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一度庆佳节

通渭县第七幼儿园小二班王老师

<h3>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h3><h3><br></h3> <h3>己亥年丙寅月甲申日夜,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都在庆祝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h3> <h3>  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西大社的老百姓将热情与喜悦之情融入阵阵欢鼓声中……</h3> <h3>这个节目在我们通渭地方叫 “船(shuan)姑娘”,是民间社火的一种形式。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手中舞扇;另一花脸艄公,执篙撑船。跑旱船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绎的故事是: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老艄公匆匆上场解缆撑船,作速行进。在锣鼓乐伴奏下,船在场内做倒8字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断提速,继而绕场一周后搁浅。艄公下船,挽裤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是一阵快行船。接着船入漩涡,连连打转,老艄公手忙脚乱,力排险情。这时,船身起伏跌宕,频频倾侧,船上女子惊慌失态,场上锣鼓点愈发紧迫,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险情排除后,船身出现漏洞,水流涌入船舱,老艄公脱衣堵漏,向外泼水,化险为夷,船绕场一周,表演结束。</h3> <h3>社火中的秧歌也是一种民俗文化</h3> <h3>跑驴舞蹈《回娘家》是人民过去生活的一种重塑。过去,甘肃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驴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百姓耕地、送粪、驮炭、推磨都用驴,甚至迎亲、送嫁、小媳妇回娘家也少不了驴。跑驴表演,是由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社火,是民间社火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流传于甘肃、河北、陕西等省,多在春节或庙会期间随秧歌队进行表演,而甘肃跑驴表演最初流传于春节期间的闹社火,一直备受人们喜爱。</h3> <h3>跑驴舞蹈《回娘家》是人民过去生活的一种重塑。过去,甘肃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驴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百姓耕地、送粪、驮炭、推磨都用驴,甚至迎亲、送嫁、小媳妇回娘家也少不了驴。跑驴表演,是由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社火,是民间社火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流传于甘肃、河北、陕西等省,多在春节或庙会期间随秧歌队进行表演,而甘肃跑驴表演最初流传于春节期间的闹社火,一直备受人们喜爱。</h3> <h3>在楼房更迭的时代,四合院倒成为博人眼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在楼房更迭的时代,四合院倒成为博人眼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在楼房更迭的时代,四合院倒成为博人眼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前 256 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 大傩 "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