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看着家乡从以煤为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如今搭乘文旅发展快车的旅游型城市,每一步的变化都是韩城人民倾注心血、脚踏实地完成的。身为在外求学的返乡学子,这一次我们决定从乡野、从脱贫去感受韩城市的发展。</h3><h3> 大年初七一开工,我们就线上联系到了韩城市研学办的李媚老师,咨询老师“我们想做乡村扶贫方面的调研,不知道该去哪个村?”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三甲村,我帮你们去联系三甲村的第一书记”,我瞬间被李媚老师的热情和倾心帮助所感动。但是老师接着就提问“你们具体的调研课题是什么?方案在哪里?准备几号去?”。我被问住了...我们空有一腔热情,却没有做太多准备。“我们初九去!”心里暗暗庆幸“还好有一天准备时间!”。在接下来的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进行项目讨论,咨询做过乡村调研的同学,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在咨询母校老师时,得知原象中火箭班有两位同学都来自三甲村。</h3> <h3> 写下了想要问的问题,带着一颗不知道能帮忙解决什么问题却热情的心,在初九一早与李媚老师、第一书记从韩城客运站一同乘坐途经三甲村的公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h3><h3> 颠簸的客车、冬日的寒冷抵挡不住我们求知的热情。在前期的网络信息搜集中发现了危房改造、特殊人群、自来水问题等信息。我和另一位同学在车上就开始对第一书记开始“炮轰式”发问,书记耐心地为我们一一解答。</h3> <h3>“书记好!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村里危房改造的,但发现好几位危房的主人都是特殊人群,这是怎么回事呢?”</h3><h3>“村里早些时候有这样一种说法‘村子里的姑娘不外嫁’,近亲结婚就是全村三千多口,特殊人群数量一百二十名的原因。但是三甲村民风淳朴,家里从来不会抛弃特殊的亲人不管,有的姐姐出嫁带着特殊的弟弟,也因为村里很多人都有血缘关系,他们都会相互帮助,相互照顾。”</h3><h3>“原来是这样!那村里的特殊人群的年龄结构是怎样的呢?残疾等级大概是怎样?他们平时可以种地吗?”</h3><h3>“村里能帮的就帮了,帮有劳动能力的都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比如在村委会打扫卫生什么的,每月能有一定的收入。”</h3><h3> 听了书记这样的解释,我就理解了网上那些图片中温暖的微笑不仅来自于危房改造后住上新房的欣喜,更来自于驻村干部和亲人不抛弃不放弃能帮多少帮多少的决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h3><h3> 之前联系的两位同学早早地就在村里的旅游路口等我们,下车后我们一起从村里的大路向里走。参观了村里的民营企业,看到了盛名远扬的大红袍花椒的筛选过程,得知在这里包装好的产品可以远销上海,我们心中暗暗为家乡自豪。村长从地里过来,还没来得及洗去双手的尘土便坐下为我们详细介绍着三甲村名字的来历(山好、水好、人好)、介绍着三甲村坎坷曲折的发展历史。通过村长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不易。</h3> <h3> 与村长匆匆作别,我们便开始了入户访谈。路遇一位老人,远远地就跟书记挥着手</h3><h3>“去哪呀?干什么去?”</h3><h3>“去那边侄子家,没事干去闲谝”</h3><h3>“家里有人没?村里来了几个大学生,想去你家转转”</h3><h3>“有人呢!那我跟你们一起去吧!”</h3><h3> 就这样,几句话结束爷爷爽快地答应了便给我们带路去他家!</h3> <h3> 进了院子,我们先去拜访了这位老人的哥哥,进门见到爷爷,爷爷向我们微笑示意。我们环顾了老人住所的四周,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小太阳。与爷爷交流数句,爷爷只微笑点头,书记告诉我爷爷耳朵不好,有听力障碍。拿着手中的相机,忍不住记录下老人与身旁小太阳一样温暖的笑容,爷爷见我举起手中的相机,也是笑得更加温暖。咔嚓一下,记录下爷爷老有所养,老有新房居的喜悦。</h3> <h3> 到了院子,爷爷给我们一一递去篮子里晒干的葡萄干,我们吃了一圈,爷爷又递。</h3><h3>“爷爷,我们家里的父母也常有来村里扶贫的,他们平时来村里干嘛呀?”</h3><h3>“过年过节了,那些年轻人来给我们送衣服送吃的,总来慰问我们呢!”</h3><h3> 听了爷爷的解答,心中似乎把距我遥远的“扶贫”二字拉近了一些。