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又是一年春节到!<br><br>过年,即是指过“年节”,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中国古代民间早有过年的传统,古时新年曾专指干支历的“立春”,节气立春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h3> <h3><br>春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热闹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h3> <h3>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h3> <h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br>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h3> <h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h3> <h3>寄予了劳动人民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不仅是传统,现在社会已发展成为活跃气氛的载体。</h3> <h3>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h3> <h3>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br>饺子的由来: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h3> <h3>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h3> <h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br>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br>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br>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龙飞凤舞万象新,腾达天地处处春。盛宴中国进步快,世业长青家家乐</h3> <h3>行走在青春路上的我们,收获幸福,收获更多的是人生成长和生命的丰盈。新的一年,加油,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