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故事

洪兆龙

<p class="ql-block">目录序:</p><p class="ql-block">☆观仁峰天池.瀑布诗二首</p><p class="ql-block">☆附近代文人雅士描述《古龙源》诗赋选</p><p class="ql-block">☆苦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我的家</p><p class="ql-block">☆父亲与猎枪</p><p class="ql-block">☆《砍柴》是件快乐的事</p><p class="ql-block">☆听见鬼叫</p><p class="ql-block">☆一群被江西人称作浙江佬的人</p><p class="ql-block">☆山的那边是我家</p> <p class="ql-block">   ☆古龙源仁峰〈一〉</p><p class="ql-block"> (天池 . 瀑布)</p><p class="ql-block">仰望天宫知多远,我家上住瑶池边。</p><p class="ql-block">腑视人间有疾苦,银河下倾润田畴。</p><p class="ql-block">五十转展瞬间事,仁山塘边失炊烟。</p><p class="ql-block">悬崖瀑布尤然在,飞流去处落平湖?</p> <p class="ql-block">  ☆仁峰天池.悬崖瀑布〈二〉</p><p class="ql-block">仁义双峰若比肩,群山鼎足列天池。</p><p class="ql-block">悬崖百丈飞瀑流,恰似银河入凡间。</p><p class="ql-block">洗尽世人尘俗气,还留余润灌田畴。</p><p class="ql-block">且看风景依然在,难觅当年垂钓翁?</p> <h3></h3><h3>古龙源村照片由浙江金华塘雅村的洪林泉老先生提供</h3> <p class="ql-block">☆苦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记忆好像是那样朦胧但又真切。一直以来有个情景仿佛在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个即真实又朦胧是真似假的《古龙源村》景像…似梦非梦,即真似假。真的是:我确实是在这里出生的,假的是:这种记忆已在我的脑海里变得那么混沌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籍贯是浙江,就出生在浙江省原遂安县狮城上游一个叫《龙源村》的地方。听父辈说由于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新安江水库于1955年勘测,1957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959年4月30日新安江大坝截流,1960年4月竣工落成,随之电站开始关闸蓄水发电。</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水库蓄水后预期原库内两座县城(遂安和淳安)的全部居民需要搬迁到水位线外的安全地带住,我龙源村虽位于水库中上游,但是由于汛期水库水位上涨很快急需撤离退迁到上游姜家公社的双溪口村,由于水库提前开始蓄水,全部搬迁于58年下半年至59年上半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搬迁由于时间紧迫除带走些耕牛农具和日常用生活器具外,其房屋设施都弃于原地,所以才有后来被完整保存下的并供现在游客参观的《千岛湖》水下遗迹《狮城和贺城》之美景。</p><p class="ql-block"> 1958年是人民公社进入大跃进的时代,集体食堂、大炼钢铁、自然灾害及苏联逼债等因素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已危机到了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及生命安全了,等到了60年代乡村已经青黄不接,严重到整户整村揭不开锅盖无米下锅了……。</p><p class="ql-block"> 1960年被称作是“吃六两”的年代,开始每人每天只能供应6两米(是指老十六两制称的6两,折算成十两制称不足4两),又因是吃集体食堂,经过村各级干部及伙食管理员、炊事员的层层剥皮后,实际到社员锅里的也只剩下米汤了。到最困难的时候已经是无米之炊了,各村都有饿死不少人的事情出现了(据现在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很多村,饿死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村庄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听父母和哥哥姐姐回忆说当时我只有两叁岁,因在双溪口村生活太艰难,我家又是刚倒流到原龙源村上堨(堰)头的山坡上临时居住,粮食缺少严重不足。全家人靠吃红薯藤叶、挖野菜和蕨菜根充饥,连苎麻叶和玉米棒的皮心都成为抢手货。家里因我最小,吃饭时(实为稀汤)全家都照顾我,当我喝稀饭喝到见底时看见碗底有一小撮米饭粒便激情地喊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我…我吃到米饭了”!这时我的哥哥姐姐便会把她们碗里仅剩下的一点米饭粒也拣过来给我吃了,也正是因为有了爸妈、哥姐的细心呵护才使我这棵幼小的生命得以存活下来…这些事情对生活在现在的年青人来说好像是在编故事,其实这件事就是发生在60年代祖国母亲怀胞中普遍的真实实情之事,这就是我要讲的父辈们和我们同龄人小时候经历过的一段苦难日子……。</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住在新安江水库上游一个叫仁山塘的地方。那个地方风景秀丽,山顶上有个很宽的平地…叫《仙人坪》。