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今天,事多人忙。</span><br></h3><h3> 终于下班了,心身疲惫不堪,坐在沙发上许久,懒得动都不想动一下。无意间看着沙发上的英歌槌,便拿起挥舞……</h3><h3> 随着“翻身上马、挑槌、标槌、勾脚抱槌”一连贯的动作后,大汗淋淋,血液翻滚、气喘吁吁。 </h3><h3> 略歇,洗个热水澡,泡杯工夫茶。</h3><h3> 几杯粗茶落喉,顿觉神清气爽。惬意之余才惊觉工作、英歌舞、工夫茶三者竞如此完美组合。</h3> <h3> 英歌舞的动作大方舒展,腾挪跳跃,加上两槌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愉悦、欢快。</h3><h3> 英歌舞毕,心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热水澡后来杯粗茶,惬意!</h3><h3> 由此,我感触良久、想了很多……</h3><h3> 脑海里又浮现出这一幕:</h3><h3> “梁山好汉们”倏然一齐跃起下磕,双膝内侧面触地接着双手握槌发声砸地后趁势迅速弹起,动作迅猛,威气逼人。 </h3><h3> 这就是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双磕下堂”,也称地煞槌,英歌舞经典动作之一。 </h3> <h3>谈起潮汕传统英歌舞,在70年代初,与砂浦隔江而望的河浦乡英歌队,就是凭着“双磕下堂”等高难度英歌动作而闻名于潮阳、达濠一带。</h3><h3> 当然,普宁、碣石、潮阳等地方的英歌舞都有着很高的英歌技艺及知名度。</h3><h3> 孩提的我喜欢听老一辈讲关于潮汕英歌舞的故事,特别是年长的兄叔辈们眉飞色舞地讲述“双磕下堂”的动作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对英歌舞充满好奇和期待。</h3> <h3> 今年初,随着珠浦互助义工队一呼而应,在村政府、乡贤、诸多乡亲父老、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下;在英歌教练、各位英歌学员、义工们共同努力下;历经数月,珠浦英歌队的雏形已经形成,并将逐渐进步、完善,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珠浦英歌队”。</h3> <h3> 机缘难得,揣着孩提时的梦想,年初我也跟着英歌学员们拿起英歌槌,挥舞起来……</h3><h3> 时间飞快,好几个月过去了。</h3><h3> 通过了这几个月的学习、讨论、思考、总结,我对潮汕英歌舞便有了略深一点的认知和理解。</h3><h3> 潮汕英歌舞——从派别分:有文英歌及武英歌(也称北派或南派);从节奏分:有快板、中板、慢板;</h3><h3> 槌法:有点、劈、削、挑、剌、扫、伏、消等槌法;</h3><h3> 动作名称:有走马碰槌翻花,翻身上马,落马,拜礼等招式;当然还有各个地方的习惯叫法,如掺槌、拜槌、背槌、地煞槌、勾脚抱槌等; </h3> <h3> 打法:有单打、对打、打二面、打三面、打四面;</h3><h3> 阵法:有两仪、四象、八卦、双龙出海阵(常用于出入场及游行的阵法)、方阵、圆阵、字阵(贺语阵)等阵法;</h3><h3> 虽各地派别、槌法、打法、动作名称、阵法常有不同,都有揉合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均是集南拳、舞蹈、潮州音乐、潮剧、历史、区域传统文化于一身。 </h3><h3> 有南拳之刚猛稳健、有舞蹈之飘逸洒脱、有鼓钹锣之潮韵、有潮剧之饰妆花脸、有宋史水泊梁山之英雄好汉。 </h3> <h3> 可以说,英歌舞集结了潮汕地方许多传统文化和特色,既可强身壮体、也可陶冶性情、既可培养人文精神、也可丰富生活。</h3><h3> 如此愽大精深的潮汕英歌舞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下,慢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状况,现在極需要我们年轻的英歌队员来继承和弘扬。</h3><h3> 这使我想起了豪迈的《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h3><h3> 此时的我,也想吼一吼:</h3><h3> “珠浦英歌队的队员们,拿起英歌槌来,努力训练、用心学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舞出你们的年轻活力、舞出你们的精彩、舞出你们的激情!” </h3><h3><br></h3><h3> 2017年11月0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