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军城•甄

<h3>过年后,想着去看看姨和姨夫。一直等到今天才去。正月十二,风和日丽,天空被雪洗过后,湛蓝无比。</h3><h3>于是把之前写的小字重新编辑发在美篇。</h3> <h3><b>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b></h3><h3><b>姨和姨夫回来了。</b></h3><h3><b>他们从新疆塔城回到了太行山区老家。已经走了5年多。</b></h3><h3><b>母亲是老大,姨最小。中间有两个舅舅,娘和大舅已经去世。</b></h3><h3><b>姨今年七十岁,年老了,腿有点不听使唤,走路蹒跚吃力。头发花白,显得年迈苍老。我把姨的照片发给二哥,二哥说,看到姨的样子就想起了娘,说着眼泪就禁不住流下来。</b></h3><h3><b>塔城市距保定市七千多里。一路劳顿,忙于奔波,下了火车上飞机,下了飞机上火车,然后转乘公共汽车这才回到了老家。一路颠簸,啥情景,不敢想象。</b></h3><h3><b>见到姨和姨夫,百感交集。常言说,“人生不过几十年,成败荣辱似昨天。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最值钱。”</b></h3><h3><b>姨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大哥、二哥小时候都是姨带大的。姨比大哥大10岁,比二哥大13岁。后来姨嫁到江家沟村,常常接济我家。江家沟村是我们当地我有名的富裕村,水浇地多,还出产稻米。姨善良,姨夫能干,家里比较宽裕;我家弟兄多,我们村牛眼沟人多地少,旱地多,几乎没有水浇地。是有名的干旱村,当时小伙子找对象非常困难。所以姨时常来看望我们,还时常捎东西给我们。</b></h3><h3><b>我在军城读书的时候,经常到姨家住宿。那时二道河子的水哗哗响个不停,无论春夏秋冬。要过河,有时只有单个的鹅卵石横排在水中,踏在上面滑滑的,稍不注意便掉在水中,我们一溜小跑穿过桥石,回头望望还没有过河的同学,便龇牙咧嘴的做着鬼脸。都过河了,大家嘻嘻哈哈奔向村子。</b></h3><h3><b>村口有座孤山,就是远近闻名的猪山,猪山完小是当地有名的学校,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大有作为。猪山完小为当地培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才,成为当地人的骄傲。</b></h3><h3><b>民间传说中,狮子红眼冲军城,说的是那年发大水,穷人都上了猪山,水涨山长。使避难的群众保住了性命,为了报答猪神,村民捐款捐物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庙宇,世代扩建,香火鼎盛。解放后就成了学堂,因四面环水,风景独异。堪称风水宝地,作为学堂人才辈出。</b></h3><h3><b>现在学校已经迁走,又恢复了处处庙宇的森然景象。</b></h3><h3><b>这次见到姨和姨夫,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五年前姨走时的情景。</b></h3><h3><b>那是四月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心情格外明朗。然而听说姨要走了,心情跌宕起伏,总有割舍不断的亲情郁结于心。萦绕于脑际,久久不能释怀,勤劳朴实的姨真得要走了。</b></h3><h3><b>姨,今年65岁,要从内地迁往新疆。姨弟在新疆塔城石油公司工作。去年才结婚,公司照顾他,把距市郊十五千米处的加油站承包给他。缺 人手,雇人不划算,因此让姨和姨夫过去帮忙。还有一个原因,姨弟结婚后,肯定添丁进口,那时姨还得搭把手,帮着带孩子。所以姨这一走不知何年才能回转。星期天特意去看她。</b></h3><h3><b>姨是母亲唯一的妹妹,姊妹两个相差十多岁。小时候我在镇上读书经常寄宿姨家,姨家离镇近,生活条件比我家要好一些。母亲在世时,姨隔三差五来照看。母亲过世后,每年我们都去看望姨。姨这一走,真的难舍难分。</b></h3><h3><b>姨说,当初是为了让儿子能端上一个好饭碗,这才托人说情,让儿子独自一人千里迢迢奔赴新疆投奔亲戚。谁曾想儿大不由娘,儿子三十多岁了也不结婚,不知劝说了多少次,嘴皮子磨破了,就是不听。(姨是抱孙子心切,若在乡下娶妻生子,任务早完成了。去年姨弟结婚了,这才实现了姨抱孙子的愿望。)虽说穷家难舍,可是为了儿子不得不放弃家里的一切。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娘的什么都舍得,唯有儿子放不下,母子连心哪!</b></h3><h3><b>姨说,北疆的气候还适应,下雪多,空气湿润。说着话的时候,眼睛里分明噙满泪花。我们明白,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姨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一下子要离开了,搁在谁身上也难过。</b></h3><h3><b>听说姨要走了,街坊邻居都来探望,姨忙着搭话,递烟敬茶。姨说,老了老了还要离开,抛家舍业的。人家是落叶归根,乡里乡亲,亲情融融,而我……</b></h3><h3><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h3><h3><b>回家后,从百度检索到地域辽阔的新疆,找到了塔城,姨说已经买上了去新疆的飞机票,从乌鲁木齐下飞机后,还要坐九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这一路上不知要遭多少罪,只能祝福姨和姨夫一路平安。</b></h3><h3><b>而今,从姨和姨夫花白的头发中,我读懂了人生,父母地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是不求回报的,是无私慷慨的。尽管大家劝说他们该歇歇了,不要走了,然而面对两个幼小的孙儿,面对姨弟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境况,他们能放心吗?</b></h3><h3><b>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