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观尔岭

小叶聊旅游#2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观尔岭北边一条山脊未端,去学校约3公里路,每每放学上学周边学生都从我家门旁山路走过,这个学校最多时学生达到600多人,许多学生都是从这里考学进县城最好高中,最后考上大学,或考上中专走出大山的。</p><p class="ql-block"> 父母常对我们说:“老人说观尔岭学校要出一斗小米的教书先生”。虽然对话意似懂非懂,但从那时侯起,我就开始对观尔岭中学这个神圣之境,产生敬畏神密和向往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家所在这条山脊,被周围村庄称为“龙腰”(即龙的腰杆),那是一条长长的红土山脊,蜿蜒曲折,山脉分支很多,但主脊分明,一直向北山脊延伸到叶庄,最后被一条由西向东的山沟阻断,当时的长溪乡人民政府就在这条沟上段。而这条绵延几公里的山脊,是围绕观尔岭主峰的五大主要山脊之一,也是五条山脊中海拔最高的一条山脊。</p><p class="ql-block"> 观尔岭就是在这样的五条山脊的交汇处,实乃风水宝地,因被称做“五龙捧圣之地”,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神奇。</p><p class="ql-block"> 这里古代有一座道观寺庙,里面供奉着仙界巨头“玉皇爷”,山峰似乎是因庙得名,故被称为“观尔岭”。又传说是因为诸葛亮曾派赵云在这里镇守,诸葛亮遥望这里,对赵云很赞赏,曾在给赵云的信里写道:“观尔岭雾气腾腾,旌旗冽冽,蔚为壮观……”对此,人们口口相传,久而久之,把行文中的动宾词组变为名词,成了这座山永久的名字。(源于《也写观尔岭》)</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代也不知唐宋或是明清。八个壮汉抬着“玉皇爷”神像前往丰都山,即大爷山。当他们走到观尔岭所在山头时,他们实在累得抬不动了,于是大家就一起打算坐下休息一会再走。可临走时,八个人怎么也抬不起石像,尽管他们使尽全力,而石像纹丝不动,像生了根长在地中一般。他们以为“玉皇爷”不愿走了,于是就在这里造了一座庙宇,将“玉皇爷”供奉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文革破四旧,庙中神像早都不知了去向,单留下一座破庙被做为学校校产。洋县长溪乡初级中学就设在这里,以古庙主体建筑为教育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庙作为生活区,在庙下山坳挖出一块平场,建了四排教室,90年代后又在山门前及左边建了两排两层楼房,这就构成全部学校,学校同古庙融为一体,因而学校也被称做观尔岭中学,沿用至今。</p> <h3> </h3> <p class="ql-block"> 苍柏接天历千年,莘莘学子莫等闲。饱读诗书立远志,走出大山勇登攀。这是一个读书好地方,作为教育设施的古老建筑群,由大成殿,戏楼,牌坊,厢房,山门等组成,历千年水岁月,一砖一瓦一木均显古香古色,特别是文庙大成殿和戏楼,均为中国传统砖木土结构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砖墙桶瓦,四角出翘,墙角及前后均有砖雕,雕工细密,图案清晰。玉皇殿前挂"大成殿"牌匾,几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书法精湛,传说为乾隆年间本地举人所书。</p><p class="ql-block"> 最为精巧的要属戏楼,它为歇山顶阁楼,上下两层,四角飞起,前台后阁,采用减柱法,施以斗拱,简洁明快,工艺高超,使戏楼整体,轻盈如飞燕。</p><p class="ql-block"> 戏楼紧临山门,两扇木门,壮严肃目,高高门槛,配一对门樽,出门向下有几十层很陡的台阶。出门左手是一株笔直的苍天古柏,树龄在2000年以上,树下因树根撑起,自然形成一个窑洞形树洞,过去每年过年,都有人来树下烧香祭拜。也有传说这里的古柏棵棵有典故,有人以刀刻划曾流出红色血液,而也有人说,这些古柏有多少是永远数不清,因为她们白天是树晚上是仙,四处游走。一次下课后,我特意绕山梁一周数了几遍,大柏树共40余棵,小树真无数,那时也真没数清过。</p><p class="ql-block"> 山梁周围也有许多防空洞,有时常和同学们一起钻防空洞玩,或几个同学逃课到山洞中打扑克,捉迷藏,洞有些是单洞,有些贯连一起,如迷宫般串联一起。