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文原创:东山羊</h3> <h3> 年的氛围渐渐消散,节日的浓郁气息归于日常生活的忙碌和平淡。清晨,街面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上学的、上班的、晨运的、遛弯的,络绎不绝的人们走进街头巷尾的快餐店,一碗粥,一盘肠粉,岭南人的一天就从这热气腾腾的粥粉中开启了。</h3> <h3> 肠粉是广东人早餐的标配,因制作器物和方式不同又分为布拉肠和屉拉肠。以当下比较盛行的屉拉肠为例:蒸屉中水沸气足,拉屉布入米浆和馅料,推屉入蒸箱,蒸约20秒,待米浆固化成粉和馅料熟透,抽屉后用拨铲将其铲成卷状,顺手切段,淋上油料,走起。</h3> <h3> 说起肠粉,源远流长,认真有段古可叹。唐代的泷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有一种传统早餐叫油味糍。是用石磨将大米磨成浆后加些许油、盐、花生碎、葱或韭菜混合在一起,再将其倒入平整的容器入锅蒸熟。然后,再往上面添加一层米浆复蒸。如此三四次就成了当时在泷州流行的早餐美味。有一年,岭南大旱,农作物失收,大批灾民涌入泷州。当时出家不久、以后尊为禅宗六祖的惠能和尚和其师傅惠积主持救赈。由于手头的米浆不足以做出复蒸几次的传统油味糍,惠积师傅情急之下往米浆里兑入清水,令米浆更清稀,然后只用这一层米浆混合馅料成功了多快好省、细腻爽滑的新版油味糍。嗣后,由惠能改进和推广,并很快在泷州大地传播开。不知是惠能为了便于传播推广还是度过灾年的百姓出于感恩,这款新版的油味糍就有了它的名字——惠积糍。</h3> <h3> 光阴荏苒,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受美食大臣纪晓岚的的推荐,专门拐到罗定吃了惠积糍。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后又意犹未尽,说这东西不能算作糍吧?倒像猪肠子,并且赐名肠粉。天子言出九鼎,谁敢说个不字,于是,惠积糍之名默默,肠粉之名雀起。</h3> <h3> 又是光阴荏苒后的今天,广东街头巷尾的肠粉食店比比皆是,甚为方便。但在这里就餐的人们多图个便利,尝到的肠粉种类也比较少,充其量是猪肉肠、牛肉肠、鸡蛋肠、斋肠等。而打出酒家、酒楼旗号的店家那肠粉的名目可就五花八门、新品迭出了。除传统的品种外,诸如叉烧肠、罗汉斋肠、鲜虾肠、鱼片肠、扇贝肠、虫草花鸡肉肠,还有裹了油条、软糯脆香的炸两肠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既然是肠粉,尽管它的馅料百花齐放,但Q弹爽滑、绵柔鲜香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酒楼饭肆在这方面也是不敢掉以轻心,落足功夫。</h3> <h3> 有了这样的传承发展,广东肠粉这个传统美食不仅深入广东人的民心,也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食客的喜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这款美食充分体现了岭南农耕文化的本源,食材的本真、食物的本味和它的传承者源于内心的本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