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阿巴斯这部质朴的儿童电影不但是电影戏剧编剧学习的教材,也是艺术电影的典范。</h3><h3><br></h3><h3>一个小男孩儿的求索之路—执着地寻找他朋友的家,为了把拿错的作业本还给他。除了阿巴斯电影里那些富有寓意的特质,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以小见大的功力。在他设置的层层障碍和困难里,我们可以体会对于一个孩子,任何一件成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天大的事,他所遇到的困境也是天大的困境,孩子的认真执着和弱小无助把我们带入他的情境,让我们感同身受地分担他的痛苦、焦虑和失望。同时也分享他的渴望、惊奇和快乐,而一个孩子心里惦记的和决心要做的事,不管多么微小,一个作业本,一只小鞋子,一条小金鱼,(《白气球》编剧是阿巴斯,导演是他的学生)就是他世界的全部。斯宾诺莎说:“人的本质是欲望”,要达到我们生命中最深切的欲望,无论目的是什么,不管是机器人要拯救地球,还是登山者要爬上珠穆朗玛峰,其奋斗历程都是一样的。因此看到一个孩子锲而不舍地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做出的努力,我们很容易产生移情并全情投入,因为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寻找一个只知道名字不知道地址的同学的家,追逐一只掉进水里的鞋子,参加一场小学生的跑步比赛,就能把我们看得惊心动魄。他很少用切换的镜头,而是喜欢用连贯的长镜头和远景镜头。我理解长镜头的意义就像我们做不透明的玻璃艺术品,让人的眼光不要太容易滑过,而是在比较粗涩的表面多停留一会儿,不被人为切断几乎凝滞的场面会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思索,深入体会作者的用意。</h3> <h3>阿巴斯的极简主义风格,是所有缺乏资金的电影工作者最好的学习楷模。在物质条件受限情况下,对艺术的追求却是永无止境的。创新者就是给人们开启道路的人。有人说,电影已经在虚构的路上走得太远(也许指的是好莱坞那些越来越脑洞大开的编剧),艺术永远要求创新,这也许是艺术家们面临的共同困境,但正像昆德拉说的,人多风格少。而阿巴斯的影片探求的是生活本身呈现的哲理和美以及对于电影自身的思考。“不通过虚构,永远无法接近真实”, 阿巴斯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世界,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它不是生活的记录,但超越生活。我们其实难以把握身边杂乱无序的现实,我们只能通过艺术来捕捉,来凝固和定义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在阿巴斯开创的这条艺术之路上,人们可以一直走下去,并且走的更深更远。</h3> <h3>人们经常谈到电影中的诗意,阿巴斯无疑是个电影诗人。但他不是把他的诗句放在片头,让人产生联想或琢磨它的含义,像某些中国电影那样内容莫名其妙,而是用他的影像通过简单而深刻的生活哲理表达诗意。诗意到底是什么?影片中做窗框的老人带领孩子去看他做的木窗,那些影影绰绰映在黑暗墙壁上的窗户美极了,这段脱离叙事线的小插曲我觉得充满诗意。平实生活中不经意的美,感动我们的瞬间和细节,超越我们现实生存的想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诗意。</h3><h3><br></h3><h3>影片中印象深刻的是那条之字形的上山之路,孩子来回跑了好几趟,阿巴斯影片中经常拍这样的路,荒凉、寂静、空无一物,只在山顶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还有就是孩子那小小的奋力奔跑的身影。</h3> <h3>这条路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求索之路。</h3><h3><br></h3><h3>2016-10-7 霜子</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yegbo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人生如斯,生生长流--记两次观影过程</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