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b>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宜昌市区悄然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大街两旁的屋门口、陆续挂出“代号厂”、“部属厂”(均为人们对军工厂和中央部属骨干厂的习惯叫法)的筹建处或驻宜办、工作组的牌子;路上疾驶许多挂军车牌照的汽车。成团成师不同番号的工程兵部队,开赴宜昌执行战备施工任务;省内数十个县的民工由专区、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带队,组建成民兵师、团建制,集中于宜昌施工。由军人和民兵组成的万人大军,开进崇山峻岭赶修战备路,硬是在沟壑纵横、悬崖峭壁的地方,劈山掘洞、筑墩架桥,为军工企业修好了专用公路使之直通三峡腹地。</b></h1><h1><b> 宜昌背靠“大三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国家列入三线建设区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成批涌来。不仅宜昌地区所辖远安县、宜都县、宜昌县大山深处,当年还被视为宜昌市郊区农村的石板溪、乌龟碑、铁路坝、伍家岗、茶庵子,以及江南五龙、谭家河等处,一下子出现了许多建筑工地,这是国家投资兴建和安排从沿海内迁而落户宜昌的一大批工厂的基建项目。随着会战、攻关,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相继投入生产。</b></h1><h1><b> 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的方针</b></h1><h1><b> 1964年5月16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中央工作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是会议内容之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估计出发,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首先把支持重点基地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根据这些意见,国家计委对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修改。</b></h1><h1><b> 1965年10月13日至11月15日举行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讨论落实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内容就有确保大小三线建设和一、二线国防工业和战备工程的项目和投资。</b></h1><h1><b> 以后多年里,毛主席在许多讲话、批示中,都提出要准备打仗,要备战备荒,要抓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战略部署和各项指示。</b></h1><h1><b> 大山坳里开进国防工业的建设大军</b></h1><h1><b> 1965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5所(代号706)在宜昌县(现夷陵区,下同)晓峰乡新坪建厂。这就是当年宜昌城区的市民议论的“在大山肚子里放炮,把山掏空后放进一座代号厂”的那个国防工程。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为支援宜昌战备工程建设,代号767、769两所野战医院,于70年代初奉调宜昌。随着来宜施工的主力部队奉命转移,三四年后也随之离去。1975年前后,海军第七研究院在宜昌市东山建成一家医院,代号为671医院。1984年,代号706厂即715所的大部分人员撤走,将留下的实验工厂改为715所的602厂。671医院于1986年全部移交给市卫生局,将360张病床调整240张病床,组建成宜昌市第四人民医院。</b></h1><h1><b> 星移斗转,又过去了10多年,晓峰乡新坪村那座工厂的业主有所变动。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笼罩这里的一层神秘面纱总算是撩起了一角。这里一泓池水,宛如海洋却水波不兴,导游或讲解员会告诉游人,这就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室内军用人工消声水池,是专为我国海军舰艇的“耳目”——声纳设备提供实验的场所。它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0所和宜昌市科技馆共同承办的“宜昌国防教育馆”的主体。这家工厂各种先进设备姑且不说,仅这一泓池水就有不同凡响的经历,我国海军首艘导弹驱逐舰和核动力潜艇下水之前,其声纳设备都曾在这里试验。</b></h1><h1><b> 紧随新坪国防工程之后,又一批国防工业企业落户宜昌。1966年,强华机械厂(代号809)在宜昌县小溪塔姜家庙建厂,原在山西太原的老厂于1969年迁入宜昌的新厂,属于兵器工业部。</b></h1><h1><b> 1968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0研究所在宜昌县艾家镇建厂,1971年建成使用。