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记琐

凌云微步

<h3>  我的老家瑞源村是余干县瑞洪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离镇上只有三、四里路程。村子原来地势低洼,涨水容易被淹,10多年前国家实施平垸行洪政策,统一搬迁至现址,统一规划建设。多年来,几级政府倾力打造,将瑞源村建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样板村。</h3><h3> 村里通过改水改厨改厕等整治,村民都用上了太阳能和自来水,房子外围结构都很漂亮,内装修与城里一般无二。村里人的生活也与城里人差别不大,不养猪,不养鸡,还不囤粮,田租给种粮大户,吃米就到镇上买上三五十斤,够吃许久。</h3><h3> 政府在村旁已经建起了一所可容纳上千名学生的学校,周围几个村的学生可就近入学,去年已经招生了。中学旁边正在建一所可容纳300名儿童的幼儿园,免除了几个村父母或爷爷奶奶到镇上幼儿园接送儿童之苦;据说政府正在规划建一座养老院,方便瑞源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的老年人养老,这真是善莫大焉的“百年大计”。国家的移民政策和村民外出打工,让瑞源村和周边村庄的生活水平还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是很多的,也有夫妻俩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孩子在父母打工城市学校就读。</h3><h3> 从村部墙上的村况简介中了解到,全村有225户916人,水田面积830亩,旱地320亩,山林600亩,是典型的资源少、家当少的村庄,依然有贫困户48户172人,低保户15户53人,五保户1人。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到2018年,实现45户全部脱贫。贫困户中,多是2013年评定的,多是因病因残致贫。也有一些例外,一户人家是户主开农用车压死了人,赔偿20多万。贫困户的评定是一件很让村干部头痛的事,也是村民最为关心的事。前些年,评上贫困户国家没什么钱,大家并不在意,甚至因评上贫困户感到羞愧。现在国家对贫困户发的钱多了,有些人争当贫困户。有人为了评上贫困户,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找出各种理由。一位50多岁的离异中年妇女,嫁到邻村,生了两儿一女,不曾想,丈夫在外做生意赚了点钱,也花了心,与一位年轻女子好上了,与糟糠之妻的她离了婚。虽然她父母早已亡故,但她还是回到老家,跟嫁在本村的姐姐一起生活。她三番五次找村干部要评贫困户,村干部根据政策,说她的儿女已经成年,各自成家立业,生活条件都很好,有赡养母亲的义务,她不符合评上贫困户的政策。还有一对老年夫妻,家庭条件本不差,但儿子在外赌博输了30多万,把父母多年的积蓄都骗出来输了,老夫妻也找到村干部要求评为贫困户,政策自然是不鼓励赌博的。在评定贫困户工作中,村干部大多能坚持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也难免有少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和“优亲厚友”的情况。</h3><h3> 村主任说,去年底,上面来验收扶贫工作的人一走进瑞源村,就说:“光看外表,这个村完全可以说脱贫了。凡是脱贫八大指标体系全面达标的,都要退出贫困村,这也是硬规定。”村主任还说,现在是2019年春节了,不知道上面会不会摘掉瑞源村贫困村的帽子。一些村里人还是有“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的想法,不愿意摘这个帽,毕竟头顶贫困户的帽子,国家有许多优惠政策和照顾。村主任说,其实,村民也不必多虑,国家的贫困户政策是很严格的,只要不是弄虚作假,不是想占国家便宜,不管村庄是否脱贫摘帽,真正的贫困户,国家政策该照顾的还是会照顾的。</h3> <h3>  大年初三那天,村里有一户娶亲,二户嫁女。其中一家嫁女的,男方来了18辆小车娶亲,有两对新人的新房在县城,还有一对新人的新房在省城。现在老家娶亲,除在县城以上的地方有房子外,还要准备四、五十万的彩礼,女方陪嫁车子是标配。现在农村男多女少的情况普遍存在,据统计,瑞源村25至50岁的光棍有18人(含离婚男子)。相邻的三个村庄,一个与瑞源村人口相当,光棍有50多人;另两个村人口比瑞源村分别多一倍和两倍,光棍分别有80多人和200多人。