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活之中,很多人忙着参加一波又一波的饭局,今天跟这群人组个局,明天又跟另一群人再来一局,游走在不同饭局里,不亦乐乎。</h3><h3>于是,常常会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些人,时不时地晒一晒一群人的狂欢场面,要多热闹就有多热闹,看起来朋友特别多。</h3><h3>可是,经常参加饭局的你,真的有那么多朋友吗? </h3><h3>看过一期《圆桌派》,主题就是讨论饭局,某些观点甚是新颖,道出了饭局的本质。</h3><h3>节目中以工作饭局为例剖析了饭局上的不同角色:</h3><h3>饭桌上有一个核心人物,坐在主位置上,这场饭局就是为了搞定他的,叫他“局主”;</h3><h3>还有人专门负责调节气氛、插科打诨、又能喝酒,叫他“局托”;</h3><h3>最倒霉的就是“局奴”了,负责买单的。</h3><h3>大家各自扮好自己的角色,表面看是相聚吃饭,实则是社交战场,每个人都想从中获利,可是哪有那么多资源可供分配,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配角。</h3><h3>聪明人早已知道,有效社交的本质实则是一场资源互换,他们从不在无效社交上浪费时间。</h3><h3>你所谓的饭局,不过是在浪费时间</h3><h3>和不少人交流后发现,大多数人参加饭局,其实都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想借各种局积累人脉,似乎认识的人越多,人脉越强,自己的机会就越多。</h3><h3>然而,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在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大概是10 个、30 个和60 个。</h3><h3>所谓“10 个”,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急需用钱的时候,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借钱的不会超过10 个人。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h3><h3>“30 个”,就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的同学。</h3><h3>“60 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加了微信,聊过两次,后来偶尔打电话来还有印象,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h3><h3>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能同时交往的也不会超过100 个。其中,前10 个人是最稳定的,后60 个人是流动的。</h3><h3>所以,真正的朋友关系不会因为参加几场饭局就能建立起来的,大多数饭局都是在浪费时间。</h3><h3>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沟通,而不是无效的社交。</h3><h3>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交换</h3><h3>这种像市场交换的“等价原则”,听起来残酷,却是人脉的本质所在。</h3><h3>过度沉浸在无效社交里,容易让人偏离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轨道,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阻碍了自我成长。</h3><h3>你在一群人中有多热闹,在一个人的时候,就有多空虚。</h3><h3>远离无效社交,你才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努力精进自我实力,独处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途径。</h3><h3>你厉害了,你的人脉圈子也就厉害了。</h3><h3>远离无效社交,实现自我增值</h3><h3>据我观察,没有意义的饭局通常有这三种特点。</h3><h3>临时通知的饭局。</h3><h3>如果是真正要约你吃饭的,一般都不会等到快用餐时间才通知你的,这种情况,大多数是饭局突然少了人,多出了空位,或者是到饭点时间才有人想起了你也可以参加的饭局。</h3><h3>说到底,就是你在这个饭局不是重要的人,是属于可有可无的,这种饭局不如不去。</h3><h3>做陪衬的饭局。</h3><h3>上面也说了,组一个饭局,一般在餐桌上都是有不同角色,你去扮演敬酒或者开涮的角色,这样的饭局还是少参加为好。</h3><h3>只是简单吃吃喝喝的饭局。</h3><h3>因为无聊,纯粹地找一群人吃喝玩乐,吹吹牛皮,没有什么信息交换和感情交流,这种饭局只是解决了温饱,还不如回家陪家人吃顿饭,更有意义。</h3><h3>以上种种饭局都是无效社交,既不能带来自我成长,也不能带来任何精神上的愉悦。走量不走心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h3><h3>真正的有效社交,是你用实力去吸引别人、影响别人。你很牛,你才能和牛人平等对话。你没有实力,认识牛人也白搭。 </h3><h3>也就是说,你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高质量的有效社交,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人之间。</h3><h3>人和人之间相互成就才能走得更远,努力创造高价值的资源互换,才是聪明人之间维系人脉的决胜法宝。</h3><h3>要知道,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断舍离,在社交上不断做减法,留出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我成长,陪伴家人。</h3><h3>愿你我都能活得通透,你越能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你就越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