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9b54a"> 2019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六,众人都在归途之际,我俩开启今年的首次出游。这次不再自驾出行,而是改为轻装简行,乘坐飞机、高铁方式,并且不做行前攻略,仅确定第一站,然后在游玩过程中再视具体情形临时决定地点与时间。变化、调整成为常态。挑战确实为此行增添了很多新东西、新收获!</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湖北武汉成为此行首站。</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湖北春秋战国时为楚地,秦时的江陵和襄阳逐渐发展为经济和军事重镇。汉时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宋代湖北有30多个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此时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清朝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湖北省介于淮河、大别山与南岭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全省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湖北有“千湖之国”的美誉,远古时代的大泽一一“云梦泽”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湖泊,与交错的河流组成了中南部海拔50米以下的江汉平原的水乡泽国风光,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武汉三镇</font></b></h1><h1>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赐给武汉“江城”之名,在此交汇的长江、汉江赋予武汉“江城”之实。作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武汉控长江中游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工商业兴起,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h1><h1> 历史遗迹、民国风韵、湖光江景构成了武汉景点的最大特色。长江和汉江将武汉自然划为三镇:长江以东是景点众多的武昌,东湖、黄鹤楼、武汉大学都集聚在这里;长江以西汉江以北的汉口也游人如织,江汉路、汉口江滩、古德寺的特色建筑值得细细品味;长江以西汉江以南是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等古建筑所在的汉阳。</h1><h1> 烂漫樱花、湖光江景、丰富美食、厚重历史都给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河并不遥远</h1> <h1> 入住武昌区临江大道美嘉城市客栈时,已是傍晚又细雨纷飞,只好点了双湖园解放路店外卖。菜品有香煎牛肉饼、菌汤四喜丸、米饭。可能有点饿的原因,感觉味道很不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户部巷、吉庆街、桥头路</font></h1><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都是著名的美食一条街。</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老字号“蔡明纬”店就在户部巷内</i></h1></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武汉人把早餐叫“过早”,而热干面和三鲜豆皮</font>都是众人所爱。瞧瞧,很好吃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 了解一个城市</b></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b></i><i><b>必须走进它的历史</b></i></h1><h1> 粮道街----可能因为长期是督府衙门及封疆大员们的驻跸地罢,武昌内城那些街头巷尾里头,似乎都沾了些许“天子脚下”的气息。 </h1><h1> 在户部巷过早后,沿有名的粮道街前行,我把推开武汉的第一扇窗放在了武昌都府堤20号。</h1><h3></h3><h3> </h3> <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i> 1927年的武汉是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活动中心。在武昌都府堤20号有按照原貌进行复原的中共五大陈列馆等。</i></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 毛泽东1927年在武汉主持农运讲习所。附近有其活动期间的旧居。</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39b54a">昙华林</font></i></h1><h1><i><font color="#39b54a"> 这是仅有一千二百米的普通街区,被称为武汉的文艺第一街。想来与科举时期荆州的士子到武昌应试大都住在这里也有某些历史渊源吧。</font></i></h1> <h3></h3><h1><font color="#010101"> 看似寻常巷陌,殊不知其一砖一瓦都刻着老武汉的历史与记忆。</font></h1> <h1> 这里的老建筑物很多,据说大多年久失修而禁止游人进入,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历史的沉淀与记忆绝然离不开它。</h1> <h1><i style=""><font color="#010101"> 这里委实是一个安静小街,咖啡小店随时都等着你进去坐一坐。</font></i></h1> <h1><font color="#39b54a"><i> 各式各样的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修,比如有名的鲜花饼店,独具特色的咖啡馆,创新的热干面……</i></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慢无目标在街区闲逛、拍照,去触摸街边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后,坐在小店里休憩享受咖啡香,欣赏店家装饰的小店透出的那种随意、自然和小清新,会让你感悟到不同平常的生活韵味!