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摄影:5203厂梁传迎</h3><h3> </h3></br><h3>军工战友们,在这里你也许会看到自己,还能看到以前的同事,朋友,邻居,同学,老师,领导,叔叔,阿姨,师傅年轻时候的模样,有些人既有老照片还有新照片,你还能否认的出来。</h3><h3>这些照片来源于网上搜集,个人翻拍及郭万仕老师的《关山旧梦》博客,对郭老师等为五二三线军工人默默奉献的战友表示衷心的感谢!</h3></br><h3>由于数量众多,而且大多数照片人物都不知名,照片拍摄时间及背后的故事不详,所以多数没有做详细说明,请见谅。</h3></br><h3>对于收集到的照片,由于时间久远,且翻拍技术不佳,对发黄倾斜暗淡的我均要做处理,力争还原照片的本来面貌,让他们更完美的展示出来。</h3></br><h3>感谢照片的拍摄者和提供者,是你们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鲜活而真实的展现在眼前!</h3></br><h3>由于照片数量众多,除个人翻拍提供外,大部分来源于网上公开博文,无法征求本人意见,如不愿在此展示,请联系我留言详细告知那一张,我会立即删除,敬请谅解!</h3></br><h3>对于图片标注错误之处,敬请留言说明或加微信联系告知,我会及时改正。</h3></br><h3>凡是了解某张照片的拍摄背后的故事,照片人物姓名,拍摄时间地点,拍摄者,翻拍者的,请留言说明并注明第几张照片,我会继续添加文字说明,使整篇帖文更加完善,图文并茂。</h3></br><h3>想要亲朋好友联系你的朋友,也可在留言中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原单位,所在地方等信息,便于联系。</h3></br><h3>请各位朋友,通过微信好友,朋友圈,微信群,QQ群转发收藏,也许在这里你能联系到多年不见的老友,同学,同事。</h3></br><h3>感谢所有认识与不认识战友的赞赏,留言鼓励支持!</h3></br><h3> </h3></br><h3>相册制作者:王晓宁 拍摄于2016年6月</h3><h3> </h3></br><h3>52军工战友微信群【梦回关山】二群,请点击二维码图片保存到手机扫码加入</h3><h3>或者图片保存到手机后发送到微信,打开图片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也可加入。</h3></br><h3> </h3></br><h3>一张张照片,就是一段段定格的历史</h3><h3> </h3></br><h3>这两张照片大约拍摄于1988年夏季,距今已经24年了。</h3><h3>记得当时我们西北五厂(五二0三、五二0四、五二0六、五二0七和宁夏固原的五二三三厂)划归首钢管辖后,首钢总公司各个部门的接收大员分赴各地对口接管工作。</h3></br><h3>那时负责西北片组织宣传口的两位同志(可惜我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姓名)来到西北5203厂,召集西北五厂组宣部门的同志见面,介绍首钢的组宣工作模式和要点,指导我们如何与首钢宣传工作衔接。</h3></br><h3>当时我在5207厂宣传部工作,参加了此次见面会,记得这两张照片是03厂工会的摄影师拍摄的,拍摄于03厂办公楼前广场,照片中的几位同仁已经不知姓甚名谁了。请记忆好的同志加以辨认。</h3></br><h3>图一:左起第一人为作者,第五人为03厂宣传部陈部长;右起第一人为04厂丁三省,四、五两位是首钢的接收大员。</h3></br><h3>图文作者姓名不详,看到可留言回复说明添加。</h3></br><h3> </h3></br><h3>图二:西北五厂全体组宣部门人员与首钢同志合影</h3><h3> </h3></br><h3>5207厂土谷堆厂区,如今已成荒草丛生,</h3><h3>此照片由5207厂吕速成同志拍摄提供,在这里表示感谢!</h3><h3>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更多老照片</h3><h3>三线记忆—5203</h3></br><h3> </h3></br><h3>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更多老照片</h3><h3>三线人永远的回忆——5203 ,5204, 5207军工战友老照片合集(一)</h3></br><h3> </h3></br><h3>三线人的胸怀感天动地,</h3><h3>三线人的贡献撼天动地!</h3></br><h3>你看那胡杨林,</h3></br><h3>活着一百年不死,死了一百年不倒,倒了一百年不朽,</h3></br><h3>他就像那三线人的精神,不折,不朽,不悔,不屈!