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我们这样过(丽水市实验学校603班 徐徜徉)

雪影清寒

<h3>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我们丽水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h3> <h3>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跑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h3> <h3>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丽水俗称除尘,大人们忙于洗被子衣服,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h3> <h3>“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h3> <h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年除夕前,我爸爸就会挑一幅喜庆的春联贴到门口,这个时候,我就是爸爸的小帮手了,帮他刷浆糊,帮他看位置。对联一贴,过年的气氛就来了。</h3> <h3>“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除夕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年夜饭了,今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我家过年,特别热闹。八点开始,我们全家就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新闻联播。到了十点钟,奶奶和外婆联手烧了满满一桌子的好菜,我们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年夜饭。</h3> <h3>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吃过年夜饭,我就拿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也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准备了“压岁钱”,虽然钱不多,但我希望他们都能健康长寿。</h3> <h3>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整夜不灭,守岁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h3> <h3>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h3> <h3>在我们老家,初一什么活都不要干,全家人一起去登山,意味着步步登高,为新的一年图个吉利。</h3> <h3>今年的初一,我们不仅登了山,还到市博物馆参观了春节溯源和“紫气东来 圣旨驾到”的展出,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收获很大。</h3> <h3>春节是欢乐祥和的日子,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正月这几天,我们走访了亲朋好友,也去了白云山、万地广场、处州公园、防洪堤……丽水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h3> <h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h3> <h3>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h3> <h3>丽水的元宵节非常热闹,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具体分灯龙、人龙、草龙、百叶龙、板凳龙(板龙)等,在丽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板龙,早在2009年,“处州板龙”由丽水市申报,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春节

祭灶

压岁钱

农历

丽水

除夕

年夜饭

除夕夜

外婆

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