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行摄之五【灵与肉的涅搫——卡久拉霍神庙】——长军摄制

秦汉

<h1>大约在七,八年前,</h1><h1>曾看到朋友发的一个文图资料,讲述了印度卡久拉霍神庙和它所雕塑的石像。</h1><h1>那是许许多多让人看了脸红和心跳的性爱雕塑石像。<br></h1><h1>那时心中疑问重重,</h1><h1>印度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h1><h1>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们认为淫秽的雕像?</h1><h1>为什么会集中在人们敬拜的神庙之中。</h1><h3></h3> <h1>2019年2月14日,参加了万人拥挤的印度大壶节后,我们从阿巴哈德乘火车经过一夜行程到达卡久拉霍。</h1><h1>恰好,这天是西方的情人节。</h1><h3></h3> <h1>坐落在印度中央邦的卡久拉霍</h1><h1>卡久拉霍因神庙雕塑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h1><h1>其中性爱雕塑群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h1><h1>  (图中女神的身姿曲线起伏,玲珑秀丽,身上的薄纱若隐若现,飘飘欲仙。)</h1> <h1>卡久拉霍神庙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h1><h1>公元7 世纪中叶后,印度北部地区列强争霸,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是一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与原住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笃信印度教,酷爱自由,骁勇善战,但内部不团结,家族之间纷争不断,常常兵戎相见。</h1><h1>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昌德拉瓦尔玛王建立昌德拉王朝,其都城就设在卡久拉霍。</h1><h1>王朝的都城本没有名字,但因为有两株非常茂盛的金色的枣椰树而得名,</h1><h1>据说当时昌德拉国王宫殿的8个城门都有椰枣树“守卫”。</h1> <h1>昌德拉瓦尔玛的母亲少年成婚,很小就守了寡。等到她16岁的时候,终于鲜花盛开,出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女。一个夏夜,她热得睡不着,老觉着有什么事情,于是就到一个莲花池去洗澡。月明星稀,池水闪烁,她美丽的胴体一下子就把月神昌德拉玛迷住了。</h1><h1>昌德拉玛月神下凡来到人世,紧紧地抱住了她,融化了她。一整夜,他和她都在作爱,直到黎明将至,月神不得不离去。</h1><h1>她舍不得月神走,月神说:可爱的人儿,你孕育的是一个国王,他将无比强大,统治整个世界,他的子孙将成千上万。”</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完一番话,月神消失了。</span></h3> <h1>儿子出生时,月神遍邀诸神前往庆贺,并给新生子起名昌德拉瓦尔玛。</h1><h1>昌德拉瓦尔玛不负众望,勇敢果断,浑身都充满了力量。16岁的时候,他用石块打死一只老虎和一头狮子,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国王。</h1><h1>他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了85座寺庙,藉此来为母亲正名</h1><h3>(图为卡久拉霍民族舞表演)</h3> <h1>公元九至 十三世纪, 卡久拉霍是昌德拉王朝的首都,。</h1><h1>卡久拉霍神庙就是在那时建成的, 当时历史最辉煌时神庙有八十五座。</h1><h1><br></h1> <h1>14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兴起并逐渐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在摧毁昌德拉王国的同时也对印度教神庙大肆破坏,仅剩残存的22座庙群被高大的树丛掩映其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风尘里。</h1><h1>直到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位名叫波特的军官在此打猎时发现了丛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才终于重见天日,为世人瞩目。</h1> <h1>卡久拉霍神庙,印度所有神庙中人物雕塑最集中的地方,集中了舞蹈、奏乐、耕种、战斗、梳妆、性爱等日常生活;</h1><h1><br></h1><h1><br></h1> <h1>卡久拉霍神庙是由形状各异的庙宇组成.。性庙的基座和塔身都镶满了造型生动的浮雕。</h1><h1>这些浮雕中有庄严的女神, 飞天的仙女, 朴实的村妇, 痴情的少女, 洒脱的舞者, 等等. 是的, 都是以女性为主的造型. 她们大多全裸或半裸, 虽然体态不同, 姿势各异, 却仿佛个个都被赐于了肉体与灵魂.