</h3></br><h3>三线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人气鼎沸,充满活力,</h3></br><h3>三线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撒满春晖,充满生机!</h3></br><h3> </h3></br><h3>蓝天像大海一样拥抱着你;</h3><h3>白云像轻纱一样抚慰着你;</h3></br><h3>鲜花像你的面容鲜活欲滴;</h3></br><h3>江河像你的豪情奔腾无羁……</h3></br><h3>啊,谁说昨天的情感已经暗淡?</h3></br><h3>啊,谁说昨天的故事已经远去?</h3></br><h3>不!以三线的名义想想过去,昨天的往事依然清晰,</h3></br><h3>昨天的经历充满传奇;</h3></br><h3>以三线的名义想想过去,昨天的情感依然炽热,</h3></br><h3>昨天的记忆挥之不去。</h3></br><h3> </h3></br><h3>毕业合影</h3><h3> </h3></br><h3>多少次风里雨里,多少次云里雾里,多少次醉里梦里,</h3><h3>我常常梦回西北,梦回三线,梦回关山:</h3></br><h3>那 废墟上的车间,又叠印出蓬勃的生机,像电影的蒙太奇,</h3></br><h3> </h3></br><h3>三兄弟桥头合影,当年何等潇酒帅气!</h3><h3> </h3></br><h3>代表会合影左</h3><h3> </h3></br><h3>代表会合影右</h3><h3> </h3></br><h3>军工后代参观老厂,看看爷爷奶奶当年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h3><h3> </h3></br><h3>老友聚会</h3><h3> </h3></br><h3>故地重游</h3><h3> </h3></br><h3>老战友聚会,笑逐颜开</h3><h3> </h3></br><h3>老职工赴长庆油田学习留影</h3><h3> </h3></br><h3>车队合影</h3><h3> </h3></br><h3>战友在北京合影</h3><h3> </h3></br><h3>兰州皋兰厂区</h3><h3> </h3></br><h3>5204厂生活区</h3><h3> </h3></br><h3>老战友聚会</h3><h3> </h3></br><h3>在战友聚会一</h3><h3> </h3></br><h3>在战友家聚会二</h3><h3> </h3></br><h3>大合影,很清晰</h3><h3> </h3></br><h3>5203厂机加区点式楼</h3><h3> </h3></br><h3>机加区文化广场</h3><h3> </h3></br><h3>5203厂三车间女职工合影</h3><h3> </h3></br><h3>机加区放学归来的孩子</h3><h3> </h3></br><h3>总装区商住楼</h3><h3> </h3></br><h3>花坛前合影</h3><h3> </h3></br><h3>胜利中学球场</h3><h3> </h3></br><h3>5204厂女子蓝球队</h3><h3> </h3></br><h3>战友王华在安口窑火车站。</h3><h3>他在博文中写道:</h3></br><h3>这是宝中(宝鸡——宁夏中卫)铁路上的一个小站,宝中铁路是1994年年才开通的。想当年没有铁路时,我们回家探亲,全靠在安口坐班车去宝鸡,再从宝鸡去兰州。过春节时在安口汽车站,有多少人因没买上班车票而垂头丧气,更有的人为了排队买票过分拥挤而打得头破血流。那个年头,回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h3></br><h3>作者简介;王华,男,辽宁人,1952年生,1970年9月在(5213厂104车间)5203厂化工车间参加工作,后调到五车间。1978年5月调白银公司工作,先后任钳工、车间工会主席、设备主任、白银公司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三冶炼厂站、机械厂站主任兼书记。2006年10月退休。</h3></br><h3>作者自述:全文共分九个章节,讲述了本人在关山的八年军工生涯里的亲身经历及心路历程。由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措词不当之处,还望亲爱的军工战友们多多指教。</h3></br><h3>关山不了情之一:</h3></br><h3>一路向东</h3></br><h3>莽莽苍苍的关山,是秦岭山脉延伸到甘肃东部的一条余脉,它在陇东高原上逶迤起伏,横贯华亭县全境。