洞口有的高约1.5米,那时进入洞中连腰都不用弯。</p><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说,这些洞曾是响应毛主席同老美打核战争而倡导“深挖洞,广积粮”而修造的,绕山一周总计百余个。洞外近连的便是大跃进、大生产时时“圆田化运动”而修的绕山梯田,围着山梁,从学校院墙下台地,一圈一圈向半山腰延伸,从空中附看应是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一时就开始到这里读书,从家中带上被褥住校,一般两个学生一张铺,一人带被子,一人带褥子,再拿一个木箱,放在床头,里面放上从家带来的米,菜及干粮(馍、小吃之类)。晚上睡觉两人一个铺板,一个被窝,早上起来后卷起来,放墙边上。</p><p class="ql-block"> 吃饭时就在床头箱子盖上吃,吃饭用铝制方形饭盒,两人吃一盒饭,每天吃完需要洗饭盒蒸饭,两人一人一天轮着来。饭盒常被拿错,一次我们的大饭盒被人拿走,只好等别人拿完,才拿取最后剩下无人拿的小饭盒,那一顿没吃饱,以后每次早早拿饭盒,生怕自已饭盒被人拿走,一整天饿肚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食堂没有卖的菜,吃米饭的菜都是从自已家中带来的。各式各样的菜都有,有炒酱水菜,酱豆,炒土豆,炒胡萝卜,盐水菜等。有时有同学自己菜吃完了,没菜了就借同学的菜吃,那时大家也乐于分享。虽然白米小菜,风味一般,有些还有些变质,但大家也吃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二时,就到这个二层新建楼房上课,班主任是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男老师,教学严谨,和蔼可亲,总能声情并茂把我们引入课文,记得读到鲁迅文章,他总是沉浸其中,摇着头,抑扬顿挫,很陶醉地郎读课文,我们也跟着大声读。突然有学生哐嘡一声,板登倒了,学生一屁股坐在地上,全教室哄然大笑,读书声嘎然停了,只有老师还在读。他脸色凝重,不苟言笑,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一会教室又响起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老师真有奉献精神,吃住在这个高高的山顶,没有任何娱乐生活,最多也只是几台水泥板做的乒乓球台,台面坑坑凹凹,常常将球弹的没有方向,让对手无法预判。记得初三时,学校为了让我们同县城有同等竟争力,在中考中考出好成债,于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加强教育(因为课堂讲的我们基本都会且熟练撑握),在戏楼旁一个小房间中给我们加班补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几个老师义务每天轮换给我们补课2个小时,每天十分辛苦,常常学到深夜。正是这段特殊的加强版教育,让我们顺利考入洋县中学,能有机会享受良好高中教育,也成为了学校的骄傲,后来我们又都考入大学,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是观尔岭的这段日子刻骨铭心,永锡难忘,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老师,生活艰苦,从周一到周未吃住山上,收入极低。他(她)们给我们补课没有任何回报,完全是义务奉献本该休息的时间。这可能是“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贯尔岭精神的传承吧!正是这种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让这个学校带上神秘色彩,桃李天下,声誉远传,走出的学子也在各行各业大献身手。</p> <p class="ql-block">  今天,当再次走近母校,学校千年古柏仍遒劲生长,即使无人浇水管护,也依然青翠欲滴,枝繁叶茂。但读书声已不再传出,一把锈迹斑斑的的大锁将校园同外界隔绝,别了我的母校,曾经的芳华和那些青葱岁月,我和你一起呼吸了山顶的清新空气,接受了许多外界知识。虽今日远涉他乡,但心仍在这一山、一草、一砖、一瓦和那苍翠古柏下的教室中。今天,虽然这里已容不下芸芸众生的肉身,但却为芸芸众生保存了许多高贵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