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 过了春节,无论是与家人相聚,或是与朋友小酌,席间,总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大家七嘴八舌地找了各种理由,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也翻出了各自童年点点难忘的记忆。<br> 于我来讲,最难忘的是赶年集,特别是跟随爷爷去赶大集。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到附近的集市上去采买过年所需的各类必需品,如香火、鞭炮,对子纸,或是一点鱼肉干果,大多都是供先人品尝过后再待客,然后才有一点落到家人肚里。家中殷实点儿的,会扯上一块面料给孩子做件新衣服,就像大年夜能吃上一碗白面饺子,已经是破天荒的事儿了。不过,这些于尚处童年的我来讲,都不感兴趣。但每当我被爷爷点中,可以跟随他去赶年集时,那一晚必定会高兴到半夜才睡的。<br> 在我记忆中,冬天里爷爷永远都是一袭自家粗布做成的棉袄棉裤,一根像我们小孩子胳膊粗样的棉纱束腰带,一杆烟袋斜插在腰带里,头上一顶质量颇好的皮帽子,脚蹬一双棉布鞋。虽说是再简单普通不过的一身农村老汉的打扮,但他刻意保留且保养修剪良好的白胡须,给个头并非很高的爷爷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以及无时不在的威严感。<br> 十里外的罗米庄集,是那时乡邻间最大的集贸市场了。一出门,一般都是由我推着爷爷提前收拾好的独轮车,上面就是个空篓和筐子,比较轻。我慢慢的,竭力的把车的重量通过车袢压在肩上,歪歪扭扭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进着。爷爷总以当年刚当兵就参加孟良崮战役打了胜仗时的姿态,间或与路上的同乡或是熟人打个招呼,不急不慢地在我旁边押运。十里的山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确切讲对爷爷这样上过战场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而言,应该是比较重的活计了。可能就是那种已经盼了一年的心情,那个打了一年的小算盘,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胜任那份光荣任务,脚步也就变的轻快了许多,在爷爷认为刚刚合适的时分就到了大集。放下车,免不了会得到爷爷一句无关痛痒的表扬。<br> 集市边上,几根草绳绕着几棵树,留下一个出口,用纸板歪歪斜斜的写上“看车处”就是当时的停车场了。因为车上都是空的,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爷爷就带上我去集市上逛了。<br> 用人山人海可能也无法形容那时的集市的热闹劲儿。我个子矮,怕跟丢了,就用手死死的攥着爷爷棉袄的一角。爷爷可能也是顾及我,就不紧不慢的走着。菜市场是第一个目标,爷爷说去的早,新鲜菜和鱼品种多,有的挑选。那时山东老家的冬天,也就只有白菜萝卜,最多还有用麦草盖着生长起来的菠菜和韭菜了,没有其他的时令菜。看爷爷和那些扯着嗓门吆喝的菜贩子们在讨价还价过后,精心挑选出所需要的蔬菜,用力甩甩上面不知是菜贩子故意洒上还是沾上的水,过称后用几根浸过水的稻草捆起来。旁边的菜摊上,菜贩子和一位妇女因为一分钱争的面红耳赤,最后那位妇女把菜狠狠地摔下,生气的说了声“不买了,一分钱都不让!”,菜贩子也很生气的用开始有点儿沙哑的嗓门吼道:“不买就不买,还差你那几分钱了咋的?!”又打起笑脸忙活着招呼其他买主了。扭头看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棉袄的前襟里,从缝在里面的口袋里一点一点的掏出钱来结帐,笑呵呵地问摊主,“不让点了?”那摊主看来也是极精明的人了,回道:大爷,你看,你挑的菜都是最好的,我都没说什么,再说咱爷俩儿也都商量好了,关键是我没给你少斤短两的,就这样吧!”爷爷摸了把胡子,点点头道声好吧,就牵上我的手拿上菜往旁边走了。往卖鱼肉摊走的途中,爷爷顺便把卤水也买了,在农村,过年都要用卤水自己做豆腐,讨的就是“都 福”的吉利罢了。看卖肉的屠夫,嗖嗖的用刀在磨刀石上蹭着,手中的砍刀麻利地剁着骨头,像是在熟练的雕琢一件艺术品。那时的鱼市上,基本都是咸鱼,鲜鱼很稀缺,各种腥臭味儿混和到一起,充斥着我的味觉,还有那布摊上花花绿绿的面料,依然没有激起我的那份欲望。我的脑袋不时循着噼噼啪啪的声响望着,几次都差点没跟上爷爷的步伐。<br> 一轮下来,篮子里已经满了,有点重。爷爷也已经把整个集市侦察了一遍,就带我回到看车子的那里,把菜、肉、鱼倒进篓子里,坐下来掏出烟袋摁上一锅烟丝抽过,叮嘱我不要乱跑好生看着,转身又去采购了。