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韵溢美 翰墨飘香

王凤英

<h3>  导读:任岫云,曾用名:蒋鸿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5年12月1日出生,汉族。1949年开始学戏,是著名京剧名家荀慧生的高徒。1963年由江苏省徐州市京剧团调往太原京剧团工作至今。1988年聘为名誉团(院)长兼任艺委会主任,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太原市第四,五届,山西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h3> <h3>  初识任岫云前辈是在春节朋友聚会的餐桌上,闻得其人乃山西京剧院的艺术名家,特别是在演出荀派剧目《诗画联姻》一戏中,任老根据剧情表达和人物刻画的需要,颇有创意地将绘画艺术柔和于戏剧表演之中,当场挥毫泼墨,边舞边画,伴随着表演中,一副红梅跃然纸上,惊得观众连连称赞,,,,, 听着朋友的述说,我心生拜访任老的念头......</h3> <h3>  经人介绍,我辗转来到了任老的住所,在繁华的迎泽大街,新建南路新泽公寓的一幢三层楼房大院里。</h3> <h3>  门轻轻的打开,一位80多岁的老人浅笑盈盈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哇,这就是享誉盛名的山西京剧界的艺术名家任岫云前辈,我的心情激动万分。老人招呼我落坐,向我娓娓道来...... </h3> <h3>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云“转益多师是汝师",似乎可以概括任老前辈的从艺生涯,她深谙艺精多师的道理,遍学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之长,博观而约取,成为尊荀派的名家。1949年,年仅14岁的任岫云在南京的一曲《六月雪》,唱红了古城金陵。1953年,18岁的任岫云,在安徽挂牌登台,又震动了安庆观众。头几年,她的戏路杂,不但唱青衣,花衫,而且还演过小生和老旦,后而向四大名旦学习,最后专攻旦角表演。1954年拜著名男旦华实秋为师,即同华学习程派名剧《锁麟囊》,又同华学习荀派名剧《金玉奴》。1955年,从梅派青衣许丽琴处学习《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56年任老又拜在荀派旦角虞寄梅门下学了《红楼二尤》《香罗带》等代表荀派的艺术名剧。1959年,经夏衍介绍,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学艺三年,得先生亲传,表演艺术大为长进。程派唱腔的缜密绵延,低回婉转,梅派唱腔的明朗圆润,婉转妩媚,荀派唱腔的华丽多姿,柔美婉约,都对任岫云有很深的影响,她博览众长,独尊一家,形成了继承荀派神髓,又有自己特色的唱腔风格,她的戏路宽,在《四郎探母》一剧中,先扮演铁镜公主,亭亭玉立的扮相,继而扮演杨宗保,俨然一位英雄小生,最后扮演的是佘太君。"一赶三"成为省城太原京剧迷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h3><h3> </h3><h3><br></h3> <h3> </h3><h3><br></h3> <h3>  说起任岫云老前辈的画画,还得从她当初学艺时说起,那年,由夏衍先生推荐入荀慧生先生门下拜师学艺,她的才情聪慧与刻苦钻研,深得师付赏识。平时荀先生经常向国画大师李苦禅学习中国画,任岫云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学戏的同时,一直坚持学画。这才有了后来出演《诗画联姻》时,她根据剧情表达和人物刻画的需要,颇有创意地将绘画艺术柔和于戏剧表演之中,在舞台上轻松地舞墨-,使得京剧与绘画完美结合,融为一体。</h3><h3><br></h3> <h3>  "学无止境,艺无终途,培养青年,人人有责",任岫云前辈为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给青年演员更多的实践机会,她主动退居二线,扶植新人,培养新秀,为弘扬荀派艺术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今,80多岁高龄的任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绘画之中。近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有《金秋耀金华》《高风亮节》《跃龙门》扇面画《塘趣》《晚唱》等,构图新颖,笔墨简洁洒脱,抒情达意,意蕴高远。近期她创作的又一力作《梅花》,即将陈列于剧场场馆。</h3> <h3>  戏曲绘画之间有天然的共同的审美追求,任岫云老前辈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实践者。她既是一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颇有成绩的女画家。目睹任老桌案上的墨宝画卷,我的脑海中仿佛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甜美的京剧《红娘》唱腔“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莫暄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