <h3> 猜灯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h3> <h3>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h3> <h3> 耍龙灯也称龙灯舞。龙是中华的图腾,是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氛围喜气。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 <h3> 作为一个标准吃货,元宵节最吸引我的当然是吃元宵啦,这可是在中国流传己久的习俗。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它的做法南北各异,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光滑细腻,而北方的元宵则是滚出来的,咬劲十足,做法不同,口感也不同。</h3> <h3> 将芝麻馅搓成小球,适量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把面团揉搓成长条,用刀成小块。将小块面团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状,用拇指在球顶压出凹槽,把馅球放入,用手指将窝口逐渐捏拢,再搓圆。烧水至沸,包好的汤圆下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h3> <h3> 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创意花样汤圆,我最喜欢的是这种什锦彩色汤圆:Q弹的芋圆,迷你珍珠芋圆,芝麻馅汤圆,花生馅汤圆,红枣。又香又有弹性,美味可口,让人“爱不释口”,只想再来一碗。</h3> <h3> 汤圆烧法:水快开的时候把各种汤圆倒下去,用勺子轻轻的摇开,盖上盖子,煮个5分钟,中间要均匀搅拌,中火即可!煮汤圆时切记,不要把汤圆煮到爆破,里面的馅儿就会流出来哦!汤圆出锅啦!我们赶紧再去吃一碗吧!哈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