</h1> <h1>卡久拉霍神庙群以西庙群最大。</h1><h1>其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共有14座神庙,其中13座属于印度教,</h1><h1>一座属于耆那教。</h1><h1>耆那教神庙虽然紧挨着印度教神庙,可还是用铁栅栏单独圈起,井水不犯河水。</h1><h3></h3> <h1>西庙群主要供奉的是湿婆神,还有他的妻子。</h1><h1>印度教中,湿婆神既是毁灭神,也是生殖神。卡久拉霍寺庙群最为著名的就是与性行为相关的各种雕塑,人物体态丰盈、表情祥和、姿态各异,除了人外,还有人和动物的组合。</h1> <h1>先略说下印度教;</h1><h1>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吸收了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印度的国教。</h1> <h1>再说下耆那教</h1><h1>耆那教,创始人称作大雄。</h1><h3></h3><h1>耆那教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h1><h1>同时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h1><h1>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h1> <h1>印度佛教与耆那教的相同与区别;</h1><h1>1;佛教主张身心都是无常和无我的,耆那教则以为身是无常无我的,但心则就是“我”。</h1><h1>2、两教都是相当清教徒式的简朴生活。但佛教不支持苦行主义,而耆那教支持苦行主义。</h1><h1>3、在结果上,两都强调禅修主义的解脱涅磐。</h1><h1>但佛教的的涅磐是身心五蕴不再生起,寂静灭尽。</h1><h1>耆那教的涅磐则是说经过彻底净化灵魂的永恒独存。</h1><h1>4、即使是原始佛教在论战上由于其明确的如实经验论,他的观点往往是很鲜明的。而耆那教则主张或然论,就是耆那教徒有一种抗拒论战的形式,他们认为每个人主张的不同是由于立场的不同主张的,所以也有其合理的成分。</h1> <h1>再返回来说卡久拉霍西庙</h1><h1>西庙进大铁门左手第一座是拉克什曼神庙。其建于最强盛的亚修瓦曼统治时期,主要供奉一尊来自冈底斯山的毗湿神像,有一个主坛和四个副坛,庙内外布满精美的雕刻。</h1><h1>其神像洞窟的采光,主要源自室外石板的反光,构建的非常到位。</h1> <h1>西区的神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最为集中(共14座),东区和南区比较分散、规模也小。虽说分三个区,但之间距离也超不过20分钟的车程,如果不是特别仔细的看,三个群一整天就能看完。西庙群门票600卢比,</h1><h3></h3> <h1>南庙群门口地方有一尊大象头神甘尼什。</h1><h1>传说他是湿婆神的儿子,当时他生下来时,湿婆神在家。</h1><h1>这儿子长得很快,有一天他的妈妈雪山女神要沐浴,就让儿子在门口看着,不让别人进来,</h1><h1>恰好这天湿婆神回来了,儿子不认识他,不让他进门,湿婆神很生气,就挥剑把他的头砍下来了,进家见了老婆才知道砍的是自己的儿子。</h1><h1>湿婆很后悔,急急找了保护大神毗湿奴问他怎么办。</h1><h1>保护大神就说,你去出门找一个第一个看到的动物,把它的头砍下来安到你儿子头上就可以了。湿婆出去看到的第一个动物就是大象,就这样有了大象神。甘尼什擅长清除各种障碍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头神,以求顺利。</h1> <h1>难迪神庙,一座有12根方柱支撑的凉亭式建筑,供奉湿婆神的座骑难迪。难迪是一头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公牛,象征着多产和旺盛的性力。</h1><h1>为了公平起见,也给毗湿奴的座骑,公猪瓦拉哈造了一座神庙,立在1米高基座上的石猪有2米多长,浑身上下竟然簇拥着647尊男女雕像。</h1><h1>千百年来石猪已经被善男信女的手摩挲得锃亮。</h1> <h1>清晨,阳光洒在西庙群上,沿着塔座看去,塔身密密麻麻雕刻了众多雕像都披上了金黄色。</h1><h1>  这些技艺高超的雕塑,完美表现了12世纪印度艺术的精华。</h1><h1>这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刻画大胆奔放,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展现着人生最庸俗的极乐的雕像群和道貌岸然的神像在一起。</h1> <h1>不少欧洲人成群结队地到卡久拉霍游览。</h1><h1>在这里我们也遇到了几个独自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的女性和小伙。</h1><h1>随便说一句,来印度时很多人都说印度有危险性,然而到了这里发现,中国年轻人独自来的多,尤其是女性单独来的多。</h1> <h1>卡久拉霍神庙雕像线条优美、款款动人的美丽女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是充满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的凡人。</h1><h1>这些雕像表情丰富,呼之欲出。