</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 武汉之武昌于我而言,耳熟能详的非黄鹤楼莫属。能一睹雄姿,可谓宿愿得偿</i><br></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黄鹤楼</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i> 闻名遐迩的黄鹤楼,为武汉地标性建筑。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黄鹤矶顶,北临长江,与龟山的晴川阁隔江相望。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而广为人知,广为传颂。后人络绎不绝不过是想一睹黄鹤楼的真风采,可能也只有少数的风流人物、文人骚客想穿越千年的巨幕与早已作古的文人墨客零距离接触。</i></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黄鹤楼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几经波折,多次损毁重修。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一场大火,此后一百年间黄鹤楼空有虚名而无实物。眼前的黄鹤楼是1981年10月破土开工重修,1985年6月落成的,共5层楼,高50.4米。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比之更高大雄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010101"> 凯莱熙酒店出门经解放路直行斗级营拾阶而上入黄鹤楼西门。映入眼帘的是三楚一楼、黄鹤楼。</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反身而望则是江山入画与胜象宝塔</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黄鹤楼前建有两亭,左侧曰“瞰川亭”,右侧曰“揽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i>楚天极目的另侧黄鹤楼</i></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每一代的能工巧匠用心血和智慧营造它的伟姿,深得中国古典建筑的神韵,与滔滔江汉、茫茫龟蛇共同构成一幅“江、山、楼”三美合一的江南奇景图。</h1> <h1><i><font color="#39b54a"> 黄鹤楼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迹之列,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 为“江南三大名楼”。</font></i></h1><h1><font color="#39b54a"><i> 也许是天色灰蒙蒙,向下远望,城市的高楼和建筑物的凌乱,截断了视线,脑海中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如画风景始终无法呈现。据说若天气晴好时,登塔俯瞰江岸全景,还可眺望汉口。在我看来,既便如斯,也无复当年诗人所见之神韵矣。</i></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鹤楼前方之“武汉长江大桥”</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正前方蛇山“奇章亭”后是岳飞广场、武昌起义军炮台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蛇山右侧之武昌老城区</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39b54a"> 唐朝诗人崔颖《题诗图》浮雕,其对面建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典故的“搁笔亭”,附近还有世人取笑米芾疯颠的《米芾拜石》铜雕。</font></i></h1> <h1><font color="#010101"> 除了黄鹤楼,能穿越百年,零距触摸、回眸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那段战火焇烟和改天换地的时刻,是我此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从这里掀起。可供缅怀仁人志士,铭记壮烈历史的场所,大多分布在武昌,而且都集中阅马场区域,自南向北有起义门、楚望台、紫阳公园、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等,相对位置较近,步行即可到达。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style=""><i>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当你真正走进历史时,才可能知晓武昌首义的必然与偶然;当你穿越时空来到实地,才可能感受到那惊心动魄的瞬间;当你了解起义的前因后果时,才知道武昌起义的曲折和大浪淘沙。</i></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010101"> 武昌被誉为“首义之区”,这是从拜跪到起立的首次胜利。九角十八星旗映革命铁血之志,红砖红墙红瓦诉自由漫漫长路。</font></i></h1> <h1><font color="#39b54a">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军政府即“鄂军都督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这里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大楼为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大厦。原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010101"> 纪念馆内主体建筑为红墙红瓦的两层小楼 ,当地人俗称 “红楼”。</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孙中山先生之像”铜雕</h1><h1 style="text-align: left;">位于北广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兴拜将台</h1><h1> 位于首义广场北广场南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王朝调动大军,南下武汉,当时,中国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黄兴,由沪来鄂,主持军事,革命军政府遂于11月3日任其为战时总司令,在此筑台授印,因名拜将台。