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和秦腔戏》

归去来兮

<h3>《我婆和秦腔戏》</h3><h3>——黄清卫</h3><h3> 也许是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现在不知怎么的,我对家乡的秦腔有些痴迷了。在工作之余总爱在QQ音乐搜索秦腔戏来听,到现在不知不觉也会唱那么几折子秦腔戏了。虽然我的同学说我秦腔戏没有歌曲唱的好,但我听后也是甚为美滋滋的。我现在为什么对秦腔戏越来越痴迷了?我想,这是因为我婆的缘故吧!</h3><h3> 我婆爱秦腔,就如同那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六千万懒汉齐吼秦腔”一样,她爱秦腔戏爱的那么深沉,她听秦腔戏听的那么入迷,她唱秦腔戏唱的那么婉转动人。我婆更爱带我看秦腔戏,也许是我对戏文悟性高的缘由。我婆更爱带我看秦腔戏,也许是觉得戏文和作文异曲同工的缘故。我婆更爱带我看秦腔戏,更是对自己孙儿疼爱的缘故。</h3><h3> </h3><h3> 我婆已于2011年仙逝,时至今日已有近8年了,每每当我哼唱起秦腔,就想起那面目清秀,和蔼可亲,身材单薄,朴素贤惠,勤劳节俭,忠贞爱情,爱子爱孙,拥有“三寸金莲”的我婆。</h3><h3> 我婆的名讳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也不敢知道,也不能知道,也不许知道。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只知道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是族规的规定。所以我们小娃从不问父母大人的名讳。我只知道我婆姓韩,是西安市西咸新区(以前的西安市户县)大王镇梧南村人氏,我婆待字闺中的韩门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我婆能干,贤淑,爱干净是出了名的,嫁给我爷后,亦是如此。她把我爷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收拾的体体面面,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为栋梁之才,确实也是尽到了长嫂如母的责任。闲暇之余,秦腔戏便与我婆为伴。</h3><h3> </h3><h3> “陕,甘,宁,青,新”(所谓的西北五省)的人民群众大都爱“吼”两句秦腔,我婆也不例外。我婆爱看秦腔戏,我小时候,常常如“跟屁虫”一样,跟着我婆看戏。记忆中有一次,邻村“过会”唱秦腔戏,我大,我妈不想带我去看,就偷偷的提前走了,我知道后,嚎啕大哭,后来我看见我婆还没走,就灵机一动,守在我婆的房门口,我婆问我,“你守在我门口干啥?”我说:“婆,你今黑去看戏要带我去,不带我去,我就守在你门口,不让你去”,我婆拗不过我,就问我:“你能看懂秦腔戏?”,我那时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我说我能看懂,我婆说:“行,那我今天晚上带你去看,不过,你看完,要把戏文的意思告诉我”,我说好。就这样,我婆才带我去看了全本秦腔——《铡美案》。看完这场大戏已经快零时了,我婆在回家的路上问我:“今天晚上这戏你知道啥意思吗?”,我当时就把戏所要表达的意思讲了出来,从那次以后,无论那个村子唱秦腔戏,我婆都会带我去。从此,我对秦腔戏也更为痴迷些了。</h3><h3> 从小跟着我婆看戏,我知道了啥是折子戏(全本戏里的一小段),啥是全本戏(以一条主线为来龙去脉,演唱完整的故事),如《杀庙》就是《铡美案》里的一段折子戏,而唱完《铡美案》就是全本戏,折子戏一般是吃过午饭就开演了,可以唱几折子,因为演唱时间短。晚饭后才是全本戏,往往一本戏下来要唱四到五个小时。台上演员唱得卖力,台下观众看的入神。等戏一开演,原本卖瓜子的,卖镜糕的,卖小娃耍伙的……都不再吆喝了,为何?因为他们也专心的去看戏了。那时候每村都有戏台,往往是那个村的戏台修的好,就代表那个村子的富裕程度,我们村那个时候在县里颇有名气,戏台也修的美。今日今时,我还能记得我村戏楼顶中央的四个字:“艺苑千祥”。那个时候虽然不甚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大概知道和文艺有关吧。那个时候看戏也是挺有意思的,为了占个好位置,我婆和我早早的就夹个板凳占在观众席的中央位置,一是能更好的观看唱戏,二是避免民兵连的民兵在维持秩序时用长竹杆打到人。三是为了躲开放在两侧震耳欲聋的扩音喇叭。</h3><h3> 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在我婆带我看戏中度过。上了初中,高中,我婆也渐渐衰老,我再也不缠着我婆了去看戏了。我只是在成长中逐渐明白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道理。秦腔戏文里的“喜,怒,哀,乐,苦,愁,穷,富”岂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我婆看戏时可以对《柜中缘》的情侣而喜,可以对《铡美案》中的陈世美而怒,可以对《赵氏孤儿》的娃而哀,可以对《看女》的主人而乐……这就是我婆的人生,简单到极致的女人!我婆在尘世间走过了88个春夏秋冬,这88个春夏秋冬,是平凡而有意义的。自从我婆离开我们大家后,我常常怀念她。</h3><h3> </h3><h3> “韩氏大家一闺秀,嫁到黄门耀吾祖。育有两男并两女,门楣生辉子孙周。”拙诗一首献给远在天堂的我婆。愿她和快乐随行,愿她伴着秦腔入梦。</h3><h3>2019.01.21于家中</h3><h3>(注:婆是陕西方言——奶奶,爷——就是爷爷,大——就是父亲。秦腔——广泛流行于西北五省,起于西周,兴盛于秦朝,有着“梆子腔鼻祖”的美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