</h3> <h3> 寒暄几句,我们准备向下一目的地进发。爷爷从门口一直送我们,面带微笑地挥着手,我走了很远很远,隐约回头去望,他还在原地,我便忍不住跑回去记录他的笑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h3> 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听书记说下一户是我们在网上见过的人!</h3> <h3> 推门而入,一口浓烟有点呛,外表和上一户一样经过危房改造的房屋里面却是大不同,墙上挂着液晶电视、空调,空调下还有一个大冰箱,紧挨着冰箱是放着几床棉被但挺整洁的床。</h3> <h3>“在家干啥呢?家里还收拾的挺干净!”</h3><h3>“这不是你刚刚打电话说有人要来,我赶紧整了整!话说你最近怎么没来,好久没和你一起吃饭了?”</h3><h3> 书记问着走近冰箱拉开拿了个吃的吃。几句寒暄,一句发问,一举一动,我们便知这人是书记的老朋友!</h3> <h3>“这些都是你自己挣钱买的?”我们惊讶问道<br></h3><h3>“他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腿脚不灵便,三等残疾,他目前就是在村里有个公益性岗位,每月有工资,平时村里有什么活,他去给人帮忙,人也给一点钱,攒了攒啥都买了,看人家挺能行的,就是缺个媳妇!”</h3><h3>书记这样的解答引得我们笑了起来。</h3><h3>“再别提那个事噢!”</h3> <h3> 相互调侃着,相互笑着走出门,我举起相机说,给你们合个影吧!他们的神态动作如图。</h3><h3>哈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h3><h3> 入户走访数家后,在村委会进行了短暂总结交流、书记答疑后,在一位同学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循着“那封信”而去。</h3><h3> 信的大致内容是“我叫段xx,今年八岁,三甲村人。父亲前几年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爷爷奶奶身体情况随着年龄越来越不好,家中对我的抚养能力有限,恳请有关部门给予帮助”。</h3><h3> 我们一路走一路问,有位老人知道他们家便好心地给我们带路。</h3> <h3> 敲门后,这位女孩的爷爷开了门。爷爷带我们进了院子,书记一眼就看到他们家的房子“记得今年的危房改造一定要报!”</h3><h3> 进了里屋“我们看到了桌子上的信,想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具体情况,看能不能协调一些资源给予孩子帮助。”书记说道。</h3> <h3>“孩子今年二年级,现在在西安上学,自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后,一直跟着她伯。她伯在西安洗车,她伯还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上高中,快高考。女儿出家后又离了婚,还带着一个孩子。现在都在一个家住着,他伯经济压力很大,眼看这刚过完年又快开学,孩子的学费都是个问题。希望村上看有没有什么政策能给补贴一下。”</h3><h3>“行,情况我们了解了。我们随后商讨一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h3><h3> 就这样离去了,我们也是学生,或许体会不到小女孩的感受,但是真心地想认识她,或许,只是想和她说说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h3><h3> 看着天气快要下雪,我们还是选择去烈士赵芝瑞的墓前瞻仰并鞠躬致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在寒风中与书记与为我们带路后便一直与我们同行的老人挥手告别,瑟瑟发抖。</h3> <h3> 路上书记看着一片片资源说需要开发,讲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晴姐”通过直播花椒采收,创建本土品牌“艾花椒”致富故事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乡村之事讲不完,扶贫之路坎坷且艰难。驻村干部,责任重矣!今日之青年,责任重矣!</h3> <h3> 前行之路漫漫,只要脚步不停歇,终有一天会抵达想去的地方。感谢韩城市研学办李媚老师,三甲村高成书记的精心安排,让我们拥有了一次走进乡野,研读“扶贫”之书的机会!也感谢关注乡村发展,关注扶贫现状,一起参与调研的韩城返乡学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