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的那些地名之八——以兄弟房头命名

夜莺2009

<h3>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一个家族男丁的多少,是这个家族开枝散叶、兴旺繁盛程度的重要标志!家族男丁成家后,一般都会分家而出并以长序排房头:长子为长房,次子为二房,依此类推。有房头意义的地名,包含着当地村民家族繁衍、居住变迁等信息,对人们追根溯源、续修宗谱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h3> <h3>  <b>六房:</b>横渡香口自古为舒姓族人生息繁衍之地,明清时期尤盛。据香口舒氏宗谱记载,潮海公生六子,其中,长房迁现今石桥步,五房迁现今古潭,二、三、四房仍留在香口本地,六房卜居香口河对面繁衍。久之,六房后人就以房头命名居住地。因省道穿村而过,又距县城很近,六房这个地名为众人所熟知。<br></h3> <h3>  六房风格独特的老宅。可惜巳拆除了!</h3> <h3>  六房商店,无数次路过,都为其方形结构而好奇。</h3> <h3>  六房以前是横渡的一个村,2007年与香口村合并为香口村。向日葵大酒、皖南民俗文化馆、秋浦农业园等就座落六房,助推六房新时期的发展。</h3> <h3>  远山为六房的笔架峰。也反映六房舒氏宗族注重耕读传家。</h3> <h3>  香口这支舒姓发自陕西西安。据称,唐僖宗年间,为躲避战乱,其中一支舒姓辗转南迁至池州荣城(今贵池灌口),后又迁至七十里外的七井,在七井繁衍了二、三百年后,再次迁移至现今横渡镇香口村并安定下来。香口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依山伴水,舒氏宗族修码头、建塥堰、筑埠头,宗族平稳、快速繁衍。</h3> <h3>  香口村仅存的一座宗祠。也已破败不堪,甚为惋惜。</h3> <h3><b>  二房:</b>二房是矶滩乡高乐村一个自然村落。据传,高乐村原住村民主要是吴姓家族,于明末清初时期,由徽州歙县吴姓家族的小房迁来。始祖共育有五子,长房住在五猖庙旧屋里,三、四房在东边、西边,五房在中板壁,二房卜居此地繁衍。久之,二房后人便以当地始祖的房头命名叫二房。清末太平义军安庆溃败,撤退经过高乐村时,一把大火将整个村子几乎烧光,吴姓家族从此走向衰落。五房之中,据说二房人丁最旺,曾出过县长级的官员。</h3> <h3>  这幢老宅就是吴氏宗祠旁的高档“客栈”,完美的徽派风格,雕梁画栋,四水归堂。其中大门防盗装置、耳窗设计都十分科学精巧。</h3> <h3>  两对金漆狮子戏绣球拱梁是整幢建筑中的点睛之笔。据介绍,在文革“破四旧”期间,吴姓族人用黄泥将这两对漆金狮子戏绣球拱梁涂抹掩饰,才免于浩劫。</h3> <h3>二房自然村落全景。</h3> <h3>&nbsp;</h3><h3><b> 三房里</b>:横渡镇历坝村自古也是舒姓世居地。据传,其祖上有三个房头繁盛,其中老三迁至此地繁衍,所以称“三房里”,简称三房。三房为历坝村一个自然村落,地处偏远而不为外人熟知。</h3><h3><br></h3><h3>&nbsp;</h3> <h3>  三房里特具徽派风格的老宅。前堂石制门槛原是一道大门,只为身份高贵者而开,进堂入室,而一般身份的人只能从两旁绕行。此门关闭时,形如正堂的一座屏峰。</h3> <h3>  下图是历坝村 竹山组舒氏宗祠,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积为231平方米。分前后两进,中有天井,两侧廊庑,享堂前檐卷棚式屋顶,饰有雕刻精美的金钩梁。东西面墙各开一侧门。抬梁式结构,五架梁,梁有半圆型剥腮,下有梁托。斜撑雕刻狮子戏球,整体雕刻精美。祠堂是青瓦白壁马头墙式徽派建筑风格,清代建造技艺明显。<br></h3> <h3>三房里全貌。</h3> <h3>  历坝舒氏朝门位于舒氏宗祠东面,坐西朝东,面积为31平方米,三开间。梁凸起如琴面,梁、梁托、平盘斗、斜撑雕刻精美。硬山式建筑,青砖、小瓦、粉墙,山墙呈弧形,优美端正。朝门是村落最外围的建筑物,连接着村内村外。古时候民间婚丧嫁娶及其他重要事宜,均须从朝门出入。该朝门是我县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朝门式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足见当时历坝舒姓宗族之兴旺程度。</h3> <h3>  我县含兄弟房头意义的地名只有以上三个,算是很稀少、独特的了,故而珍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