</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这是神仙修练的地方,山凹中间地还有三个天池,天池出水处由于落差很大便形成一个美丽的瀑布流,被当地名流雅士们称之为仁山瀑布。它是遂安龙源有名的瀑布群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写诗作画及垂钓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峰的远方有坐高山叫金山尖,相对之下此山就叫银山尖了,也有把它叫赢山峰或仁山峰的。山上那三个天池实为三个半人工改造的水塘罢了,所以人们把仁山峰习惯俗称为仁峰,把仁峰上的三个天池也叫仁山塘或仁仨塘。为此我们古龙源村的洪氏家谱也归属于仁峰派系(包括首岭后、佳源、里佳源等周边村)。</p><p class="ql-block"> 龙源村距遂安县狮城有4~5里地,这个地方原来是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文人秀才倍出的地方,后因新安江水库蓄水淹没了村庄和大面积的土地,迫使村民迁移到上游安全地带的双溪口村挂靠暂住。</p><p class="ql-block"> 1960年经过三年大自然灾害后,我们家人的生活极度困难已到了不能生存的地步,为了生存我父亲决然带领我们全家人第一批倒流到龙源村上堨(堰)头山坡上一块未被水淹没的地方临时安营扎寨,搭建茅蓬,开荒垦地。一年后又搬迁到了仁峰天池(塘)边上,在仁山塘开始了规划性建屋,对这三塘放水改良田,开荒变沃地的艰苦垦植劳作。通过父母带领哥哥姐姐连续几年的辛勤劳动,硬是把一个孤独的山涧变成了有了人间烟火的农牧业之家,屋前屋后有田有地、有菜有果树,还有鱼塘和农牧业,闲来还能去新安江水库撒网打魚,从几年前的那个食不能暖饱的家一跃升变成了周边少有名气的富有人家了,还吸引了不少周边的乡邻来访问和借粮。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后来我家又有增添了两个妹妹,我的一家人在这里度过了近十年的幸福生活,直至1969年国家为保护新安江水库生态号召挂靠居民二次大移民,从此我们全家七口人离开了这个念念不舍的幸福家园仁山塘,在国家统一安排之下跟随着几十万移民人一起迁往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各县(我家在宜黄县风岗镇北关大队四三位村)定居了。</p><p class="ql-block">注:四三位龙源村的全体移民由1969年农历正月十三(迎月伴)日从浙江淳安姜家镇竖头坞水库边出发,途经水路、公路和铁路运输后于1969年农历正月17日在江西省崇仁县火车站下车并转乘汽车到达宜黄县风岗镇(原红旗镇)红旗小学临时安置站。</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猎枪</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第二故乡宜黄县四三位老家,家里至今还存放着两把看似古董级的猎枪。父亲在去世之前的那些年还时常摆弄着它,擦膛上油,举手瞄准,时不还空扣扳机,嘴里喊着:“砰”……的声音,真是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在小的时候,我家住在千岛湖龙源村后的仁峰山顶一个叫仁山塘的地方。因山涧中有三个塘,也称“三天池”,是文人墨客去写生和垂钓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正名叫洪铭範,俗名叫洪镇江,人称“镇江人”这个叫法的名声似呼更响亮些,在老遂安县十七都源头里的老一辈人中无人不知晓,因为他是当地有名的猎人。</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仁山塘住时,除了务农种田地之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捕鱼、放夹和守猎。等到应季时节的到来,就去水库捕鱼和打猎来调济全家人的生活,时长日久父亲也就成了附近十里八村有名望的捕鱼手和猎手了。父亲为人耿直但很心细,是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在民国时期被抓过壮丁(在国民地方防空预警队当过通信兵),父亲肩力脚力都很好,年青时能扛挑二百七八十斤的东西走山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时侯家住在山上,父亲又喜欢打猎,家里一般都养有一到两只狗。我从小也非常喜欢狗,经常跟在父亲的后面去近处的打猎场看父亲打猎。狗同人性,特别是经过训练的猎狗更显智勇双全了。比如,以打野鸡为例来说:我看过很多地方的猎人打野鸡都是采用打“死鸡”的打法,即蹲守着打等来寻食的野鸡或在地上走动的野鸡。我父亲则不然,他最爱打“活鸡”。我从小看父亲打野鸡时是让猎狗在前面行,去灌木草丛中找猎物。因狗的嗅觉很灵,当猎狗发现灌木草丛中有野鸡时,就会伏在那里不停地摇尾巴等主人的到来,只有当主人赶到猎枪的有效射程内,用眼神向狗发出信号时,狗才会赴上去将躲藏在草丛中的野鸡赶的飞了起来,这时老道的猎人便举起枪把野鸡从空中打下来。我父亲打野鸡在30~50米的范围内一般是百发百中,在当地“猎人邦”人群中被称之为神枪手不为过夸。</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经常看见父亲在村子周边的山脉间打鸽子、野鸡、兔子和鼬獾、水獭等小型动物。由深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我哥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玩枪弄棍的,有时会向父亲讨要放几枪,甚至会等大人不在家时偷拿扛着去附近山上打个鸽子麻雀的。