原台系临时搭建,1928年正式建亭立碑,以作永久纪念。碑正面为“拜将台”三个大字,其下为“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两行小字,背面为“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立”款识等。此碑卓俊健丽,恰与孙中山塑像和纪念馆相对,与巍峨的红楼相互辉映。</h1><h1> 图背景中的楼宇即为黄鹤楼。</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39b54a"> 武昌“彭刘杨路”的三烈士雕塑。位于彭刘杨路口与首义广场交接处,是为了纪念辛亥首义中牺牲的三位烈士而命名和塑立的。</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首义广场南端的辛亥革命博物馆</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首义南广场的“走向共和雕像”</i></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辛亥革命博物馆</h1><h1> 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南广场),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形与势</b></h1><h1> 武昌首义主要是由同盟会的两个外围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推动而爆发。就当时的全国形势来讲,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危如累卵,完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实为风前残烛 。</h1><h1> 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到1911年间,先后发动领导了10次(有说13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 1911 年3月,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成员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更是折损了林觉民、喻培伦等精英人物。其中,年仅24岁的林觉民从容赴死,他起义前写的《与妻书》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h1><h3></h3><h1> 7月,清政府将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准备卖给外国,又未能解决补偿民间损失,遂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保路运动。</h1><h1> 9月,一向被认为温和闲适的成都,保路却最为激烈,由此引发的“成都血案”激起全川骚乱和举国震荡。清政府紧急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由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趁势起事。此前,有近五分之一(约4000人)的下层官兵分别加入了这两个革命团体。</h1><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计划与变化</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武昌起义与其说是一次有筹划的暴力革命,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一场敌对双方都始料未及、突入其来的兵变。因为,一是当时领导革命的主角同盟会没有直接出面运筹和指挥。中山先生远在美国,并且事发后第一时间还不敢确信是真的。而黄兴、宋教仁等同盟会大佬对湖北蒋翊武、孙武的提议并未首肯,也不看好;二是武汉地处要冲,清军力量很强,没有人会想到起义会选择在这里;三是因突发事件导致当时的临时指挥部三个负责人刘仲文病、孙武伤、蒋翊武逃。实属群龙无首。</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那为何武昌起义就发生并成功了呢?请穿越时空,去瞧瞧108年前那段惊险奇绝、堪称史诗般大片的时刻吧。</font></h1><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孙武与蒋翊武</font></h1><h1><i> 9月24日,武汉文学社、共进会商定10月6日(中秋节)在湖北和湖南同时发难,举兵反清。湖北方面决定由刘仲文(刘公,共进会会长)为总理、蒋翊武(文学社社长)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务部长。</i></h1><h1><i> 可是人多嘴杂,难保机密。不知为何被湖广总督瑞澂听到了风声,宣布今年中秋不放假,全城戒严,所有新军官兵不准离营外出,严禁以各种名义“会餐”,军营中秋联欢会提前一天举行。戒严期间除值勤士兵可以携带少量子弹外,其余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并且又增加一个营的兵力守卫武昌。</i></h1><h1><i> 敌人有了提防,起义就不好办了。这时湖南方面又说10月6日不行,没准备好,必须延期啊。无奈,起义指挥部决定推迟10天,改为10月16日。</i></h1><h1><i> 不巧的是,10月9日中午,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的宝善里民宅内配制炸药时,被刘仲文的弟弟刘同在旁吸烟不慎点燃炸药引发大火。除未受伤的部分人将面目全非的孙武送医逃脱外,余者包括刘同在内的6人被俄国巡捕控制并搜出了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印信。很快,这些东西全被俄方移交到了湖广总督瑞溦手里。</i></h1><h1><i> 与此同时,在隔江对岸的武昌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内数十人正在开会,蒋翊武刚从岳州返回,正与刘复基等人通报上海方面的情报。宝善里爆炸发生后,刘公、邓玉麟、孙武都认为刘同保不住秘密,加之名册已经泄露,如今已是生死关头。于是叫邓玉麟立即过江奔赴事前确定的指挥部武昌小朝街85号报信。而身为宪兵营正目的彭楚藩也查觉城中异常火急赶往指挥部。情急之下,蒋翊武遂决定:当晚12时以城外南湖炮营炮声为号起义!