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式父亲的典范 ------漫谈《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形象</h3><h3>《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汇编,实录了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至1966年傅雷夫妇在文革中离世这十余年间他们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该家书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三十五年间,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只有两种:《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该书之魅力,可见一斑。</h3><h3>纵观整部家书,内容实分为二:第一部分(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八)书写傅聪波兰留学期间的离别之情,谈练琴之道、音乐之道、学习之道、恋爱之道,乃至师友情谊等等;第二部分(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书写傅聪在英国打拼期间的思念之情,谈演奏之道、艺术之道、文化之道、夫妻之道,乃至人生艺术等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所收的“傅雷家书两则”即出自第一部分。</h3><h3>《傅雷家书》传递着亲情、教导、牵挂与爱,傅雷以不厌其烦的“唠叨”和“说教”向儿子传达着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哲学,艺术上的感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由一个严父上升为慈父、导师、挚友,成为中国式父亲的典范。</h3><h3>望子成龙的严父</h3><h3>傅雷自幼对傅聪的严格施教,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据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很少同孩子嬉戏逗乐,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这样的严苛,在傅聪离家到波兰留学后,甚至变成了傅雷内心的忏悔。傅聪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离家到北京准备出国的,在他离家后的十八日和十九日,傅聪接连给儿子写了两封家书,书信里流露着一个父亲的后悔:</h3><h3>“……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十八日晚)</h3><h3>这第一封家书里提到的“五三年正月的事“,源于傅聪与父亲争论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由于傅雷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在外居住一月余。</h3><h3>从此事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严厉得有时不近人情的父亲,但在儿子即将远离国土的时候,他内心满是后悔和自责,在信中用了“虐待“”赎罪“”不得安宁“等词语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悔恨。即使如此,他仍觉得这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自责,在十九日的信中继续表达自己的悔恨:</h3><h3>“……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五十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十九日晚)</h3><h3>一个望子成龙的严父对待儿子近乎严苛,但在和儿子离别后,那内心涌动激荡的忏悔与自责不正反映了浓浓的父爱吗?</h3><h3>唠叨说教的慈父</h3><h3>“虎爸“只是傅雷的一个方面,在傅聪出国后,正如傅雷自己所言“父性真正觉醒”,他在家书中展现出的是一个慈父的形象,并且还是一位那么唠叨,那么喜欢说教的慈父。比如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写给傅聪的信中写到“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几桩重要的事”。在傅雷忙得很的情况下,他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和傅聪谈呢?我们往下读,竟然发现他所说的”重要的事“无非是进门脱大衣时要脱围巾、不要将双手放在上衣口袋、演奏时不要抖动、结婚后要注意理财等一应琐碎事务。这些琐屑之事,傅雷都反反复复叮咛,像一位唠叨的母亲。不仅唠叨,他还常常问傅聪,不要把我当“老冬烘”好吗?不要嫌弃我好吗?</h3><h3>你很难想象这个字里行间谦卑温柔到俯首的傅雷,和昔日在家对孩子严格管教的傅雷,是同一个父亲。由“严父“到”慈父“的转变,其原因可能是时间的变化,或者父子身份地位的变化,以及地理距离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不管如何,读完《傅雷家书》,我们自然会明白,即使傅聪这样的天才,也是在傅雷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h3><h3>艺术引领的导师</h3><h3>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此书的价值。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和儿子谈论音乐、文学、绘画、哲学、书法,戏剧,雕塑等。傅雷不仅仅是一位崇高的父亲,更是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在傅聪走向成材的道路中,他从父亲那里所受过的艺术陶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傅聪而言,傅雷不只是一位慈父,更是引领他艺术成长的导师。</h3><h3>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达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尤其是你的思想……”(1955年5月8日至9日)</h3><h3>他的确在信里不厌其烦和儿子谈论艺术。从谈论米开朗琪罗、约翰·克里斯朵夫、肖邦和中国唐诗宋词石刻绘画的好处,到谈论中国川剧的优点和不足,甚至在傅聪的一场重要演奏前,还要设身处地预想他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挑战,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应对。