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之故乡的春节晚会

西岸的海

<h3>  大年初二的晚上,夜幕刚刚降临,老家红坎村的文化广场,华灯初上,明亮的灯火把文化广场照得如同白昼。</h3><h3> 文化室后面,是新搭建的舞台,舞台上空,彩条旗在习习晚风中飘扬,大红灯笼已高高挂起,红色的地毯铺在舞台中央,2019年红坎村春节晚会的大幅背景装点着年的气息。春节晚会即将开幕。</h3><h3> </h3> <h3>  正月初二举行春节晚会,在红坎村已经有些年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晚会在1985年春节举办,为了丰富春节期间群众的文体生活,村里决定在正月初二举办文体活动,白天有排球、拔河、棋类也赛,晚上则举行文艺演出。在当时村团支部领导下,由林凤周、叶剑峰、符定河、郑金联等青年男女积极分子操办了红坎村的第一届春节晚会。没有舞台,就用当时村放电影的那块泥土地;没有灯光,就用几盏汽灯;没有音响,就用双喇叭录音机……。一切都是那么的简陋甚至于有些塞酸。但村里的年青人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他们精心编排节目、认真布置会场,用心用情给父老乡亲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盛宴,恰如久旱的土地里来了一场春雨,又如荒漠的大地上长出了一片新绿。晚会节目,既有当时很"潮"的迪士高,也有蘸满乡土气息的武术和魔术表演,如羊庚文的魔术《木头走棍》、《吐纸》;周松明的武术《双刀》等等,他们幽默的表情和精彩的表演,让乡亲们开怀大笑,给人们耳目一新,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提起当年的晚会,依然让人们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可见当时的演出获得何等成功!</h3><h3> 至此,红坎村便开启了春节晚会之门。</h3><h3> 三十五年来,除个别年份因特殊情况停办外,每年正月初二的春节晚会成了红坎村的固定节目,如有那一年停办了,乡亲们总会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三十多年来,在历届村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由返乡大学生、外出人员和村里积极分子组织的晚会,总会如期的与乡新们见面。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肇始红坎春晚的年青人已早为人父、为人母。如今,他们的子女又接过春晚的接力棒。</h3><h3> 三十多年薪火相传,一代代红坎人在坚守着同一个梦想,那是对家乡的丝丝的爱,那是流进血液里的缕缕乡愁。</h3> <h3>  2019年春节晚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筹办了。村里为此新搭建了舞台,购置一套点歌系统和音控设备,晚会的硬件设施,与三十五年前相此,已不可同日而语。由返乡大学生和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统筹晚会的筹备工作,节目的统筹、编排、灯光、舞美、音控、主持等等都由本村人来担任,演员也是本村人,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外出人员和村里务农的人员,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h3> <h3>  本次晚会有独唱、合唱、山歌、街舞、广场舞、弹唱、小品、武术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时尚的街舞,也有传统的拜年山哥,群众喜闻乐见,各得其所。</h3> <h3>  两位主持人青春靓丽,很是给力。</h3> <h3>  晚会在七哥的《家和万事兴》中拉开了帷幕。歌声优扬,感情毕露,唱出了对家人、对家乡满满的爱。</h3> <h3>  儿童舞蹈《欢乐中国年》,小朋友们盛装表演,她们和编排老师付出辛劳和汗水,她们应是最出彩的。</h3> <h3>  王威小朋友的街舞《不一样的美男子》,很炫很酷吧。</h3> <h3>  两位外来媳妇的拜年山歌,原汁原味原生态。二嫂本人就是山歌演员,自编自唱拜年山歌对她来说那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歌声婉转圆润,有如天籁之音,歌词寓意大吉大利,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h3> <h3>  红华会的小合唱《红华之歌》,歌声宏壮嘹亮,给晚会增彩添色。</h3> <h3>  红华女子广场舞队的大姐大嫂们的舞姿还是那么的婀娜多姿。</h3> <h3>  王浩小朋友的独唱《父亲》虽然有清涩稚嫩,但那是真情的流露,难能可贵。</h3> <h3>  羊庚晓的街舞动感十足,魅力四射。</h3> <h3>  不论是吴特铖的武术,明光的小品,吴雪波的弹唱,伟达的独唱,还是孩子们的合唱,都用情用意,精彩纷呈,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誉。</h3> <h3>  后台灯光、音控的兄弟们辛苦了,晚会的成功离不开你们辛劳与付出。。</h3> <h3>  乡亲们是晚会的超级粉丝,里三层外三层,把文化广场坐得满满当当。</h3> <h3>  晩会在一曲《难忘今宵》中落下帷幕,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乡亲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这是一个温暖的夜晚,一个积极向上的夜晚,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今夜再见,再见2020年。</h3> <h3>  三十五年的春节晚会,每一个红坎村人都是它的见证者和守望者。在进行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今天,红坎村的春节晚会可以为此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红坎人,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