也会偷着躲在学校宿舍做火枪火药的,为做火药会到旧墙砖上找白硝,还自己动手烧点木炭,买点硫黄来配制黑火药,等后来上了中学后才真正懂得了黑火药的制造原理是“一硝二硫三木炭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听我父亲讲:在解放初期前后,因生活所迫和个人爱好,他和其它村的猎手们经常组织在一起,搭伙去异地的大山里打大型动物,他们经常野营住在浙江、安徽交界地带处去守猎,并打到过狍子、野猪、山羊、豹子和老虎等,这些现在都已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的物种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父亲是家里的长子,下面有个弟弟叫德阳。父亲青年丧母(母亲36岁因患肝病去世),生活的重担促其早熟,除去有过当兵的经历外,还经常跟邦搭伙去挑盐、守猎和捕鱼,接触的人多,见世面也较广。正因父亲有这些磨练和经历,很可能是促使他在年青时期性格、情感发展定型的关健所在。我父亲具有:性格耿直、细致敏捷、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思想比同龄人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并有很好方向判断力等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为后来培养儿女打下了良好的修养和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砍柴》是件快乐的事</p><p class="ql-block">砍柴…</p><p class="ql-block">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可见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村里与我年相访的同学每当逢节假日、星期日的时候就会放下书包约上几人起去砍柴。乍一听,好像读书与砍柴毫无关系,甚至认为这两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时,一说到读书:在人们的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做官,其次是经商或继承家产什么的,在旧社会时读书总归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是件荣光耀祖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距宜黄县城6~7华里的四三位村,70年代时,去县城走过黄陂桥(此桥解放后曾一度改名红旗桥)是必经之路。从黄陂桥至县城段是白砂子铺成的马路,黄陂桥经农药厂往山里走3华里多便是四三位村。其中最难走的路要数黄陂桥到小石条桥这一华里进山口的小路,靠近小河石桥边的那一段是人工从石壁上开凿出来的小路。</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说起砍柴是呼是城乡大人小孩皆知的事情。谁家的孩子长大了会帮家里砍柴了是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那个时代会砍柴是孩子能力体现的象征。会砍柴是个美称,是对孩子的鼓励与夸奖。砍柴被很多小孩子们当作必修课,甚至是小孩子获得一顿美餐的隐形条件。每当到星期天能放下书包约上几个同学一起上山去砍柴那真是一件开心又娱快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先说农村小孩的砍柴:农村人本身就生活在柴火堆里,山上到处是灌木和乔木并不缺柴烧。在读书的农村小孩子里,砍柴多半不是为了烧火用,而是为了给家里节省些生活费和学杂费上的开支。在农村一般学龄前后的小孩子早就跟父母学会了砍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当星期日就会跟村里一起上学的孩子们去山上砍柴。把砍好的棍柴整整齐齐的箍得又园又大,等晾干后挑到街上去卖。为了使自家的柴有个更好的卖象,总会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箍箍的柴摆放的整整齐齐。</span>买卖过柴的人都知道砍柴剁花和打箍是门艺术活,同样的棍柴你整理的好看,挑到街上就比别人的好卖出价也会高些。城里的居民穿着着洋气的服装走过来一看就相中了这柴,把你的柴买走了,既省时还省力,关健是还不担务上午的第一节课程。</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砍柴也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在读书期间,周一至周六没时间砍柴,只有赶在周日和节假日时争取上山多砍几担柴回家晒干储存。赶在周一上学前起个早挑一担干柴去街上卖掉在返回到学校上课。在一周里隔三岔五坚持卖几次,这种边上学、边砍柴、边卖柴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上完初中为止。上高中后就要求住校就读了,并学会爱面子了…呵呵!也只有等到周日和节假日才能回村帮父母干些农活啦。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这群农村读书孩子们当年的读书生活。</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城镇孩子为什么砍柴:那个时代,由于缺乏煤碳和电力。柴是南方农村和城乡人生火做饭不可缺少的原料,城乡里人虽然米面粮油都是统一供应的,唯有柴火和蔬菜要自种、自理或街上买。为此,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城镇的生活条件差工资也低,工作一个月下来才领到几十块钱。为节约调济家庭生活,城里人也常会选择公休节假日带上些干粮当午饭,自发或相约成群结队去四三位方向山里砍柴。