正是在这样一位艺术造诣极为高深的导师引领下,傅聪才得以在钢琴演奏艺术上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h3><h3>心灵成长的挚友</h3><h3>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写给傅聪的信中写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呢?“儿子傅聪的积极回应带给傅雷的幸福和兴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傅雷从没简单把儿子视为儿子,他谦卑地自比为孩子生命中的”镜子“和”影子“。</h3><h3>傅雷在一九五五年五月八日至九日的信中这样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势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h3><h3>一位父亲和儿子在空间上远隔重洋,但在心灵上却是那样的如影随形。父亲时时以挚友的身份,陪伴儿子心灵的成长。傅聪情绪低落时,傅雷及时写信来安慰他、鼓励他,并且教他摆脱消极情绪的方法——“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傅聪很快战胜了不良情绪的干扰,廓然无累,得以真正的解脱,继续去攀登艺术的高峰。傅聪取得巨大的成功时,傅雷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骄傲,“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在和儿子分享快乐和喜悦的同时,还不忘记提醒他“永远保持赤子之心”。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高尔基说:“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时,为你高兴而不是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时,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当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傅雷是傅聪当之无愧的心灵挚友。正是在这样一位父亲兼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下,傅聪才得以“进入那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世界”。从这个意义而言,傅聪是幸福的,又是幸运的。</h3><h3>傅雷是严父又是慈父,是导师又是挚友,多年以后,傅聪常常对人说,傅雷要求他“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最后才做钢琴家”。这“做人”两个字说起来人人能懂,但傅雷却是实实在在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他的理解——永葆赤子之心!一如傅雷曾写给傅聪,后来也被用在其墓碑上的那句话一样——“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是这位中国式典范的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h3> <h3> 选择性阅读《傅雷家书》</h3><h3>今天开始阅读《傅雷家书》。这本书是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在这些信件里,傅雷谈到了关于音乐,关于文学,关于为人处事,礼仪修养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观点就好像是一个个宝藏,在仔细阅读之中,读者会获取到非常丰富的精神食粮。</h3><h3>但我在阅读中,也因为这些信件内容的包罗万象,有些犯难——我该怎样阅读?从头到尾读完,好像过于繁杂琐碎。于是我找到语文教科书里面的导读的文章,希望从中找到指引。</h3><h3>导读的文章里面提到,我们可以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去读这本傅雷家书。那么怎么样进行选择性阅读呢?可以首先选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你的兴趣点,比较吸引你,引起你阅读兴趣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主问题,比如说傅雷是怎么样教孩子文明礼仪,为人处世,怎么样看待感情等等。还可以以父子情深为主题,找找看信件中哪一些内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体贴。选定主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只读那些和主题相关的内容,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略读或者不读。</h3><h3> 举个例子来说,我选定谈音乐这个主题。我可以把和这个主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h3><h3> “弹琴不能徒恃sensation(感觉)和sensibility(感性)。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中的一部分。</h3><h3>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h3><h3> 为了艺术的修养,在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h3><h3> 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technic(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h3><h3> 至于第一遍唱的情绪比较真实,多唱会渐渐虚伪,则还是唱的人修养不到家,浸人音乐不深,平日练习不够的缘故。</h3><h3> 通过对这几段文字的阅读,我认为傅雷对音乐的态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和相互平衡。对过多的情感,要学会控制,这就是理性的力量。要分辨清楚每一段乐章的情感,才能提升技巧;要静下心来反思,才能好好整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h3><h3> 选择性阅读让读书的指向性更明确。个人认为它就是主题阅读的形式之一。所读的材料都是非连续性的文本,根据阅读的主题和疑问,对内容进行精选阅读。</h3><h3> 后面的部分,我计划从“傅雷的教子之道”和“父子情深”两个主题进行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