关山虽然不像秦岭主峰那般巍峨雄奇,却也是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神秘的5203军工厂,就隐藏在这座大山的绿荫深处。</h3></br><h3>屈指算来,从1978年5月距今,我已经离开这座工厂整整36年了。漫长的岁月漂白了双鬓沧桑了容颜,多少往事历经时光淘洗已是雁过无痕,但在关山里度过的那些岁月,却总像起起伏伏的潮水,始终在冲击着我记忆的闸门,令我魂牵梦绕,今生今世再也难以忘怀-----</h3></br><h3>1970年12月31日,我们这支主要由兰州和白银招工的学生,再加上一些西藏复员军人组成的“平凉实习队”,结束了在国营805厂(银光厂)两个半月的短暂实习,坐当天下午的市郊火车从白银去兰州。</h3></br><h3>前几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兰州城里一片洁白 。我们在雪后的兰州迎来了1971年的元旦。由于当时中苏边界冲突不断,形势严峻,这年的元旦没有一点年味,只有备战备荒的紧张气氛。就要离开城市了,这一走还不知啥时能回来,实习队的战友们纷纷在黄河铁桥五泉山还有东方红广场照相留念,我和郑建华、罗(增)正华、尚焕运、张盛元也在这些地方留了影。</h3></br><h3>元月二日一大早,我们在下榻的战斗饭店后院乘车向平凉出发。那是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冰雪覆盖着狭窄的公路。老旧的解放牌大客车一跑起来就稀里哗啦响,车窗也关不严,四处漏风,车里车外都是零下十几度。尽管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还是冻得又搓手又跺脚,大衣领子棉帽子和口罩 上很快就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山路上,汽车发动机像老牛一样沉重地吼叫着,防滑链在脚下哗哗作响,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原上,稀稀落落的山村缓慢地向身后退去。</h3></br><h3>从漫长的华家岭上下来,太阳已经落山,当晚夜宿静宁县汽车站招待所。这里吃的便宜,买了一只大烧鸡和一海碗臊子面,全部进了肚,还不到三元钱。从小到大,我还是第一次这样奢侈了一回。小县城的住宿条件不好,一推开房门,一股子霉味混合着汗味脚臭味扑面而来,差点把人熏个跟斗。打开铺盖一看,每一床被褥上都有三三两两的虱子乱爬,让人头皮发麻,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有聪明的战友就把自己脱个精光,拆开被套钻进去睡。好在服务员点着了炉子,屋里暖烘烘地。在车上冻了一天,还是赶紧钻进被窝吧。</h3></br><h3>第二天,我们过隆德,越六盘山,经过平凉地区一路向东。车在马裕口向南上了陡峭的大寨塬,带队的王军和王富荣两位师傅是银光厂调来的老工人,也是平凉人,他们说,下了大寨塬,离咱们厂就不远了,到时会有人在厂里热烈地欢迎我们。被严寒折磨得沉寂了多时的车厢里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对神秘的军工厂充满了好奇、期待和向往。</h3></br><h3>下午四点多,车子终于下了弯弯曲曲的大寨塬山路。擦掉车窗上厚厚的霜花向外看,我们路过的第一个村庄是土谷堆。虽然是冬天,但也能看出这里植被茂密,公路两边高大的杨柳树遮天蔽日,树下的过往行人衣着还挺整洁。王师傅说,那些都是5207厂的工人。没想到,在偏僻的深山里还有这么多的同行,这让大家都有点兴奋。</h3></br><h3>出土谷堆不远,就进了华亭县地界。在一个叫季家庄的地方,汽车扭头向西拐上一条窄窄的砂石路,过了一座小桥,到了馒头状的石堡子山下,还在向南开。又走了几里土路,终于在大山的阴影里停了下来,司机师傅说,到地方了。大家一下子傻了眼,白茫茫的山野里,只有三五栋破旧的平房孤零零地散落在山脚下,没有欢乐的锣鼓,没有欢迎的人群,只有一个中年人上车帮我们搬行李。眼看着陪伴两天的大客车抛下我们绝尘而去,大家的心里一下 子空落落地,有种说不出的失望和无奈,好像被遗弃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一样。冬天的太阳下山早,空旷幽暗的山谷里不时传来几声晚归老鸦“哇,哇”的怪叫,显得愈发寂静瘆人。年轻人个个神情沮丧,像遭了霜打一样。招工师傅当时只说这里如何如何好,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竟相差这样远。郁闷中大家都不吭声,任由接车的中年人安排。