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家庭对联看一个村的文化底蕴19——04

清凉

<h3>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但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h3><h3>  </h3><h3>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h3><h3>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时代,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对联已成为时尚,对联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印刷的,但好多家庭都会选择书写春联,会自己编撰书写,或让有一定书法的人书写,或自己编对联内容,请人书写,或三五成群一起探讨春联内容,共同来完成新春对联,有时还要品头论足,甚至连写三五副,才能达到大家的要求。书法写对联可以反映出一个村的文化底蕴!编撰对联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而书写对联要有一定的书法能力,这些都是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的!</h3> <h3>春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既在形式上相对应,又在意思上相关联,是楹联文化与书法艺术,文学审美与书法审美,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春联承载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可用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h3><h3>从形式上看,春联作为最为常见的一种楹联,同所有楹联一样,讲求音律和谐、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兼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与书法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用于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体现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从内容上看,春联的内涵极为丰富。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融今一副联。古今多少事,都在春联中。可以描绘如诗如画的美丽春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可以寄托人寿年丰的美好希望,“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可以展现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可以抒发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可以传递修身处世的人生哲理,“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唯思利及人”;可以弘扬行善积德的家庭观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可以彰显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三尺讲台传德智,一支粉笔写春秋”,“医能济世强国力,药可回春复民康”。</h3><h3>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在展示和传播春节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春节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慎终追远、忆苦思甜的感恩文化,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和谐文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洁文化,辞旧迎新、革故鼎新的创新文化,赤胆忠心、孝老爱亲的忠孝文化,抱诚守真、言而有信的诚信文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仁爱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文化等等。文以载道,书以焕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书法在展示和传播春节文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春联、家书、诗词、歌赋,无一不通过书法的艺术呈现而熠熠生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