</h1><h1>有的人物雕塑基本上都与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h1><h1>可以说世界石刻艺术中的瑰宝。<br></h1> <h1>古时的印度,性是一种很普通、很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事情,不需要害羞和躲藏。所以庙里很多表现性爱的神像,多姿多彩,让络绎不绝的游人顿开茅塞,并且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h1><h1><br></h1> <h1>自古至今仍有印度的母亲带着将婚嫁的女儿到这神庙群风景区,浏览性爱塑像,讲解洞房性知识,把这里看成是性爱教程。性爱的和谐被古印度人赋予一种哲学与宗教。</h1> <h1>即便是大胆表达性爱的雕塑,也是在揭示性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表现赤裸的肉欲。</h1> <h1>卡久拉霍的雕饰也就是石刻版的《爱经》</h1><h1>它是婆罗门教育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而寺庙是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也就是最合适的教育场所了。</h1><h1>这《爱经》有点象咱们中国的《素女经》</h1> <h1>早期的婆罗门教,到从中脱胎而出的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密宗,都有所谓双修。各类宗教的修炼,都讲求对身体、思想的控制,特别是欲念的控制。男女双修,就是在性行为中达到对欲念控制的修炼,是高境界。</h1> <h1>此种关于性的宣扬,就是人们说的印度双修,他体现了印度传统思想里从性力派流传至今的对性的认识的重要一面:其实,这只是一种行为,一个手段而已。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但却可以借此实现灵魂升华、思想净化。</h1> <h1>印度有位古老的神灵——爱神</h1><h1>他提倡“用身心体验天地合一的美好境界”,虔诚的信众还写了一部《爱经》</h1><h1>这部著作讲述了花样繁多的“性技巧”</h1><h1>成为世界五大古典性学著作之一</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假如你是抱着孔夫子的老花眼来到这里,你也不趁早别来,特意夸张的性爱雕塑会让你血管膨胀,无地自容。</span><br></h3> <h1>卡久拉霍神庙石雕以性爱雕塑闻名,实际上更多的是反映战争、歌舞、狩猎等世俗题材和神像的雕塑,历经千年的风霜,仍然能看出当年的胜景。</h1> <h1>这些石雕除了人物和动物外,神庙本身也建造得很有气势且各有特色。</h1><h1>看那神庙:有的门前有长廊,有的顶部雕刻着繁缛细密的花纹,其造型和结构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价值。</h1> <h1>卡久拉霍南庙区,同西部雕刻风格大同小异。</h1><h1>其中一个供奉的主神是毗湿奴,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保护神,它的神庙没见露骨的性行为雕刻。</h1> <h1>卡久拉霍神庙雕塑不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建于1025年的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高33米,长20米,上面雕刻着872座雕像,蔚为壮观。</h1> <h1>神庙的建造技巧和装饰技艺都是伟大的建筑艺术瑰。</h1><h3></h3><h1>寺庙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十分讲究比例</h1><h1>雕刻的表情十分到位。</h1> <h1>假如你纯粹抱着看石刻春宫画的想法到这里,的确会失望。但如果想欣赏印度的雕塑艺术,这里却是最理想的地方。人们在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动物雕塑中能看到浪漫优雅,能想像出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能欣赏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艺术结晶。</h1> <h1>卡久拉霍神庙最令人不解的问题是:</h1><h1>在昌德拉王国统治者时其,统治力为何要在神庙的外墙上雕刻性爱场面?</h1> <h1>和许多人来游览后带着许多问题走开一样,当初王朝究竟是为什么修建了这些神庙雕塑?</h1><h1>历史长河中向后人诉说着什么呢?</h1> <h1>为此我查询了很多资料,不外呼有一下几种。</h1><h1>不知你看了后又是怎么认为呢</h1> <h1>印度有关此历史跟本没有确定的记载。</h1><h1>印度古人重传说轻史记,结果许多历史只有谜面而没有谜底。