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新年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中国人不喜欢过阳历新年,就是因为怕年来得太早,人到中年对春节已不是一种期盼,总感觉每一年都走得这么快,总想让时光走得慢一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里选择逃离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去体会传统的年味。当"天空户外"推出了安徽歙县的路线之后,我亳不犹豫地拖家带口报名了。这不仅因为其中有我想去的卖花渔村和阳产土楼的景点,而且更想让老婆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散心,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过一个不一样的年。</h3> <h3> 年初四中午,我们在"天空户外"领队"阿豪"和"平安"的带领下出发了,一行五十多人,有许多对夫妻和拖家带口的队友。傍晚将近18:00到达了住宿的"徽派农家乐",住宿条件还可以,24小时供应热水,床铺还挺干净,饭菜也还不错。</h3> <h3> 第一站我们去卖花渔村,卖花渔村为歙县第一村, 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末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h3><h3> 由于村子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盆景植物的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优越场所,故家家户户都以种花,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生。村中形态各异的盆景处处可见,罗汉松、梅花、榆树随地撒绿,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公园。据考证,这个像花一样美丽的山野小村,种花历史已逾千年。</h3> <h3> 入村的路比较狭窄,大巴不能进入,农家乐的老板帮我们联系了七、八辆小车。路上听司机讲现在已进入了梅花的盛期,因为下雨再过两三天梅花就要败了。</h3><h3> 刚入村,满眼都是盆栽植物,家家户户庭院里摆满了盆景,而村口的梅树已开得灿烂,红的、黄的、白的梅花缀满了枝头,急急地告诉人们春的消息。</h3> <h3> 还沾着雨水的梅花更艳丽!</h3> <h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落在此处化作春泥,但也要最后挣扎一下喘口气,不愿就这么谢幕。</h3> <h3> 村民庭院里的梅花开得很是旺盛。</h3> <h3> "渔村小学″旧址,现已改为村史馆了。</h3> <h3> 村里路边、亭边,处处露出梅花的倩影。</h3> <h3> 徽派建筑和梅花相映,像一幅画。</h3> <h3> 在梅树下漫步,呼吸它的芳香,沐浴它的落英,寻觅春的踪迹。</h3> <h3> 村子的中央有一座洪氏祠堂。</h3> <h3> 洪氏宗祠的简介。</h3> <h3> 洪氏祠堂建于宋朝,明朝毁于大火后重建,而在2001年前堂和中堂坍塌,只剩下了后堂,可见现代人对宗族的意识淡薄了,宗族也缺乏凝聚力了,连宗祠都没能好好地保护。</h3> <h3> 寻觅一段历史,感慨一个家族的兴衰。</h3> <h3> 卖花渔村还有村歌,这还真不多见。</h3> <h3> 逛到村尾,我们准备登上村前的山坡,从高处观赏卖花渔村的全貌。</h3> <h3> 村前村后的山坡上,漫山遍野地开满了梅花,整个村子在梅花环绕之中。</h3> <h3> 山坡上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都是红的、粉的梅花盖住了绿的树木,成了花的海洋。</h3> <h3> 对面后山上的洪岭古道,掩映在花海之中。</h3> <h3> 整个后山无处不是花。</h3> <h3> 从前山返回,我们漫步在洪岭古道上。</h3> <h3> 片片梅林,处处红花,姹紫嫣红。</h3> <h3> 若不是天气阴沉,还时不时地飘落几滴雨点,还真以为春天已经来临了。</h3> <h3> 渔山村的村民是幸福的,生活在花海中。</h3> <h3> 洪龄古道是最佳的赏景点,一步一景。</h3> <h3> 置于花的海洋中,怎么不令人陶醉。</h3> <h3> 被美景陶醉了的"随风"。</h3> <h3>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为道路转到山外面去了,谁知转过山头还能看到卖花渔村的全貌。</h3> <h3> 花满山,香满坡,绿满眼,卖花渔村真像是个大公园。</h3> <h3> 在村口的亭子间给伙伴们来张集体照。</h3> <h3> 进来容易出去难,中午时分村口的道路严重拥堵,接我们的小车也进不来了,我们只好步行5公里左右回大巴。我们在村口的牌坊前拍了一张集体照。</h3> <h3> "随风而浪"的旗帜也扯起来。</h3> <h3> 下午游览新安江山水画廊。</h3> <h3> 在江边的深度镇上,还有一座"恩荣"牌坊,原牌坊估计已毁,现在的这座是新建的。</h3> <h3> 牌坊前还有一座戏院子。</h3> <h3> 村民在戏台上排戏。</h3> <h3> 江边的粉墙黛瓦的民居,几乎家家户户门口贴着春联。</h3> <h3> 野渡无人舟自横。</h3> <h3> 天气阴沉,还下着雨,山水画廊也没了颜色,一片阴郁。</h3> <h3> 河对岸是一个景区,此时正在表演渔民捕鱼的场景。</h3> <h3> "随风而浪"2019年的第二浪。