</i></h1><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难熬的夜晚</font></h1><h1> 10月9日,下午五点,邓玉麟与杨洪胜从小朝街85号起义总指挥部急急赶到工程营,召见总代表熊秉坤。邓、杨一走,熊秉坤立即召集各棚棚目,告:汉口试验炸弹失慎,孙武受伤住院,名册落入督署手中,现正大肆搜捕党人。指挥部决定今夜12点以城外南湖炮营炮声为号起义,负责抢攻楚望台军械库”。有人问“没有子弹,怎么举事?”。“杨洪胜大哥等一阵会送子弹来。你们先准备着。”</h1><h1> 一个小时后,杨洪胜又出现了,又走了。各棚代表再度聚集到熊秉坤的营房内。“子弹只有两盒。”熊秉坤一面说一面将盒里的子弹倒在床上。“我留六粒,余下会中同志每人三粒,有多的,挑那平日胆子大,跟长官时常争执不服的弟兄,各发两粒。”</h1><h1> 出门的时候,熊总代表追了一句:“倘若官长不反对起义,我们决不故意残杀。”</h1><h1> 按照安排,当夜12点城外炮队一响,工程营便立即举事,向楚望台进发。</h1><h1> 九点半,营房按例熄灯就寝。但是谁都没敢睡,穿着衣服靠在铺上,也不敢说话,单等着炮声。</h1><h1> 可是,一点,两点,三点……一夜过去了,也没听见炮声。</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生死存亡</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负责去城外南湖炮营传达命令的邓玉麟,因为全城戒备森严,紧赶慢赶,12点过才回南湖炮营,此时炮营的兄弟早已关灯睡觉,结果是喊了几声都无人应答。谁起来给你放炮啊!而且就算炮响也没用。晚11时许,小朝街突被大批巡防兵、督院卫兵包围,除蒋翊武侥幸逃脱外,刘复基、彭楚藩等40多人被一网打尽。而负责运送弹药的杨洪胜也在途中被捕。随后起义骨干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湖广督署经简单审讯后于10日凌晨1.30分在督署东辕门斩杀。第二天清早,人头就被挂到了武昌城的门楼上。至此,起义领导人已经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革命军一盘散沙,群龙无首,一片混乱。</font></h1><h3><br></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危与机</b></h1><h1> 正常情况下,这次起义很可能就夭折了。但“危”中的“机”出现了。</h1><h1> 9日下午,湖广总督瑞澂根据俄巡捕移送的相关情报,发现新军是革命党人暴动主要依靠的力量,于是下令关闭城门,禁止出入,并贴出告示如下:新军官兵一概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这下就彻底乱了!当时新军中的革命党有近4000名,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册上。于是有了各种说法:先是说瑞澂要把革命党人全部杀掉,慢慢地成了凡是剪了辫子的人都要杀掉,再后来变成了汉族的新军都要杀掉!满城新军,人人自危。虽然谁也不敢说,但谁心里都在想:想要活命,必须造反!</h1><h1> 天蒙蒙亮,混成协工程兵第8营的官兵拉开门往外一偷瞅,营门口,操场上,全是人影,再仔细看,大都是排长以上军官,个个荷枪实弹,来回巡查。看样子,也是一夜没睡。</h1><h1> 营里弟兄,不管参没参与起事的,心里都在犯嘀咕。吃早饭的时候,很多人拿眼睛看着熊秉坤。</h1><h1> 熊秉坤也是眉头紧锁。他同样一夜未睡,也没等来炮声。更糟的是,今早才听说,左队的任振纲被抓起来了。</h1><h1> 任振纲是支队长,平日很受排长信任,也没怀疑过他是革命党。昨夜督署密令戒严,人手不够,排长去找他参加巡查,谁知进门一看,他军服整齐,右臂还缠着白布,排长大吃一惊,立即上前夺下任手里的枪,发现枪里有子弹两粒。这是预备起事无疑。于是营长下令,立即拘禁任振纲,并且各营排查。风声一出,领到子弹的兄弟都把子弹丢掉了。</h1><h1> 对着面前的馒头稀饭,谁也没有胃口。但早饭是讨论的最后机会,众人一边装着咀嚼,一边催熊秉坤赶紧想办法。</h1><h1> 有什么办法可想?城内外消息完全断绝。杨洪胜本来说再送炸弹来,一去也没了消息。昨夜炮声未响,起义已是凶多吉少。</h1><h1> 熊秉坤只好自己下了决定:下午动手!</h1><h1> 趁着早饭时间,官长都在外面巡查,他叫人分头告诉各队代表,谎称接到总机关命令,要求工程营首先发难,夺取军械所,才能向全军发放弹药。定在下午三点晚操时发动!</h1><h1> 等到上午十点,城里倒是传来了消息,杨洪胜和刘复基、彭楚藩的首级一起,挂在了督署辕门旗杆上。</h1><h1> 不动手,真的就是等死了。但子弹仍然是个问题。</h1><h1> 第二棚的吕功超突然站了出来:“子弹我家有!”</h1><h1> “你家哪来的子弹?”</h1><h1> “我哥子是吴元恺营长的马弁,他们营从北通州回来解散了,我哥子把一些子弹交给我嫂嫂保管,他去了四川……”</h1><h1> 熊代表心思细密,派了三个人,分头往吕功超家盗取子弹,叮嘱他们不要一起走。回营时间要有先后。</h1><h1> 十二点,子弹取到,共有六盒。这样每人都分得九粒以上,士气大振。</h1><h1> 下午接到命令,晚操取消。发难时间只能后延到头道点名后,七点钟左右。</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昌首义第一枪</h1><h3></h3><h1> 1911年10月10日,当夜幕降临武昌古城时,天气格外阴晦。晚7点,新军陆军第八镇工程兵第八营第二哨的哨长(相当于排长)陶启胜带着护兵巡棚查铺来到三棚时,看见了正在睡觉的程定国(程正瀛)和班长金兆龙居然还抱着步枪,更反常的是身边还有一盒子弹。</h1><h1> 陶启胜立刻冲过去训斥:“你俩想干什么?!”。</h1><h1> 金兆龙答:“预备不测”。 </h1><h1> 神经高度紧张的陶启胜怒不可遏地狂叫:“你想造反吗?!”</h1><h1> 金兆龙回嘴就骂:“老子就造反了!你能怎样?!”。</h1><h1> 陶扑过去扼住金的手腕夺枪,并呼令护兵逮捕金兆龙。</h1><h1> 形势危急,金兆龙大声呼喊:“伙计们,还不动手,更待何时?”。</h1><h1> 程定国担心误伤金兆龙,于是用枪托击打陶致其逃跑,随后开枪击伤陶启胜。而听闻声响连续赶来的该营三名军官,都被程定国一一击毙,顿时工程兵八营大乱……</h1><h1> 混成协工程兵第八营正目(班长)、共进会代表熊秉坤正假值班之机,各处查看准备情况,忽闻楼上扭打和枪声,当即因势利导,鸣笛集合,宣布正式起义,率领工程兵七八十人直奔楚望台。经过十五协后营门,如约鸣枪三响,促其响应。在楚望台守卫的志士闻讯,里应外合,占据了军械库。听闻枪声,城内外各营纷纷响应,率师来到楚望台,人数达3000人。