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浓浓的情---忆北路河村正月里的“一拜两请”

赵满富

<h3>  又是一个正月正。正月里,是敬神、敬老爷、敬祖宗的月份,我村正月的“一拜两请”也是别有特色。</h3> 拜烈军属 <h3><br></h3><h3> 那时(六十年前后)的正月初一早上,各家吃罢饺子后,村干部组织家伙上的人(乐队)和打“十不闲”的人(乐队是每年有,“十不闲”演出队是间断性的),到烈军属家拜年。四五岁时的我,大年初一早早起来,和一群小伙伴们各家抢罢瞎捻炮,吃完饺子,就该等着去看给烈军属拜年了。</h3><h3> 拜年的队伍很长,村干部在前边,后边依次是鼓乐声声的家伙、打伴一新耍故事的,最后是一大群像我一样,流着两行鼻涕,不特着新裤的小孩们。拜年礼品是一张公社或大队油印的慰问信,有时配张年画。在鼓乐声中,村干部进院高喊“新年给**家拜年啦!”,然后进家把慰问信贴在“正头”,有“十不闲”队伍时,会在院里叫一板,打一阵鞭(十不闲),临了,拜年的主家会拿烟、饼干、糖果等致谢。村干部高举礼物会向大家“报情”——“*家奶奶回礼烟一条,谢过!”,在场的全体人员应声---“谢谢!”,然后,队伍走向另一家。 &nbsp;</h3><h3> 每年的第一家,肯定是东沟靳家奶奶,靳家是村里唯一烈属,靳奶奶有位儿子在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第二家是底河伤残退伍军人刘圪其家;第三家是上河我叔叔家(伤残退伍军人赵群松)。再是参军入伍的人家,我正月初一跟着队伍拜年到过珠珠(焦天福)和圪羚(焦天生)家、牛迷清家、张迷勤家、洪天顺家、郜天堂家。</h3><h3> 拜年和送兵是互应的,在那个年代,有人参军入伍,新兵到公社集中的那天一大早,村里会组织全村人敲锣打鼓将入伍者披红戴花送到村口,村里的长辈们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的送别。</h3><h3> 后来,我成了打家伙中的一员,每年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后,按时到大队集中,全村人已把初一给烈军属拜年风俗化了。高中毕业回到村,我是村里的文化室主任,组织过两年正月初一给烈军属拜年,已成为村党支部组织的固定文化活动,是制度上的民风民俗传承了。</h3> 请新媳妇 <h3><br></h3><h3> 过了“破五”(正月初五),上年村里才升级的新婆婆(儿子刚娶过媳妇)就该与来排号“请新媳妇”的左邻右舍开“协调会”了,经商议确定新媳妇吃请顺序和日子,尽量把村上新媳妇集中成同一天请。</h3><h3> “赴请”前,婆婆会对新媳妇进行些简单“培训”,谁家有狗,谁家敬佛,谁家有什忌讳,到寿星和长辈家,婆婆会准备份油圪麻或点心蛋糕让新媳妇带上。</h3><h3> 请者,真诚而重视,要把家里最高档食品冻在室外,准备请新媳妇那天用。一大早,会把家里清扫一新,迎接新媳妇光临。新媳妇早早打扮一翻,在小姑子或小叔子引领下,到吃请人家“认门”赴请。</h3><h3> 吃饭的同时,主人和新媳妇们家长里短,谈天说地,相互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一大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新媳妇之间相互认识了,对村上人家也小有了解。这该是嫁到我村媳妇接受村风民俗教育的第一课。</h3><h3>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后回村结婚的,我与妻子两人一直在县城工作,如今,妻子偶然在街上遇到与她亲切打招呼和交谈的乡亲,回家她能说清见的是王家婶婶还是底河秦家嫂嫂,会讲“我去过她家,正月请过我”。</h3> 请老师 <h3><br></h3><h3> 过了正月十五,学校就收假上课了。家长们会去村支书那里按队请老师了。支书家正月有个各家请老师的排列表,支书会告知家长是那天,中午还是晚上。老师那里也有相同一份表。老师对村上各家已经很熟了,不需要人领,自己到排下的日子圪遛着就去了。</h3><h3> 请老师,是村里人对老师的格外敬重,老师到各家作客其实是家访。老师早已是家长们的朋友了,平日里,村民家的婚丧嫁娶,出嫁闺女回门待女婿,老师都是“上宾”。过“端午、八月十五、十月十”等农村大节日,家长都会把家里最好的食品献给老师,每到这些节日,老师家的小圪洞上,会摆满一不溜一不溜的碗。老师对各家情况基本了解,正月到各家,也是新年与家长相互祝福,沟通孩子学习情况,确保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时,各家都是子女一大串,大人们忙于生计,子女成长都是老大照看老二,老二照看老三,有不少学生,上学还要带上小弟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各家的家务事儿,都在老师心里装着。</h3><h3> 我们的村干部对选老师真是高度重视,眼光长远,想尽各种办法把好老师“挖”到村。在全村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 一个个任教老师尽责尽力,用自己青春年花滋养着学生成长,影响了村上一茬茬人的生活和未来。长大成人后的我们,更是怀念和感激我们儿时的恩师们。</h3><h3>啊,那些年,好浓的年味好深的乡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