</h3></br><h3>一栋建在山根下的简陋仓库,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仓库的破窗户全部用草席子封严实了,仓库中间用席子一隔,东面住男西面住女。床是大通铺,没有床头床尾,床板一张紧挨一张,打个滚,可以在上面畅通无阻地滚出十多米远。由于男女之间只隔着一领草席,咳嗽一声对方都能听见,说话就要注意音量了,还要讲点文明,毕竟男女有别。活到十八岁,还是第一次住这样的房子,感到有些新鲜,还有些别扭。坐了一天的汽车,大家都累了,去仓库后面同样破败的食堂草草吃过晚饭,就早早睡下了。</h3></br><h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冻醒了,迷迷糊糊中望着被烟熏得黑黝黝的天花板,好一会才意识到自己这是钻进了大山,已经成了山里人。地中间那个汽油桶改成的大火炉快要熄灭了,床下脸盆里的水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山里的冬天真是冷啊。这时,昨晚接车的中年人一掀门帘进来了,他就是尹荣成师傅,东北人,中等偏上的个头,宽宽的肩膀,挺拔的腰板,瘦削的脸庞上表情坚毅。后来我们得知,他在转业前曾是海军东海舰队的一位艇长。而现在,他是我们化工车间第一任主任,不过那时的车间主任都叫“连长”。原来,尹师傅在接车时已经发现了年轻人们的情绪有些不稳定,所以一连几天都早早地来大仓库了解情况。在我们安顿下来的第三天,就组织大家围在火炉旁边学习报纸文章。那些日子里,新工人除了十多个复转兵因为家在邻近的庆阳,情绪比较稳定外,学生娃们对自己一下子成了“山里人”很不适应,个个心有不甘。别看大家表面上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听读革命大批判文章,其实心里早就乱成了一团麻,对自己今后的前途命运没有一点底。</h3></br><h3>不久,大家又得知这个地方“水硬”,当地人中普遍流行大骨节、大脖子还有克山病。更让人害怕的是听说汭河上游靠近华亭县的山里还有座麻风病院,好像是离我们的靶场不太远。这病厉害!听说和病人说话都能被传染,得病后先烂皮肤后烂肉,再烂骨头筋,最后把人活活烂死!妈呀,这过去只是在传闻里听到过的怪病,如今竟然就离我们不远!这进一步增添了我们对大山的恐惧。一时间,年轻人们心惊胆战,人人自危,大家手拿镜子经常自我检查,看看自己的脖子上是不是有一条明显凸起的大筋,脸上是不是出现了“麻风病面容”,手指头关节和脖子也要经常捏一捏摸一摸,看得了大骨节大脖子没有。除此之外,大家还互相检查。偏在这时,有人身上起了些可疑的红点子,这引起了大家的警觉,那些紫红疙瘩也长得蹊跷,三五成群分布在腰上腿上肚皮上,就像几朵奇怪的梅花,还红肿发痒。不久,“梅花”上的水泡溃破流出了黄水,这可把大家吓坏了,隔着老远就大呼小叫,快到卫生所去!结果被大夫诊断为水土不服起的水疱,大家这才稍稍放下心来。那段时间,小小的卫生所里唯一的大夫常常被我们这些一惊一乍的医盲们折腾得哭笑不得。现在我们才知道,麻风病也是可防可治的,在一起吃饭都不会传染。那家麻风病院后来听说搬到新疆去了。</h3></br><h3>浑浑噩噩中,1971年的春节到了,1月26日就是年三十。厂里怕学生们回家后就不再来了,所以学生请假一个都不准。又因为厂里就我们这四十几号实习归来的工人,食堂做饭的大师傅也在年三十那天放假回家了。临走,大师傅给我们每人发两斤面一饭盒饺子馅,这就是1971年春节的“年货”,要坚持到初二食堂才重新开饭。</h3></br><h3>三十晚上,大家把铺盖卷起放到里面,床板就是案板,大家各显神通包饺子。会包的用借来的小案板和擀面杖把饺子包得有模有样;半会不会的等不及擀面杖,硬是用手把面团捏扯成面皮,包出难看的饺子;我没包过饺子,但东北人天生会炖菜。我把饺子馅留了一半当做初一的饭菜,另一半添些水在饭盒里煮,快熟时把白面撒进去搅合搅合,炖出来一盒四不像的东西,口感不咋地,但是方便省事,也能填饱肚子。</h3></br><h3>这个晚上过得有点滋味的要数罗(增)正华、栗广建和张盛元几个人。罗(增)正华为人活泛,公关能力强,早早就从食堂联系买了个猪头回来。栗广建勤快,又洗又涮,还把自己的脸盆子奉献出来当锅用。几个人一阵忙活,把劈成两半的猪头摁进脸盆里,加些从食堂要来的葱姜花椒大料,加水,就坐在了火上。我私下里怀疑,那个又洗脸又洗脚,又洗袜子又洗裤头总之什么都洗的盆子,煮出来的东西能吃吗?一想这事,胃里就有些不适。没想到,脸盆子里面的水一滚,香味出来了,而且越来越香,满库房的香味勾的我直咽口水。受他们的启发,一些人也改为用脸盆煮饺子。以水为净嘛,人们安慰自己说。我彻底服了,真是什么困难都难不倒年轻人呐。</h3></br><h3>深山里的除夕夜黑漆漆静悄悄的,听不到鞭炮响,也听不到过年的动静,能听到的,是后山里偶尔传来的野狐子“啊、啊”的惨叫声,惊得人毛骨悚然。在刺骨的寒风里方便完,我赶紧提上裤子往回跑。库房里,大家已吃完年夜饭,有的躺在被窝里想心事,有的靠在铺盖上发呆,还有几个人围在一起借酒浇愁。