</h1><h1>尽管经过印度的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对卡久拉霍性爱雕塑的解释至今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h1><h1>除了各种难以令人信服的传说外,权威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h1><h3></h3><h3><br></h3> <h1>我认为随着王朝的衰落,以及穆斯林势力在北印度的崛起,这些寺庙中的大部分都被捣毁了(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冲突,其次是穆斯林对性的保守态度),并逐渐淹没在印度次大陆热带气候下疯长的林木中。</h1> <h1>有一种简单的说法是,昌德拉的国王们都荒淫奢靡,他们用这些雕刻来刺激自己的性以及时行乐。</h1> <h1>一种说法是:</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印度教认为,通往“摩克沙”,即“解脱”,有四个途径,也就是责任、钱财、瑜珈和性爱。卡久拉霍神庙雕刻就是以此来愉悦而使人们中获得解脱和救赎。</span><br></h3> <h1>另一种说法是:</h1><h1>印度传统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这些神庙雕像是用来对婆罗门男孩进行性教育用的,因为多数人都要到庙里拜神祈祷,因此这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场所。</h1> <h1>一种说法是:</h1><h3></h3><h1>在昌德拉王国时期,佛教盛行,许多人整日沉湎于修行之中,希望能早日实现转世和轮回。大批男子都去当了僧侣,整日在庙里念经拜佛,导致田地荒芜,经济停滞,生育率和人口下降,国力衰退。</h1> <h1>当时的国王为了让这些清心寡欲、不思凡尘的男人重返社会、回归家庭,于是修建了大批庙群,并在庙墙上雕刻一些性爱的场面,撩拨那些成天在庙里潜心修行的男人的情欲,好让他们动凡尘之念,回家生儿育女,这样人口上升,社会稳定,国力方可重振。</h1> <h1>这种说法也有点靠谱。</h1><h1>如此众多和繁复精美的庙群,没有国王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h1><h1>从持续上百年的修建过程看,统治者投入如此庞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显然是想达到一个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h1> <h1>另一种说法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合是天人合一、神灵合一的最好的表现形式。</h1> <h1>另一种说法是:性爱雕塑为防止雷雨神毁坏寺庙而特意雕刻的。</h1><h1>传说雷雨神因陀罗有窥阴癖,他看到这么多喜欢的图案就不会下雨淋坏这些寺庙了。</h1><h1>(此说法可能和卡久拉霍的雨多有关系,我们是旱季来到印度的,晚上迎接我们的是阵雨,第二天也下了好几次雨)</h1><h3></h3><h3></h3> <h1>另一种说法是,性爱雕塑是一种对宗教信仰者自我控制力的考验。</h1><h1>站在这些如此恣肆张扬的雕塑面前,一个前来敬神以期得到神佑变得纯洁纯粹的人,只有心神不乱才能修得正果。</h1><h3></h3> <h1>另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教中的一个流派的宗教思想。</h1><h1>这个流派,将性交看成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认为:</h1><h1>瑜跏代表精神的修炼。</h1><h1>博跏代表身体的愉悦。</h1> <h1>另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传统中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性爱。</h1><h1>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享受,“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卡久拉霍的雕饰也就是石刻版的《爱经》!</h1> <h1>卡久拉霍庙群雕像说法种种,任游客去猜想,去探究,去赞叹,去思考。</h1><h1>其实这些庙与印度教本身有着某种难解的联系,而印度教本身又是内容丰富神秘、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宗教。</h1> <h1>最终的现实是,昌德拉王国经过繁荣后,有着伊斯兰教影响的莫卧儿王朝执政,印度的社会趋向,最终都走向了性压抑和性保守。</h1><h1>强大的莫卧尔王朝,把女人包得越来越严实,其毫无助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崛起。</h1> <h1>一千个人心中</h1><h1>有一千个印度</h1><h1>一千个人眼中</h1><h1>有一千个卡久拉霍神庙雕塑猜想</h1> <h1>中国有句古哲理说:</h1><h1>堪破,放下,自在。 </h1><h1>自古堪不破,放不下者多,得自在者,有几何?</h1><h1>欲求自在法,先觅自在人。</h1><h1>我欲问佛,汝之自在,何得?<br></h1><h1>走出卡久拉霍,烟雾不再,留下的只是艺术的享受和对古人的赞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