</p><p class="ql-block"> 每当到了公休日便可看见一路城里人进山砍柴人的风景……有大人带着小孩的,有男女结伴的,有同学互约的,甚至还有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进山的。砍柴的队伍一般从早晨开始至上午时纷,去时稀稀攘攘,等中午或晚上回来时则形成一串串的龙形状队伍…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显示,宜黄人深居在山乡城镇,历代以农耕农作为主业并以砍柴为生为乐,砍柴、烧碳取火成为城乡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乡友们为砍柴相约结伴并自由自在行走于宜黄的山水间。砍柴是家庭生活的所需,砍柴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砍柴要能体现出团结友爱的精神,砍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场面。为此,宜黄县早就有在民间留传着体现砍柴人特有的《禾杠舞》曲调。此舞在70年代初期中期经宜黄县文化局的不断挖掘、提炼和展示,现已成为在宜黄及抚州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反应宜黄人砍柴欢乐劳动场面的歌舞,已经传至全国了并有望走向世界啊…!</p> <h3>☆虚惊一场(待读)</h3> <h3>☆在上学路上(待读)</h3> <h3>☆叔叔帮我买鞋(待读)</h3> <p class="ql-block">☆听见鬼叫……</p><p class="ql-block"> 朋友,你听见过鬼叫吗?你会相信世间真的有鬼吗?</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住在新安江水库上游一个叫仁山塘的地方,那个地方风景秀丽,山顶上有个很宽的平地…叫仙人坪。据传说是神仙修道的地方,山凹中有耕地还有三个天池,天池出水处由于落差很大便形成一个美丽的瀑布流,称之为仁山瀑布。它是遂安龙源有名的瀑布群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写诗作画及垂钓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这个山峰的远方有坐高山叫金山尖,相对之下此山就叫银山尖了,也有叫赢山或仁峰的,更有后人把它叫“来龙山”的。山上那三个天池实为三个半人工改造的水塘罢了,所以人们把仁山峰习惯俗称为仁峰,把仁峰上的三个天池叫仁山塘了。因此我们古龙源村的洪氏家谱也归系于仁峰派系(包含首岭后、佳源、里佳源及周边村庄)。</p><p class="ql-block"> 在小时候春季的一天我才5~6岁,傍晚过后天渐渐变暗,夜入深天黑了下来,这时正当春夏之季是新安江捕鱼的好时候,一场降雨之后阳光重现风和日丽,根据经验当晚必有大量鱼种会闯滩斗鱼探水产仔,正是下网捕鱼的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在近一段时间里,父亲带领哥哥姐姐白天忙农活,每当到了黄昏时分就会带上我的哥姐去水库上游的浅滩上捕鱼,真是一个绝配的捕鱼班子,姐姐划船,哥哥撑杆,父亲撒网,让人现慕不已,雨后夜里捕鱼已成了当地人的习惯了,因为在伴晚后至午夜时分探水的鱼会最多最容易捕获。每天父亲和哥姐们捕鱼去了要到很晚才归来,母亲在家每天也会成习惯性的带着我和妹妹们去到山地叉路口迎接打鱼的父亲满载而归,过着半耕半种鱼半牧的生活,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就在这个晚上,我们娘四人还外带家里养的一条猎狗,就在我们要走到这个熟悉的山地叉路口时,我家的猎狗突然发出警觉之声,狗异常地发出了使人发毛哭泣的声音,让我们害怕了起来,这时狗狗不赶前行嘴里不断发出…嗯嗯…嗯…的声音,只围着我们乱转直往人腿下钻,是呼看见了让它很害怕的什么东西,就像狗见到凶猛老虎时那种害怕的样子,顿时我母亲也警觉起来了,把我们几个拉到身边叫我们不要害怕说可能是狗见到什么鸟了,几经周折之后,猎狗在我母亲的鼓力下勇敢地扑向了那块苎麻地……点听见苎麻地里面…哇……的一声,这声音拖的很长,撼天振地,接着第二声…哇……声音就过到山头那边了,此声听了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发紧,只觉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后听老年人说这就是听见鬼叫的声音了,之后好几天才听人说那天在山背后那边的佳源村里死了一个人。呵呵,是凑巧吧!这是我小时候唯一经历过的一次听见鬼叫,信不信由你…?</p><p class="ql-block"> 据说鬼叫不是人人都能听到的,鬼叫的声音特别凄历,就是那种…哇…然后后面尾音拖的很长的那种,听见让人毛骨悚然,非常慎人。对了鬼叫声确实有点像鸭子叫,但也不完全那样。鬼叫声实际上不是鬼的声带发出叫声,不像人那样喊叫或哭泣,而是一种气流摩擦发出的啸声,有点类似中国的乐器萧和笛或轻轻和短暂吹口哨发出的声音,音调有高有低,声音有响有轻,鬼叫声中常带有一种怨恨或呜泣声调,听到后会情不自禁使人感到汗毛凛凛。</p><p class="ql-block"> 能使猎狗都害怕的是什么鬼?今天请教法师方明白:“单鬼怕狗,狗怕众鬼”,可见这小时候遇到的定是一群恶鬼了…呵呵…!我国早期的聊斋电影较接近地模仿了该声音,现在新腿拍的聊斋电影和电视剧描写的鬼已经面目全非了,很不靠谱。</p><p class="ql-block"> 鬼到底是什么?是心中有鬼啊?还是传递一种信息吗?信与不信,读者自辩。世界上孺、道、释等五大教派及现代科学都在探索之中,不必深究,有道是:“形而上学为之道,形而下学为之器”,孔夫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这个已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说法必有他的存在道理,读者坦然处之…。