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苏辙</b></h3> <h3> 有一种东西,叫做记忆的沉潜。很多书常常读完就忘,读书的滋味不在舌尖,在“人间”。看书用的是心,是精神,在时间线绷得特别紧的当下,夜色弥漫,此时捧起一本书,才觉得安宁。书里的温柔、欢欣、痛楚也滋润着我的生命,看书无非是找一些与自己独处的空间,努力学着从容,不要峻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史书,扣响阅读之门</b></h3><h3> 爸爸是一名历史老师,小时候最深刻的就是吃饭看书的场景,仿佛书是佳肴一般。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从小在这些“野史”的熏陶下见识了军统四巨头的冷酷、不择手段;曾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个卷起裤腿、拄着拐棍、带领大军挺进大别山,而后逐鹿中原战淮海,把蒋介石的军队钉上十字架的军神刘伯承;虽家境贫穷,但兼具拓荒者、运动员、农夫和知识分子气质,参与侵朝战争策划和指挥的布莱德雷。</h3> <h3> 从书里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种人有千种人的活法,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悲惨与不堪,自己在相同历史背景下可能还不如之。正常人际下常是暗流涌动,人如果没有格局,只会陷入眼前的蝇头小利,容易忽略一个简明扼要的事实:真正宝贵的是皇冠上的珍珠,而不是路边的鹅卵石。听爸爸讲历史,像小大人一样讨论触动点,是最快乐的事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名著,致力根部滋养</b></h3><h3> 大学的时候碰上一位好老师,恭恭敬敬地在黑板上写关键词,讲话缓慢、有力、温柔,不讲段子,不吹生平,只是客观地把学问全盘托出,不像先生更像匠人。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和室友泡图书馆,探讨书中酸甜苦辣,回想起还是能感受到温暖,那是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呼啸山庄》和《包法利夫人》时刻警醒自己面临爱情与现实的抉择应该偏向哪方,《傲慢与偏见》让我意识到有独立人格才能谈幸福,现实生活无解的事情书能让你恍然大悟。最着迷的人物是《活着》中的福贵。小说中,苦难从未离开。在生命的洪流中,活着是那么艰难,小说最后只剩福贵和那头叫福贵的老耕牛,可福贵用乐观对待苦难,不屈不挠,用坦然的姿态让小说营造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伦理温情。就像萧红笔下荒凉的呼兰城,悲伤的同时至少也给我们留下了童话般的火烧云。读书能让我们在迷茫时有勇气去抵抗生活里难免会踏足的呼兰城。<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儿童文学,开启视野之窗</b></h3><h3> 选择小学教师,探讨儿童心理,肯定要接触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之前,我眼中的儿童文学只局限于那些王子、公主等几乎与现实脱节的故事。《吹小号的天鹅》、《彼得潘》、《苦涩巧克力》、《时代广场的蟋蟀》这些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纯儿童的美好世界,里面也夹杂了一些成人可能面临的难题。我认为教育给孩子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幸福、美好本身,悲伤、失望、羞耻也是成长的必需品。如《洋葱头历险记》里为了救父亲而经历多灾多难的洋葱头,还原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不被虚假的美好蒙蔽双眼。《绿拇指男孩》中米尔宝的大炮射出的不是炮弹,是花朵,是如雨般的洋地黄、风铃草、矢车菊。鲜花竟可以把一个帽子打掉,使本来残酷的战争处于一种简单、滑稽的状态。读到有趣的情节,总能莞尔一笑。儿童世界稚嫩、纯真、美好,可以舒缓时常被绷紧的那根弦。</h3> <h3><br></h3><h3> 如今,教书时光也是读书时光。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是我的责任。跟孩子不要老是正经做老师吧,老是想着立规矩,这样不行那样不对。快乐、阳光都能从书本中获得,给孩子点不羁的想象和语言的美好、快乐挺好的。在班里鼓励孩子自带图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组建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行21天阅读打卡,21天是习惯养成期,对坚持打卡的孩子及时奖励。倡导家长用农夫的心情对待朗读,和孩子一起阅读。“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h3><h3><br></h3> <h3> </h3><h3> 在信息俯拾皆是的年代,书本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坚持读,可能在你不经意间,阅读之花已悄然绽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