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真是传递希望

姚继斌

<h3><br></h3><h3> 如果一个才貌俱佳的少女取名二妞,一个俊朗诗意的少年叫狗蛋,会不会让你感觉有点泄气?如果两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在其它一无所知的前提下一个取名《春风化雨》、一个叫《放牛班的春天》,你会选择看哪一部?我想表达的是好的电影一定要配一个好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就属于那种只看片名就容易被忽略一辈子的电影,所以它在我的优盘里躺了好多年,要不是因为口碑爆棚就真的被错过了。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那是一部反映外国农村教育题材的电影,因为放牛么,也就自然地和我国拍的《美丽的大脚》划上了等号。现在看来,貌相取人、海水斗量是多么害人!幸好,误会是美丽的。</h3><h3> 我觉得如果把《放牛班的春天》换成《春风化雨》会更贴近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刻寓意,即温情、相信和唤醒等这些元素会使教育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h3><h3> 其貌不扬、头发几乎掉光的中年男马修事业跌谷,为了谋生来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上班的第一天,马修对新工作所有美好的希冀被一扫而空,目睹了校工被砸伤眼睛血流不止,教师被学生割伤手臂缝了10针愤然离职,并在临走时忠告马修这是个墙外人不想进来,里边人也出不去的“人间地狱”。阎王一般的院长、恶魔一般的教师、小鬼一样的学生使马修一天下来产生了极度的疲惫和恐惧。他终于明白了这座被称为“池塘之地”的寄宿学校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少年的管教所,这里的孩子被送进来的原因要么是家长失去耐心,要么就是无人管教,所谓的“池塘之地”不过就是“池塘之底”。在这里没有真、没有善、没有美、没有爱与尊重,教育者笃信只有严惩不贷才能规避恶行,于是高压之下便是更强势的反弹,禁闭与暴打是家常便饭,进而形成了犯规—惩罚—暴力—更暴力的恶性循环,颇有点少年版《监狱风云》的意味。</h3><h3><br></h3><h3></h3><h3></h3> <h3>  果然,第一次上课马修就领教了这帮小鬼的厉害,上课被羞辱、柜子被砸、手稿被偷让他疲于应付,但马修并没有被院长和老师们同化,他骨子里是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的。于是,他想到了用音乐去拯救这些沉沦的灵魂。</h3><h3> 组建合唱团的过程,马修用非惩戒的手段使问题学生逐渐认识到原来错误是可以用温情去弥补的,原来理解是能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温暖,原来相信是可以诞生奇迹的。教室里的歌声越来越曼妙,生活也就像歌声一般有了一些改变、婉转和动人……</h3><h3> 影片当中有一个桥段是不容忽视的:马修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理想,本来一个无心之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无恶不做的孩子竟然一本正经地写下了自己想成为热气球驾驶员、消防员的愿望。就这段我想说的是,即使再作恶的孩子内心深处也是有阳光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恶贯满盈,只不过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他们心生绝望,进而以这种反向形成的极端行为和这个世界进行无奈的抗争,即便伤痕累累!同时也恰恰说明了教育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发挥的可能性,即教育性。马修对孩子们的重塑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教育性的基础上的。</h3><h3> </h3><h3> </h3> <h3>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足见教育的使命中解惑是最次之的,这里的传道就是指为学生传播生活之道,即教育的本真就是播撒希望!</h3><h3> 两年前看过一个小视频,大致是让妈妈们面对记者的镜头说出孩子的缺点并对孩子进行打分,结果是在母亲的眼中永远没有满分的孩子。镜头切换到孩子们,他们说出的全部是妈妈的优点,并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地告诉全世界,我给我的妈妈打10分!1万分!此时妈妈们是满满的感动,更多的是惭愧。视频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给孩子打多少分?很多人都把孩子比作是降临人间的天使,内心是纯净的,世界是美好的,成长的过程中是外界太多不讨喜的反馈和多次习得的无助让天使渐渐失去了童真和自信,家庭也好,学校也罢,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和功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很感念于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时隔多年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叫什么长什么样子全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个进行过家访的老师,家访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让我对“教师”的理解深入骨髓,重要的是她让我对生活的理解充满正能量,以至于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我走到哪个学校都依然坚持传递家访的声音,试图让希望之火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燃的久一些,再久一些……</span></h3><h3> 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实业家之一的鲍勃·加尔文认为,领导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企业如此,学校也如此,因为管理的对象都是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其实,早在196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通过实验给出过我们答案了——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h3><h3> 去年调研的时候,偶遇我初中的一位老师做了那个学校的校长,他谈起自己学校的足球特色及辉煌战绩滔滔不绝,后来他给我讲起了这个足球特色学校的由来——当年一个被所有人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被找到校长室,校长问这个孩子你有什么爱好,哪怕说出一个都行,这个孩子思索良久就说了一句——爱踢球,校长为了这个孩子成立了一个足球队。多年后,足球队取得了辉煌……</h3><h3> 因为外界使你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于是内心深处也有了些许动力。谁能想到那个数学永远<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及格的学生竟然是大提琴的首席?谁能想到那个冥顽不灵的学生竟然在足球场上摧城拔寨、无往不胜?</span></h3><h3><br></h3><h3></h3> <h3>  回到电影,影片并不是在刻意夸大音乐的作用,马修组建的即便不是合唱团,随便什么美术团、体育团也会产生一样的效果,因为他让生活挫败感到一塌糊涂的孩子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了希望,从而懂得真爱可贵、真情无价。</h3><h3> 马修在院长的威逼下被迫辞职,没有老套的和学生洒泪分别的煽情,经过窗下的时候,一架架小小的纸飞机翩然落下,上面写满了孩子们的祝福与感激,一抬眼,是一排挥舞告别的小手。离别无言,却如鲠在喉,电影就此落幕。</h3><h3> 没有表马修走后,60个孩子如何在学校里继续慢慢长大,那不重要,不同的是马修已经给孩子们本已黯淡的生活带去了光明,他用音乐播下希望的种子会随着岁月的流淌静待花开!</h3><h3> 50年后,迟暮的指挥家皮埃尔强忍母亲离世的悲痛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证明马修当年在那个无可救药的孩子心灵里种下的那颗希望的种子开出了善之花,正如其他那59个孩子一样。</h3><h3> 当然,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蒙丹因被冤枉偷钱纵火烧了学校,证明在极度灰暗和冷漠中长大的孩子不一定会被感化和救赎,再次印证教育不是万能的,也让教育工作者反省晕轮效应运用不当也会把受教育者推向万劫不复,我喜欢此处的不完美。</h3><h3> 全片90分钟没有任何催然泪下的大段告白,但朴实无华的叙事如余音绕梁般耐人寻味!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音乐,天籁一般纯净,寓指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纯洁,歌词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h3><h3> ……</h3><h3> 黑暗中的方向</h3><h3> 希望之光</h3><h3> 生命中的热忱</h3><h3> 荣耀之巷</h3><h3> 童年的欢乐</h3><h3> 转瞬消逝被遗忘</h3><h3> 一道绚烂金光</h3><h3> 在小道尽头闪亮</h3><h3> ……</h3><h3><br></h3><h3> 人心智的完善需要良好的人生导师。</h3><h3>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天使</h3><h3> 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是合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