</p> <h3>☆哥哥被鬼迷的故事(待读)</h3> <h3>☆哥哥救人的故事(待读)</h3> <h3>☆爷爷戒赌的故事(待读)</h3> <h3>☆爷爷戒毒的故事(待读)</h3> <h3>☆爷爷金盆洗手的故事(待读)</h3> <h3>☆三个表兄妹(待读)</h3> <p class="ql-block">☆一群被江西人称作浙江佬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浙江淳安县,另个是江西宜黄县。这群人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将无奈地享受着一个不公的称呼,他们在江西时通常被当地人称之为“浙江佬”,而去浙江时又被淳安人反称之为“江西老表”。</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原本这群人自己和他们的父祖辈们都生活在浙江省淳安县,我们宜黄县“四三位”这个村的一百多户村民原本就是生活在浙江淳安县的龙源村、佳源村及周边村的。 这群人原先居住在遂安县狮城的上游,那里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优越,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民俗优良,文化成熟,历代文人秀才倍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这群人后来因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群体式的多次迁移,1955年国务院决定在淳安县境内开始建设新安江水库发电站以解决建国后国家电力不足问题,到了59年初水库基本达到了半蓄水状态,60年新安江水库及电站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 这群人数量极大,他们因响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舍小家顾大家,向省内外大迁移,除少部分安置到浙江本省外其大部分都移民至周边省,特别是移到江西省的占居多数,据后来统计从淳安县移出的居民有29万之多。</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每当江西人叫我们是“浙江佬”时,我想了下还能接受这个外来的称呼,因必竟我们是在浙江出生的人。但是等我回到浙江去时,当地村民又把我们当成江西人时那种不舒服的心气真不止打一处来,我和你是同龄同辈同出生地的人怎么就变成“江西老表”了呢?呵呵……</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到电视节目里介绍:美丽的千岛湖自然风光和保存完整的水下《贺城、狮城》遗迹时,我也在想我们这群移民人是否也曾为国家和淳安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呢?……。</p> <p class="ql-block">《上学路,山的那边是我家》---写给儿子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儿子,你好!</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转眼间你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已经度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以说走出去算是个大小伙子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开始告别童年,开始迈向了美好人生的新的起点,我们当父母的也和天下的所有父母亲一样,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渐渐长大成人而感到欣慰,我们衷心地祝福你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那么多的同学和老师帮助你、教育你。使你这棵幼苗能茁壮的成长。我们也相信你不会辜负老师同学们的期望,将来一定能够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材。</p><p class="ql-block">回望我的童年---《山的那边是我家》</p><p class="ql-block">爸爸的童年是在江南的一座小乡村长大的,那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的难忘,我们没有你现在幸福,虽说童年无忌,小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总是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幸福!但现在回忆起过去的童年时代,那时生活是那么的艰苦,父母亲是又那么的勤劳。家中的六个姊妹连吃饭都困难,加上居住环境恶劣,根本没有条件上学,你爷爷为了让我能读上书不顾奶奶的反对,将一个六岁的孩子寄宿到20公里以外洪家殿的一个朋友(洪禾林)的家上学。二年后稍长大些的我又被转学到另一处一个叫傲山的一所山村小学读书,每天母亲五六点多钟就要起来做早饭和备用午饭,好让我带上午饭赶到十多里的山路去上学,中午寄托在傲山村我父亲的一位打猎的姓方的好朋友家好帮我加热饭菜吃。由于冬季里日照很短,早上天才蒙蒙亮一个人就要行走在山间树林中,头发时常被周围的环境吓得紧张的竖起来,自己却要壮着胆,口里还唱着歌小跑穿行在山间的丛林之中,特别是在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天就黑下来了,一个人实在是不敢走原路从山间中绕行,只好朝着家的方向向上山体上爬超近路穿行,眼看着前方,判断着自己家的方向翻山而过,一口气就爬到山顶借助还没有黑尽的霞光,看到了山下远处的家,心理一下踏实了许多,也就不再害怕了。