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瑞源村相对富裕一些,娶亲容易一些;二是几个邻村当年计划生育抓得比较松,农村普遍重男轻女,孕妇做B超检查,怀上的是女娃就引产,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前几年开始出现娶越、柬、缅新娘现象,彩礼由起初的一二万,发展至现在的十多万,但比娶当地女子花费还是少许多。村里有一位30多岁的青年毛头,通过隔壁村的中间人,花了12万元娶了一位越南姑娘,与中间人签了协议,人若跑了,就要向中间人追回彩礼若干。结果不到一年,越南新娘果真跑了。毛头一家告到公安局,公安局立案,收缴了中间人4万元,案件正在审理,中间人介绍了多少境外女子,得了多少利益,皆不得而知,还要继续调查取证。毛头一家担心10多万元打了水漂,落得个人财两空。</h3><h3> 农村光棍问题是个大问题。村里有两位在监狱服刑的都是光棍,去年都出狱了。一个是父母早亡,跟随姐姐长大,虽然一表人材,但游手好闲,多年在外招摇撞骗,骗钱骗色,判了八年刑期;另一个父母虽然健在,但家教不严,娇生惯养,好吃懒做,不愿意出去打工,30多岁一直在家啃老,还性情暴戾,经常打骂父母。每每要村干部去他家调解他与父母的矛盾。有一次,他对村干部的调解不满意,认为偏袒了他父母,竟跑村干部家,用鹅卵石砸瞎了村干部儿媳妇一只眼睛,判了三年半徒刑。两人去年出狱后,第一个,政府为了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重新融入社会,解决他的今后生活,帮他在县城找了一份事做,还给他分配了一套廉租房;第二位回到村里,却总是窝在家里,继续啃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嘴里总是念念有词神神叨叨的。有一次,他到村部向村里挂点扶贫的第一书记要贫困户指标,扬言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就要挖掉第一书记的眼睛。挂点扶贫的第一书记是一位女同志,是县统战部副部长。毕竟是女性,只身从县城机关下到农村扶贫,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她很生气,也很害怕。各级都重视起来,家里人将他送去医院检查,确诊为精神病。万全之计,家里人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又将他送进了县城的精神病院。据说第一书记说过:“不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治疗,我不敢在这个村扶贫!只要我还在这个村挂点,他就别想从精神病院出来!”(她是否讲过这些话,未做求证。)</h3><h3> 村里这些年,也发生了不少村民上当受骗的事。有一户种粮大户,被粮贩子骗了30多万元售粮款,打官司也追不回来;还有人开挖机的工程款,多少年也要不回来;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外找工作,误入传销组织,几经周折,才被解救出来。许多人在外或辛苦打拼,或经商致富,有很好的发展;但也有人误入歧途,在外面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盗抢劫的违法勾当。</h3><h3> 初四早上六点,有哀乐伴着汽车驶过的声音从村前公路上响起,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公路是镇上通往县城的,哀乐持续时间不长,10来秒功夫便渐行渐远,毕竟汽车速度快。以前农村老人过世是土葬,讲究大操大办,风光大葬,折腾好几天,出殡时要请八仙抬棺,要请唢呐队,有的还要请和尚或者尼姑做道场。这两年农村移风易俗,实行殡葬改革,厚养薄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老人去世,都拉到县城殡仪馆火化,省了许多麻烦,也省了许多开支。</h3><h3> 老家农村过年,毕竟是热闹的。现在城市普遍禁放烟花爆竹,农村尚未限制。过年前后,扎堆办各种喜事,一到晚上,鞭炮齐鸣,烟花绽放,硝烟弥漫,久久不散,犹如战场。热闹固然热闹,但环境污染是严重的,铺张浪费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也是严重的。如何让老家的春节既热闹、喜庆,又安全、祥和、绿色、文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h3><h3> 毋庸置疑,随着改革的深入,时代的发展,老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h3><h3>&nbsp;</h3><h3>&nbsp;</h3><h3>2019年2月15日草稿于南昌</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