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走向富裕——关于丽水市滩坑水电站移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徐修远

<h3></h3><h3>  </h3><h3><br></h3> <h3>  滩坑水电站,是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百亿”工程中“百亿帮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丽水市继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滩坑水电站水库淹没涉及青田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两县的10个乡镇80个行政村,涉及移民人数50301,移民搬迁安置在全省5个市,33个县(市、区),305个乡镇。利用春节期间,我深入库区和安置地进行了调研,身同感受到在波澜壮阔的移民工作过程中移民安土重迁的不舍、移民融入安置地逐步致富的美好、移民工作者艰苦耕耘的付出,以及所有为工程和移民工作做出默默贡献人们的情怀。</h3><h3></h3><h3><br></h3> <h3>  滩坑水电站涉及移民众多,安置在省内多个地市,分布极为分散,可谓面广量大。我和老爸经过商量,决定利用春节期间回老家走亲访友的机会,重点针对老家青田县的移民动迁地和安置地进行调研。我们的思路是:首先通过上网搜索、查找资料等形式,先做点功课,初步了解和掌握滩坑水电站移民工作的背景和基本情况;其次深入移民重点动迁地的青田县北山镇,调研动迁地的发展现状,以及查找动迁地原有的村镇风貌;再次选择两个移民安置小区,深入现场,调研感受安置地的发展现状,并现场采访移民;最后在有关部门节后上班后,联系移民工作主管部门进行采访,进一步全面熟悉掌握情况,总结出移民前后的思想意识、经济发展、居住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情况。</h3> <h3>  说实话,我是个对水库移民工作完全不懂的小白。这一次调研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课题,我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但是老爸的话给了我许多勇气,吃下了定心丸。老爸说,这个调研课题是最适合我们家共同做的一个课题,首先它和学校布置的实践作业是息息相关的,是反映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变迁当中的巨大变化。其次我们是滩坑移民的后代,有必要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我们的老家既是动迁地,又是安置地,过年期间要回家去走亲访友,这是调研的好机会。所以说,我们具备调研这个课题的基础和条件。</h3><h3>  在正式现场调研前,我在家里看了一些关于滩坑移民工作的书籍,查找了一些资料。同时,也到丽水市图书馆去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情况,对移民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h3><h3><br></h3> <h3>  2月6日到2月8日,也就是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三天,我们全家到青田县走亲访友。其中初三这一天,天气晴好,我们深入离青田县城40多公里的北山镇。这里是滩坑水电站移民的主要动迁地,是我的第一故乡。水电站建成后,这里已经是“高峡出平湖”,形成了一个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美丽湖泊——千峡湖。并且在库周160米海拔线以上的山上,复建了新的北山镇,也叫“千峡镇”,这是一个丽水市内有名的特色旅游小镇,是浙江省的省级特色小镇。我们可以说是边旅游边调研。出发前,我也找了许多老北山镇的图片,不禁感叹到,真是人间仙境,风景可真美啊。</h3> <h3>  而现在复建后的新北山镇是这样的:</h3> <h3>  而春节期间的千峡镇,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游客蜂拥而至,人潮如织。</h3> <h3>  正月初二,我还走访了移民安置地青田县油竹街道官塘社区。油竹街道是滩坑水电站移民数量最多的安置地,共安置第一、第二水平年,包括坝址影响区移民2075户7210人,共设官塘、侨中两个社区,建设移民房250幢2889间,占县内安置任务的1/3。油竹移民社区内“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通电视)、“三排”(排水、排污、排垃圾)和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工程均完工。</h3> <h3>  在油竹街道我现场采访了移民张香翠,该移民67岁,原籍北山镇张口村,以务农为主,其子女两人,一人旅居国外,一人从事商贸经营。谈到移民前后的变化时,张香翠说,她在库区原来住的是老旧的半垒石半木板结构的两层房子,现在住上了四层结构的混凝土全框架砖房;在库区她是以务农为主的,现在到油竹街道后,因为离县城近,机会多了,空闲时从事一些来料加工产业,主要代加工义乌的一些手工艺商品,加工月收入也有2500多元,楼下两间店面出租每月有5000元,加上移民后期扶持每月50元,参加了养老保险每月有650元,这样算下来每月有8200元,比移民前高多了。而且油竹街道设有文化站、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露天舞厅、乒乓球场、露天健身场、汽排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组成了由辖区居民组成的鱼灯队、腰鼓队、气功班、排舞队等群众性文化娱乐团体,她的业余生活也比以前丰富多彩。</h3> <h3>  正月初四,我们驱车到了青田县毗邻莲都区的腊口镇移民安置小区——振兴小区调研。该小区以“振兴”命名,意涵移民与当地村民共同振兴经济,同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小区面积0.37平方公里,人口 1076人,耕地面积245亩。</h3> <h3>  在振兴小区我现场采访了移民刘成岩,该移民73岁,原籍北山镇泥洋村,以务农为主,其子女三人,两个子女在外地打工,一个子女一起安置在振兴小区,开了个杂货店。谈到移民前后的变化时,刘成岩说,他在库区居住在一个较为偏远的山村,最早都是不通公路的,离镇区有10多公里山路,距离县城50多公里。现在搬到腊口后,就住在镇区内,而且里丽水市中心城区仅仅15公里,车子10分钟就到了。他原来是以务农为主,现在因为年龄大了,就没有干活了,收入来源一是房租,租了一间店面和一套房子给企业工人,房租每月可以收到3000元;再加上移民后期扶持每月50元,参加了养老保险每月有650元,这样算下来每月有3700元,过过生活也足够了。腊口镇毗邻丽水市区,买东西、看个病什么的都更方便了。</h3> <h3>  2月14日下午,老爸联系好丽水市的移民主管部门——市移民办,我们上门进行了现场采访。采访对象是丽水市移民办主任叶群力伯伯,移民办综合一处处长吴建国叔叔。叶伯伯和吴叔叔热情接待了我们,耐心细致地给我讲滩坑移民工作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问题。</h3><h3>  为了这次采访,我专门列了采访提纲:</h3><h3><br></h3> <h3>  采访丽水市移民办主任叶群力伯伯。</h3> <h3>  采访丽水市移民办综合一处处长吴建国叔叔。</h3> <h3>  这次社会实践,选择了滩坑移民前后变化这个有意义的课题,课题调研前后历时12天,查阅相关资料8份,实地调研了青田县北山镇千峡湖、腊口镇移民小区、油竹街道移民小区、丽水市移民办等4个点位,走访了2位移民、2位移民主管部门领导,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让我在了解熟悉移民工作情况的同时,更开拓了视野,感受到移民工作的曲折坎坷、酸甜苦辣,感受到移民工作这一职业的披荆斩棘、殊为不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