学生娃们大都是十六、七的年龄,其中最小的张智民、柳永强还不到十六岁,我的年龄大些,还差两月就十九了。大家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人在外过春节,这个春节又是那样地寒酸冷清,心里不免有些凄凉。几个喝酒的人喝着喝着,声音忽然就大了起来,隔“席”就是女生他们也不管了,先是划拳,再是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然后开始唱歌,那歌唱得走腔跑调直声啦气,简直能要人命。唱着唱着人就流泪了,最后干脆就嚎啕大哭,哭得那叫一个惨!这哭声不知怎么就在大家心里引起了共鸣,我也开始揪心揪肺地难受,眼眶也发潮了,唉,真的想爸妈,真的好想家呀------</h3></br><h3>库房里闹腾得正欢时,尹师傅打着手电进来了。这时的尹师傅,不像平时组织学习时那样严肃,他知道学生娃们这个春节肯定没过好,所以他进门也不问候大家过年好,只是默默地走到大家身边,像位慈祥的家长那样轻轻地拍拍每个人的肩膀,握握大家的手。库房里慢慢安静下来,六神无主的学生们暂时撇下了伤心难过,围到尹师傅身边。尹师傅满怀同情地说,厂子刚刚在建,条件不好,让大家受苦了,你们远离父母钻进深山支援三线建设,很不容易,我给大家拜个年吧。他的话,像镇静剂一样让我们躁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他盘起腿坐在大通铺上,挨个询问我们的家庭情况,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还说起了自己当海军的经历和趣事。聊天中,他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要到深山里来的原因。尹师傅缓慢而略带沙哑的讲述,让我们感到震惊:在1969年3月的中苏珍宝岛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四零火箭弹在100米的距离已无法打穿苏联的新式坦克,只能在上面留个白点,弹头却滑走了。战士们为了守卫国土,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抵近至8米用火箭筒射击,才给苏联坦克造成一些毁伤,而战士们有的因此牺牲,有的耳朵被巨响震聋。尹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国家现在急需新式武器来保卫边疆,你们来这里的任务,就是生产制造“新四零”火箭弹,狠狠打击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尹师傅还说,厂子所以建在深山,为的是防止敌人轰炸、破坏。眼下的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是以后会慢慢好起来,搞好三线建设,生产新式武器,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h3></br><h3> </h3></br><h3>王华(中)在机加区广场与老战友文工团演员合影,他也是2016年7月参加慰问关山老厂留守职工的演员之一,现居白银。</h3><h3>接上文:</h3><h3>除夕夜,尹师傅和我们整整聊了半宿,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按老话讲,我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接受的都是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爱祖国爱人民。现在,可爱的祖国遭到了巨大的威胁,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不断地在边境挑起流血冲突,还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了战争离我们是那样近。面对外敌入侵的威胁,古人尚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我们作为新中国的热血青年,又怎能等闲视之?那一晚,我们这些懵懂少年仿佛一夜之间就成熟了不少。尽管我们还是不喜欢这个地方,但是祖国的安全需要我们在这里工作,其它的事以后再说吧。</h3><h3> </h3></br><h3>图片文字来源于王华博文:<br></br></h3><h3>过去的纪家庄路口。</h3></br><h3>1998年王华第一次带着老伴和儿子返厂,战友们和王华一家在纪家庄路口留影。 </h3></br><h3>纪家庄路口是进入5203厂,5204厂的必经之地,它位于宝平公路上靠近土谷堆的地方。