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盛世年间,风雅各异。女客回娘家欢聚,已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风雅之事。<br></h3><h3> </h3><h3> 年前与大姐商量好,回娘家去与我们同样的外嫁女一起相聚。大姐风尘仆仆正月初三晚上九点便从内蒙赶回榆林,姐妹俩初四清晨六点便在昏黄的路灯下踏上了回娘家的路。</h3><h3> 人这一辈子,虽然要忘掉很多,才可轻装而行,但我们唯一不可以忘掉的却是故土和亲人。不管你在外有多风光,却永远要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h3><h3> 因为回家的心情不错,一路上姐妹俩有说有笑开车两个多小时就到家了。可是,父母不在了,哥嫂们也出门打工不在家了。面对大门上那两把铁锁,眼眶蓦地潮湿,眼前所景,真是应了李煜的这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我曾心心念念的那个朴素的家早已在父亲闭眼的那一瞬间散了!而我最慈祥的父亲确确实实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在门前门后嘘寒问暖,再也不会有远远望着我们离去的情景了!多少次也曾想象过我们姐妹俩回去家里没有人的情景,但却没有预料到竟然是如此的凄凉。我曾经最牵挂的那个家,终究还是历经沧桑,无法回到当初的样子了!</h3><h3> 既然回来,我还是克制情绪尽量不去多想。人生在世,有许多不遂人意的事,必须学会淡然处之,坦然面对。拿出钥匙,开门扭锁,进门的刹那,映入眼帘的却是不一样的“红泥小火炉”。因为家里已有好心的邻家前一晚就替我们烧暖了窑,那扑面而来的暖气,顿时驱走了我们满身的寒凉。原来娘家的温度依然如故。</h3><h3> 放下行李,略微喘了囗气,姐妹俩就急匆匆地去了女客聚会地——村里的一所学校。哇!院子里早已聚集了好多穿着秧歌服的女客,再加上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好一番热闹的景象。见了娘家人,我们互相打着招呼,那股亲热劲儿,就甭提有多开心了。</h3><h3> 接下来便是吃饭,家里的饭确实是别有一番风味,也许是从小在这种风味中长大的,在这热气腾腾的饭菜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终于回到家了。</h3><h3> 大秧歌开始了,所有的外嫁女都要积极参与,我这从未扭过秧歌的人,也兴致勃勃地放下了往日的衿持,加入长长的队伍,走起了不成样子的秧歌步。彩带飘扬,扇子飞舞,漂亮的油纸伞在头顶不停地旋转,女客们亲切的脸上,满满的幸福在流淌。而这一刻所有的欢乐,却又是太多默默奉献的人,多少天忙前忙后,才使我们有了这样相聚的机会,真诚地感谢组织此次聚会的所有亲人,默默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h3><h3> 女客聚会,节目花样繁多,大秧歌结束后,还有二人场子、三人场子、现代舞等的陆续表演。恰便是遮不住的喜笑颜开,流不断的情深意浓。人生最快乐的事,便是在故土,能与发小一起在感慨中开怀玩乐,感受岁月的美好。</h3><h3> 初五这一天,是女客们倾诉别后生活,照相合影的时间。随便站在哪里,你便看到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更有一大拨一大拨的合影照不完。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上,除了开心,还有眷恋。曾经的艰难岁月,大家在嘻笑打闹的陪伴中一起长大。光阴未老,不负年华,外嫁女们靓丽依旧。故乡依然群山环绕,泉水清幽,故乡的人憨厚善良,勤劳朴实。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永远在这里生生不息。我爱这一片黄土地,更爱这片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的亲人们!</h3><h3> 照完相,我和大姐忙着抽空拜访了几家人,并去看望了婶子。想起了白落梅的话“人生修行,也只是为了抵达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境,以求心安。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悟之事,唯有亲历亲尝,方能尽善尽美。”此次与姐回来,便是如此心境,希望亲历亲尝,了却心愿,以求心安。</h3><h3> 而令我最感动的,却是初六早晨七点准备开车回家出发的那个情景。我刚把车发动好,却看到前面大哥家门前的路囗有人在为我们燃放爆竹。我把车开过去,玻璃门打开,却发现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邻家人。他的腿两年前因为被车撞伤,还没有恢复好,至今走路一瘸一拐的。可是为了燃放爆竹,竟然很早起来,走了一段很长的路为我们送行,我只觉得自己当时泪已满眶,声已哽咽,说了一声“太感谢”,便逃也似的离开了。因为那种场景,我实在感动地不知道该说什么了。</h3><h3> 回想父亲在世时,这样的事,每次也是父亲亲自来做,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似乎也习惯了父亲的疼爱,便不会去多想。家乡风俗,正月出门,一定要燃放爆竹以取吉祥,如今我们的父亲走了,哥哥们也没有在家,却依然会有邻家人起这么早,摸着黑走一段山路来送别我们。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一趟娘家回得太值了,原来父亲不在了,娘家的温暖依然还在。感谢娘家的所有人,让我们这些外嫁女暖暖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份暖,会让生活在他乡的我们永远不会寒凉。</h3><h3> 愿我们的家乡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美!祝愿娘家的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