</b></h1><h1><b> 1969年8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066国防工业基地在宜昌地区远安县筹建,1970年8月破土动工。历经10年建设,1980年5月27日,中央第八机械工业部组织验收并正式投产,至1985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7亿元。该厂除生产军用品外,先后开发生产的民用产品有7B-130双排座轻型客货两用车和WS-630、WS-620两个轻型客车系列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等。1985年工业总产值即达1.5亿元,利税数千万元。</b></h1><h1><b> 同年国营江新机械厂(代号612厂)从江苏无锡迁入宜昌县小溪塔镇干草湾大垭垴建厂,1975年建成投产,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b></h1><h1><b> 1970年12月,827厂在宜昌县莲沱兴建,是年6月30日,宜昌地区革委会领导人之一的李涵若,组建宜昌莲沱输变电工程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由省领导组织的孝感、黄冈两个地区的民工也参加了输变电工程会战。</b></h1><h1><b> 该厂建厂的同时,投资兴建专用公路——宜莲公路。宜莲公路起于市区夜明珠,经南津关、三游洞、天柱山至莲沱827厂,全长32.3公里,是一条完全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的一条通道,工程异常艰巨。工程初期,动用宜昌、秭归、沔阳三县民工会战,高峰时民工多达1.8万人,仍难以加快速度。1972年5月,解放军374部队在省公路局二处,以及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公司的配合下,将原来临江劈山方案改为避险掘洞和深涧架桥的方案。按新方案调整路线和施工部署后,公路于1973年12月建成,经827厂组织验收,投入使用。1975年,宜莲公路由莲沱向太平溪展延,与早年建成的大老岭至太平溪一段公 路连接,终于建成一条通向三峡深处的山区交通动脉,全长96.81公里。</b></h1><h1><b> 后来,827厂人员陆续调出,而为该厂专修的宜莲公路以后在为国家大工程建设中又作出贡献。1979年,葛洲坝工程局投资将至莲沱的一段改铺成渣油路,一年多后的葛洲坝大江截流中,作为中转运输线发挥了重要作用。</b></h1><h1><b> 为了建设827厂,1970年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建设公司从四川涪陵迁来宜昌,承担战备工程和重点工业企业的建筑施工任务。该公司落户于宜昌县小溪塔冯家湾。</b></h1><h1><b>1970年12月,经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批准,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即403厂)在宜昌市东山茶庵子破土动工,由大连造船厂包建。该厂颇具规模,13年里国家累计投资1.7亿元,厂区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另外还修了专用公路。兴建厂房、科研机构、仓库的同时,还兴建了医院、电影院和从小学到技校(后升格为中专)与高中等完备的生活设施,建筑面积逾25万平方米,成为拥有940余台套设备、3000余名职工队伍的大企业,是我国造船工业在内地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企业,1976年,该厂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专利,推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船用柴油机。</b></h1><h1><b> 为了完成战备施工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急调派一批部队开赴宜昌。从各地赶赴宜昌立即投入紧张施工的有:1969年7月,基建工程兵独立八0一团从四川省纳溪县调驻宜昌,担负809厂、137厂的土建安装任务,1972年调往应城县和枝江县;1970年1月,解放军374部队从江苏省淮阴市调驻宜昌,担任宜(昌)莲(沱)公路即827厂专用公路的筑路主力,1974年至1978年,该部队陆续调离宜昌。</b></h1><h1><b> 1965年至1967年,国家五机部、六机部批准并投资,在宜都县兴建了3家军工企业,它们是:中南光学仪器厂(代号388厂)、长江光学仪器厂(代号288厂)、向阳光学仪器厂(代号238厂),分别于1969年和70年代建成投产,为国防军需研制、生产光学仪器、精密器材及其成套设备。</b></h1><h1><b> 完成军工任务的同时,这3家厂又逐步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民用产品。388厂开发电影放映机、电弧炉观察镜,该镜填补了国内空白。288厂利用生产军用光学器件的高精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发生产体育射击用枪的瞄准镜以及其他用途的瞄准镜。其台式复印机光学镜头,一度位居国内第一家。238厂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于80年代初开发生产多种型号的照相机,行销全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