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h3>元宵节别名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考证始于西汉时期,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现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元宵节”热闹程度比春节还盛,在原有的庆祝项目上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形成了一年中最热闹,形式最花样繁多民间欢庆节日。</h3> 物质匮乏的年代 <h3>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极大的丰富,别说元宵节吃元宵了,平日里什么时候想吃,超市里口味繁多,各色品牌的汤圆有的是(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般都吃口感细腻的汤圆了,元宵都少了),让你眼花缭乱选择困难。</h3><h3><br></h3><h3>可我印象中小时候一次元宵节的经历,至今都难以忘怀。</h3><h3><br></h3><h3>记忆中的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物质极度匮乏。那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宝贝的“小本本”——副食本,每一个家庭都视若珍宝!因为,它关系到一家子除了粮食以外;最重要副食品来源的购买凭证。从吃的麻酱、鸡蛋、豆腐、粉丝、粉条、淀粉、肉到用的火柴、肥皂、碱块(那时候食用碱不是现在的碱面,而是一块块四四方方的碱块,家里洗衣服、洗头都用它),购买时,都要记录在这个小本上,可想而知没有了这个小本本“寸步难行”呀😂😂😂</h3> 一碗元宵的故事 <h3>在那样的情形下过元宵节时能吃上几个元宵,那只是“传说”,可想而知是多么“奢侈”的事😂</h3><h3><br></h3><h3>那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有三四个孩子再正常不过了,往往五六个都不稀奇。孩子多,挣钱少,平日能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都很不易了,更别奢望额外的惊喜了。</h3><h3><br></h3><h3>记忆中的一年元宵节,母亲用在单位参加“互助会”积攒的钱买了一斤元宵!哇⊙∀⊙!,一斤咦30个!姐弟几个看着一个个圆圆滴;粘着一层绒绒糯米粉的元宵,口水都要流下来了😍😋</h3><h3><br></h3><h3>好不容易盼到母亲煮好元宵要吃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个孩子进门了😂他来串门的,平时经常来,可您今天来的真不是时候呀😭他进门一眼就盯着我们手里碗中的元宵,目不转睛👁天呀!难道要用眼睛吃掉元宵吗?</h3><h3><br></h3><h3>母亲看到他问:你们家买元宵了吗?他摇摇头咽着口水说:没有。他们家有六个小孩子!而且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平日生活就很紧吧,月末借钱、借粮票是常态。所以,吃元宵想都不用想了。</h3><h3><br></h3><h3>看着孩子那渴望的眼神,现在想想真是心酸。那时候小没有这个感受,只是想他怎么还不走。</h3><h3><br></h3><h3>这时候,只见母亲那了一个蓝花瓷碗,从锅里盛了六个元宵,递给我让我给他们家送去,让我跟他妈妈说:没买多少,意思一下,一个孩子吃一个,解解馋吧。</h3><h3><br></h3><h3>六个元宵真心不多,可在那个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那不单单是几个元宵,而是一份情,一份爱,如此就显得弥足珍贵了。</h3><h3><br></h3><h3>当时小,多少有点不高兴😞因为,我们每个人要少吃一个元宵了,家里七口人本来每个人也就分得三、四个,现在还要匀出六个送人,多少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端着碗送元宵到邻居家里。</h3><h3><br></h3><h3>邻居家阿姨见我送了六个元宵过来,听我学了母亲让我带的话,又惊又喜,说这么稀罕的东西你们留着吃吧。可是,看着几个孩子大眼瞪小眼的盯着盛元宵的碗,那种渴望的眼神让阿姨的底气不足了。半推半就中找了个碗把元宵收下,让我谢谢母亲。</h3> 情义 <h3>尽管事情过去几十年了,但每每到正月十五;还是会想起那个元宵节吃元宵的情景,还会感到温暖温馨。</h3><h3><br></h3><h3>在那物质条件匮乏时期,东西少,人情厚!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父慈子孝,兄弟姐妹之间弟恭兄友。邻里街坊四邻之间,礼貌谦让互助关爱。谁家有事左邻右里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个个古道热肠,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h3> 怀念 <h3>随着国家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再也不会为几个元宵“垂涎欲滴”了。</h3><h3><br></h3><h3>但是,现在感觉过节没有过去那种感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过去那么亲密无间了!嫉妒、猜忌、自私困扰着人们的神经。遇事绕着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坑蒙拐骗的事时有发生。冷漠,充斥着社会的角角落落。</h3><h3><br></h3><h3>人们痛恨鄙视这些现象,渴望温暖,期望社会和谐。所以,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需要弘扬正能量!需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h3> <h3><br></h3><h3>注:图片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