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父亲刘秉奇,1931年6月生,河北望都人,兄妹三人,排行老二,早年随爷爷去汉中,后来考取成都空军幼年学校。</h3> <h3> 于1949年12月日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军政大学,后转入12军36师108团。</h3> <h3>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2月11军33师所属99团和分区基干团留在万县,组成新的万县军分区。同时12军36师抽调108团划入11军33师,1951年10月父亲随108团来到33师文工队,在这里认识了我们的母亲,并一同入朝参战。</h3> <h3> 这个师是个重装师,一式的苏式装备,五五编制,是志司手中的王牌机动师,在朝鲜被称为“满天飞”部队,五次战役后,该师先后派出炮团160重迫击炮营开赴上甘岭支援15军作战;1953年1月开赴朝鲜东海岸元山接替24军70师防务;1953年5月下旬开赴三八线阵地,进行防御性作战;1953年7月27日33师参加夏季反击战(也叫金城反击战),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迫使敌人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h3> <h3> 在朝鲜,父亲他们深入前线,代表师首长慰问部队,甚至参与战斗、抢救伤员,其指导员就牺牲在敌人的封锁线上。1954年9月13日班师回国,并编入济南军区26军。</h3> <h3>停战了,准备回国。</h3> <h3> 1957年5月父亲调入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1966年文革期间,两团解散(话剧团、歌舞团),父亲调26军76师二营任副教导员。</h3> <h3>下部队当兵去。</h3> <h3> 1970年6月,济南军区毛泽东思想宣传大队成立,父亲调京剧队任教导员。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军区宣传大队解散,1978年10月京剧队也彻底解散。但从京剧队的组建、人员招聘、部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工作,父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你想想,把一些从地方长期从事京剧演出的演员调到部队,并进行军事化管理,有何等的难啊,解散时父亲几天没有合眼。</h3> <h3>这是1973年12月6日在胜利油田慰问越南战友后的合影。</h3> <h3> 记得2005年京剧队的战友们在济南聚会,他坐着轮椅见到战友们,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h3> <h3>1976年底父亲调回前卫话剧团一队任教导员</h3> <h3> 军区话剧团的老底大都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走过来的老兵,他们(她们)演部队、演战士,真的非常到位。</h3> <h3>每当他们下部队演出,总是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h3> <h3>这个团也受到周恩来总理、中央军委领导的接见。</h3> <h3>当时的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就经常到部队看望他们、鼓励他们。</h3> <h3>“渔人之家”剧照。</h3> <h3> 在我的记忆力,他们曾创作演出了电影(地雷战)、话剧“渔人之家” 、“东海前哨”、“将军当兵”、“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南征北战”、“夜海战歌”、“槐树庄”、“雷锋”、“张思德”等等。</h3> <h3>与老战友赵长瑞、白大均的合影。</h3> <h3> 1988年部队大裁军时,父亲这批老兵,带着对部队的留念就基本全部退了下来。</h3> <h3>父亲的一生交给了部队建设、部队宣传工作,他为人耿直、忠厚,从不背后议论人,也热心帮助人,人品高尚。父亲对孩子们管教非常严格,从不让我们插嘴部队的事情,沾部队的光,要是在大院里与谁家的孩子吵嘴打架,一定是我们家的孩子登门赔礼道歉。</h3> <h3> 我还记得父亲与我和弟弟讨论英语的发音,他曾自豪的讲他学的是美式英语,基础很好(哈哈哈,我也这样认为)。爸爸不喜欢喝酒抽烟,也许是遗传,酒量不大,一喝酒红脸,这点我随他了。</h3> <h3> 他喜欢妈妈和我为全家包的水饺,也经常让我们到部队食堂帮厨包水饺,说炊事班忙不过来。爸爸的肢体语言和思维,基本上也都传给了我们。退休后,经常参加战友们的聚会,追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每每说起往事,他的眼神里充满着激情。2006年3月9日父亲去世,但他的理念和为人,为孩子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是那样伟岸。当合上这本书时,父亲的高大形象始终在我们眼前闪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