</h3></br><h3> </h3></br><h3>胜利中学学生合影</h3><h3> </h3></br><h3>革命友谊,万古长青</h3><h3> </h3></br><h3>2016年7月老战友文工团赴关山老厂演出在平凉合影留念(来自汭河之水博文)</h3><h3> </h3></br><h3>白玉莹、高玉洁、施丽</h3><h3> </h3></br><h3>五二职工文工团赴老厂演出合影</h3><h3>前排左起:张振国、刘生军、张玉林、刘如堂、吴文然、付志昭、方秀娣。</h3></br><h3>后排左起:张雪梅、于水新、田淑敏、高玉洁、梅亚娟、关云伟、任秀英、施丽、袁月环、单桂华、张秀华、张亚莉。</h3></br><h3> </h3></br><h3>观看演出的职工群众</h3><h3>这次5203厂老战友文工团赴关山组织并演出的联谊晚会,是一次成功的盛会,晚会共演出节目二十二个,现场观众近八百余人,其中从祖国各地专程赶来的战友近三百人。整个演出过程中,场上掌声不断,喝彩声不断。看到如此热烈的场面,老战友文工团的演员们感到十分欣慰,他们三个多月来排练节目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h3></br><h3>在演出前的间隙,文工团员们还抽空探望了原来二五车间(大机加)的老领导袁长生夫妇,看望了专程从西安赶来观看晚会的五车间老主任黄荣科夫妇,老战友相见,心情激动,气氛热烈,分外亲切。</h3></br><h3>在原五二总厂指挥部的所在地5204厂,战友们还参观了三线建设文化园,大家触景生情,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那些难忘的激情岁月。</h3></br><h3>图文均来自于讷河之水博文,感谢您的精彩拍摄和生动详细的说明。</h3></br><h3> </h3></br><h3>大家都抢着和文工团合影,但是人们的组织纪律性有点差,一个个东张西望搔首弄姿,不听使唤,合影只能照成这个样子了。</h3><h3> </h3></br><h3>三姐妹</h3><h3> </h3></br><h3>十姐妹大合影</h3><h3> </h3></br><h3>原来的15车间</h3><h3> </h3></br><h3>刚搬迁后的03厂总装区简易楼,现在已经装修一新,面貌大变。</h3><h3> </h3></br><h3>学生合影</h3><h3> </h3></br><h3>送别战友合影</h3><h3> </h3></br><h3>幸福的一家人</h3><h3> </h3></br><h3>5204家属院</h3><h3> </h3></br><h3>石堡孑通往华亭公交车,当年的石堡子商场已拆除变成绿地广场,还记得二楼的君子兰舞厅吗?</h3><h3> </h3></br><h3>英姿飒爽的女民兵</h3><h3> </h3></br><h3>革命战友兰州东方红广场留影(照片文字来源于王华博客汭河之水)</h3><h3>前排左起:郑建华(现名郑硕术)、王华。 后排左起(张盛元,现已病故)、罗增华。</h3><h3>一九七一年元旦,向平凉进发的前一天,我们脱下厚重的棉衣,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留影。</h3></br><h3> </h3></br><h3>亲爱的战友</h3><h3> </h3></br><h3>土谷堆</h3><h3> </h3></br><h3>平凉市区</h3><h3> </h3></br><h3>崆峒山</h3><h3> </h3></br><h3>纪家庄通往厂区的道路</h3><h3> </h3></br><h3>坚固的5203厂铁桥,曾是许多年轻人约会的地方</h3><h3> </h3></br><h3>5203厂机加生活区商住楼及招待所前的马路</h3><h3> </h3></br><h3>5203厂灯光球场,这里是当年的文化体育中心</h3><h3> </h3></br><h3>5203厂远眺</h3><h3> </h3></br><h3>5203厂石头楼桥上的毛主席诗词</h3><h3> </h3></br><h3>平凉柳湖公园</h3><h3> </h3></br><h3>老战友聚会留念</h3><h3> </h3></br><h3>漂亮的军工二代故地重游,合影留念</h3><h3> </h3></br><h3>先进集体</h3><h3> </h3></br><h3>公用水龙头</h3><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xCelgNoTBPtxWmz04yQw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