放学后,一回到家就向父母亲汇报了一天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得到父母的赞赏时,心里别提多高兴和幸福了!</p><p class="ql-block">儿子,在这里我还要告诉你,你的爷爷是个令人尊敬的人,年轻时的他就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的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给孩子们读书,把子孙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他常对我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同时他的思想又不迂腐,从不重男轻女,现已将你二姑、三姑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如果没有你爷爷和奶奶的辛勤劳动我们三姊妹也就不可能在祖国各地安心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儿子,今天爸爸将童年的一段经历告诉了你,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要告诉你一个道理,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改变,关键在于"勤奋"二字,同时也要告诉你和你的同学们,今天你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我们那一代的条件优越的多,你们更应做到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科学殿堂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儿子,真快,你都14岁了,为了使你告别童年更有意义,我和你妈妈商量首先送你一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章,以鼓励你在政治上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并祝愿你能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再是考虑到你正在学习知识之中,送你一部电子牛津辞典,这里面蕴藏着古代、现代文明是科学的结晶,用以帮助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还要感谢贵校及校方共青团组织,给予我们家长一次与孩子极好的思想交流机会,我们也期望通过这次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文字交流活动,能够触动一下家庭的亲情关系,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父母、关心父母并通过关心热爱父母,热爱家庭活动,延伸投入到关心师长、热爱学校、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你的父亲:洪兆龙</p><p class="ql-block"> 爱你的母亲:刘建新</p><p class="ql-block">共笔</p><p class="ql-block"> 2002年12月3日于北京</p> <h3>新安江水电站管辖区</h3> <h3>新安江水电站大坝</h3> <h3>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机组</h3> <h3>千岛湖记事碑</h3> <h3>淳安县 . 狮城旧照</h3> <h3>周恩来为水电站落成提词</h3> <h3>图片:部分来自网络</h3><h3>编辑:洪兆龙(北京)</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feoe9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四三位新安江移民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4mj0v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四三位移民村,我们共同的家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qg29n2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千岛湖情怀(原创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jod2x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宜黄 . 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4qxxl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张清与唐腊英老师金婚50周年纪念(1968.8.19~2018.8.19)</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pi4tv3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结伴同行回军营*战友情深聚北京》</a></p>

砍柴

父亲

天池

待读

我们

新安江水库

野鸡

山塘

宜黄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