此关键时刻,群龙无首的起义士兵,遂公推在楚望台当值的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随后,率队进攻湖广督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起义门</font></b></h1><h1><font color="#39b54a"> 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中和门在首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古老的中和门</i></b></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沧桑起义门</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起义门上的大炮</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历史的见证者</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i>楚望台</i></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i> 位于武昌梅亭山,今起义门左侧山冈。清末,湖北新军军械库由武昌三佛阁迁此,库存德国、日本及汉阳造步枪数万支、炮百余门及大量弹药,为当时国内四大军火库之一。如今,这里已经辟为楚望台遗址公园。</i></font></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湖北省博物馆</b></h1><h1> 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 ,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h1> <h1>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1960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39b54a"> 盘龙城遗址</font></i></h1><h1><font color="#39b54a"> 位于武汉市黄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盘龙大道1 号。它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遗址保护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以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暴露在地面之上的城垣遗存而闻名中外,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盘龙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一件青铜铖长41厘米,实为罕见;另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font></h1><h3><br></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font color="#010101">曾侯乙编钟</font></i></b></h1><h3><br></h3><h3><br></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越王勾践剑</font></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i>尊 盘</i></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金 锭</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青花十二月花卉盅</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百年武大</b></h1><h1> 武汉大学,初名自强学堂,诞生于1893年,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序幕。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珞珈之山,东湖之水,流风甚美。</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百年沧桑,百年辉煌,却不事繁华。</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老斋舍</i></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i> 渺渺东湖水,巍巍珞珈山。历史的沉淀,使得武大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鉴 湖</b></h1> <h1> 武大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也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每年三月中旬樱花进入盛花期,南来北往的人们络绎不绝前往。由此,武大不仅为学者、精英熟知,市井小民亦闻其名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i>空在樱园游 难觅树上花</i></font></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楚河汉街</i></b></h1><h1><i> 汉街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中央文化区的一部分,总长1.5公里,主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汉街因楚河而生,沿南岸而建,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业内容,娱、购、食十分丰富,更有最多的时尚流行品牌,集合了世界顶级文化项目,确实值得逛逛,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i></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i> 在汉街逛了会己到饭点,找到“俏立方”这家湖北菜排名最前的店。第一道菜自然点了最有名的“清蒸武昌鱼”啰</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虾鲜味美</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i>藕色鲜艳</i></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