<br> 看车处的旁边,就是牲口市场。我百无聊赖却又满含期待的坐在车把上,看那个背着黄挎包的经纪,把手伸进袖子里,用一种他们才懂的不出口的暗语交流着价格,买家不时扒开牲口的嘴确认一下牲口的年龄,再回过头去与经纪在袖子里鼓捣一会儿。成交了看拿到抽成的经纪比谁都兴奋,或是对转身走掉的买家失望的摇摇头。<br>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爷爷又回来一趟,放下些东西,抽一袋烟,又叮嘱一番,转身又去买东西了。这次,爷爷仿佛把我的魂带走了,我眼巴巴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越聚越多的人群里。我知道,好戏即将开场了。<br>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还是忍不住要把爷爷买回的东西再细细的盘点一遍,生怕爷爷已经把我所期待的那样东西买回来了,直到我确信,下次爷爷回来肯定会给我带回来,才把视线始终定格在他背影消失的方向,一直望着。<br> 终于,我从发涩的眼睛里,看到了爷爷熟悉的身影和那把飘逸的胡须,以及那张笑盈盈的脸。最先映入眼帘的,倒是一盏纸灯笼。那是用高粱杆扎好框,四个角,用白纸糊上,用彩色的笔画上各种花草和小动物,底板是一枚钉子,焟烛可以插到上面便于固定,一根铁丝弯成提把的那种灯笼。可能是爷爷看我与哥哥姐姐每次都争抢村里发的“光荣人家”的纸灯笼,单独给我买的,算是意外惊喜。<br> 爷爷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拉着我坐下,刚刚把那个纸包打开,我就看到了一二十扎“滴滴金”,就是用一种很薄的纸,卷着特制的黑火药的小礼花,夜里点上,会发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亮光,伴随着纸捻的慢慢燃烧,拌合在火药里的铁屑会间隔着发出不大的响声,爆发出明亮的光,即使会冒出很大的烟,也可能会不小心让火星烧坏了衣服,却很是惹人喜欢。这东西一小扎十根,却要5分钱,那已经是奢侈品了。继续打开纸包,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东------ “小豆炸”,和“滴滴金”一样都是我们男孩子过年时的标配,可能足足有100个,说白了就是一种微型的鞭炮。个头小小的,身子细细的,底座都是用一种纸和细沙子粘到一起,排列的非常工整。放这种小豆炸玩,那是比放“滴滴金”更为荣光的事情了,往往要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玩,只带上几个,有时是按进雪堆里,有时是夹在一根树枝上,有时是放在墙缝里,胆子大点儿的会用手捏住根部,点上,假装捂着耳朵,期待着那声清脆的响声,然后是一阵欢呼雀跃。最为开心的是,把点燃的“小豆炸”悄悄地扔到正在玩着的村里小女孩的堆里,看她们受到惊吓后花容失色时的样子,又是一阵恶作剧后的开怀大笑。<br> 我开心的在原地转着圈儿,回想起来,感觉那目光似乎能把手中的宝贝儿点燃。爷爷吐出一口浓烟,突然问我“饿了吗?”,我才突然感觉肚子空空的。他习惯性的在鞋底磕了磕烟袋锅子,把烟杆顺手插进腰带,像变戏法一样,从怀里掏出一块大饼,看我狼吞虎咽的吃着,他就在那里不急不慢的吸着烟袋,简直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br> 回家的路上,我卖力的给爷爷拉着车子,想像着该怎样在哥哥姐姐和小伙伴们面前显摆一下了……<br> 赶年集,应该是留存在记忆中,属于那个生活贫困的年代印象最深的记忆之一了。爷爷1988年冬去世还不满一百天,我第二年春天当兵离开了家乡。时间久了,爷爷当年训斥特别调皮的我的种种场景都已渐渐模糊了,但那些快乐时光却永远无法磨灭。<br>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安逸的生活,才记不起那时在贫苦日子里的些许美好;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乐于在欢乐时光的脚步里不停的追逐,才逐渐忘却了当年辛勤的付出后得到的那份小小的感动。毋庸置疑,我们在享受着这个时代和日益强大的祖国带给我们的红利,似乎忘却了什么,所以就失去了许多。<br> 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记住:即便前路艰险,也要不忘初心,一路前行。经历过人世的磨练,才会有纯粹的人生!<br> 2019年2月15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