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曲径通幽

<h3>闲暇时,想起了50年前住的老屋,那是一座三间毛草房。黄泥石头墙,窗户是木结构,下扇三条玻璃,上扇九小块方格,糊的窗户纸,夏天打开窗户用棚上边的勾子勾住,窗户台上是一大块木结构的台板,窗户框下有一个雕刻成老虎模样的基座。两个窗户之间有一根柱子叫抱明柱,过年时贴大字的春联,一般内容是“共产党好,春回大地”等。这就是我们的老屋。我爷爷在解放时分到的财产,打我记事就住在这里了。</h3> <h3>随着时间流逝,风雨雕琢。到了七十年代已经开始发展到了砖瓦结构的住房,但是房门已不行了,原来是带有门轴,下边有一个门墩,后来我们就换成现在模样,上折页的门了。总体还是有过去的样子。</h3> <p>这个老屋养育我们一大家十多口人,父辈老哥俩,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老四夭折了,我们六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最小的老弟也要娶儿媳妇了。老母亲于2000年去世,没有享受到幸福,却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老父亲今年81高龄,身体健康。祝福老爸!</p> <h3>去年老爸和他的重孙女,看看老爷子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老爸也是个文化人,早年丹东师范毕业生。</h3> <h3>我现在退休在家,帮老伴带带孩子,锻炼身体,享受晚年幸福生活!时常想起老屋,那里有我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什么各种补习班,左邻右舍的伙伴,放学后一起放猪、捉蟋蟀,夏天一起下河洗澡、憋河摸鱼等游戏,快乐无比!</h3> <h3>房前屋后我家的菜园,才有3分左右,它养育了我们。我们家吃菜全靠它了,春天的小葱生菜,蘸着大酱,夏天的芸豆茄子,熬上一大锅,入冬后,土豆萝卜酸菜等,我们收获很多自给自足,有时还接给别人,也没有觉得困难。现在想想真是好笑,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h3> <p>记得那时候,大约是60年代初的事情。我家姑姑出嫁时,婚车都是生产队里出的牛车送亲。生产队里的马车,牛车还都是铁轱辘车,五公里路走了一整天,傍晚才到姑父家。赶车的车伙叫何福真,送亲有我爸爸和我叔,还有王绍堂等人,晚上送亲的要喝宵夜酒,很热闹,至今还记忆犹新。</p> <h3>家里的格局都是南北大炕,家具是炕琴柜,板箱,对箱放在条炕上,上边过年摆上贡品,敬奉老祖宗,在南炕上边,挂个悠车也就是摇篮。外屋是厨房,靠山墙放一排大缸,有猪食缸,还有冬天盐酸菜的酸菜缸,屋地中间是一盘石磨,石磨下边冬天圈鸡鸭鹅等禽类。过去的生活简单又困难。人们没白没夜劳作,整天为了生计奔波。</h3><h3><br></h3> <h3>八十年代初我成家了,自己买了房子有了自己家,砖瓦水泥结构的房子。</h3> <h3>置办了家具,我们那时家具有了一些变化。农村基本是北京柜,立柜(两谷一洼),高低柜,还有对箱,结婚一般五、六百元可以了。</h3> <h3>我们家的女主人。她对老屋有些深深的感情,离开居住十几年的老屋既高兴又有些恋恋不舍。离开故乡离开老屋,对它的眷恋和感情是不能言语的,生我养我的地方。</h3> <h3>我们家老屋前面有一座小山叫高山,一望无际的田野,这里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梦想,也洒下了我们劳作的汗水,我们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展翅飞翔!</h3> <h3>美丽的小山村。离开老屋已经三十八、九年了,我们也随儿子搬到了县城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老两口住上70多平的楼房!</h3> <h3>吾家有女初长成,小荷才露尖尖角!</h3> <h3>回眸一笑百媚生。</h3> <h3>生活像我们前山的青松,郁郁葱葱蓬勃向上!老屋再见了!尽管那时我们的生活很简单贫穷,和老屋的感情是几十年的沉淀。现在老屋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更换了主人,新的主人在原来位置上搬倒重建新房了。每年春节回故乡祭祖时,我都要特意多看几眼,极力回想她原来的样子,仿佛要找回梦里的老屋。我想老屋它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情结。</h3><h3>愿岁月静好,浅笑安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