</h3> <h3> 风景不佳,但没有影响伙伴们的心情。</h3> <h3> 山水画廊的精典摄影点。</h3> <h3> 和"小亮"同学合影一张。</h3> <h3> 伙伴们一起拍张集体照。</h3> <h3> 晚上在农家乐聚餐,杨梅酒喝起来。</h3> <h3> 酒酣之后少不了娱乐,领队"平安"展示他柔韧的肢体,一字马杠杠的。</h3> <h3> 瑜伽达人"曼博"老师也不甘示弱。</h3> <h3> "平安"的盘腿莲花坐。</h3> <h3> 在上海不能燃放烟花爆竹,在这儿可以尽情燃放。</h3> <h3> 第二天我们去阳产土楼,和卖花渔村一样进村的路比较狭窄,在公路上下车后要步行4公里左右才能进村。</h3><h3> 走到到村子脚下,一条阳产古道通往村里,阳产古道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是村民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现存古道部分全程840米,共593步台阶,路宽约12米,大约用时15分钟。沿途森林茂密,山有清溪、跌宕成瀑、汇水成池,流水淙淙,景色绝佳,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适合驴友徒步及摄友拍摄创作。</h3> <h3> 到达村子下,一条溪流从山上流淌下来。</h3> <h3> 溪流旁一座简易的亭子供走累了的人们休息。</h3> <h3> 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郑姓居地,郑姓于宋时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迁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郑公守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h3> <h3> 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h3> <h3> 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h3> <h3> 阳产土楼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h3> <h3> 土楼聚集在一起蔚为壮观,而每一栋土楼也很独特。</h3> <h3> 独特的五角大楼。</h3> <h3> 最小的单间楼。</h3> <h3> 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h3> <h3> 雨雾笼罩着山村,少了许多景致。</h3> <h3> 村子又像个迷宫,转来转去转晕了方向。</h3> <h3> 突然瞬间的雨雾飘散开来,村子的全貌清晰起来。</h3> <h3> 怎能少了和"随风″的合影呢!</h3> <h3> "平安"忍不住又要一展身手。</h3> <h3> "肖肖"派三剑客。</h3> <h3> 当然也少不了要凹一下造型啦!</h3> <h3> 还有"珺"的背影杀!</h3> <h3> 逛完阳产土楼,最后一站昌溪古镇,一条昌源河在镇前清幽地流过。</h3> <h3> 镇口两棵已有800多年村龄的参天樟树,展示了古镇的悠久历史。</h3> <h3> 伙伴们忍不住要抱一抱这棵树,需要六个人才能合抱。</h3> <h3> "肖肖″派在树下拍了一张合影。</h3> <h3> 镇子不大,两条街巷通往两处主要景点,镇上古建筑已剩不多,大多为后期的建筑。</h3> <h3> 一群村民悠闲的在员公支祠前的长廊里打牌。</h3> <h3> 歙县有俗语云“南吴北许”。员公支祠坐落在昌溪乡昌溪村,堂名称寿乐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它是吴姓家族的支祠,规模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祠堂前有月池,月池前有长廊,供人们憩息之用。</h3> <h3> 员公支祠简介。</h3> <h3> 祠堂前有木牌坊,四柱三楼式,宽9.3米,高8米,除基座及撑板为青石制作外,余为木结构,上覆瓦顶,坊明间字牌上书“员公支祠”四个大字。坊月梁为矩形断面,不是徽州传统的冬瓜梁式,梁上施一斗三升隔间斗栱,明间、次间各以四组、三组斗栱承檐,边楼关檐板上雕刻有精致的蝙蝠祥云图案。屋面为歇山顶,盖筒瓦,如意云纹与万字纹花砖脊,上饰鳌鱼。员公支祠木牌坊保存如此完好是徽州乃至全国少见的。《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h3> <h3> 木牌坊的简介。</h3> <h3> 员公支祠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气势开阔。后进寝堂天井设有消防井。寝堂楼板中开有香火窗,结构独特。</h3> <h3> 员公支祠的额枋上有“七叶衍祥” 匾额一块,此匾为咸丰丙辰年(1865)年,咸丰帝为嘉赏昌溪村中宪大夫吴怡园七代五世同堂的不俗家族而御赐。这块楠木匾额高 130 厘米,宽 60厘米,两边雕着精致的双龙戏珠图;匾上正中刻“赐御”二字,左刻有“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有“咸丰丙辰年吉月立”。</h3> <h3> 据《昌溪吴氏家谱》记载:吴怡园(1781一1859),字君让。太学生,诰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他性情淡泊,不求仕进,平居爱闲静,喜鱼鸟花木,谈风话语,聊以自娱。教子以读书为务,建“杏花书屋”为子孙读书处,有林隐士之风。50岁时就把家事交给子孙,而自己优游泉石,颐养天年。与夫人年届八旬,精神矍铄,子孙繁众,亲见元孙。咸丰六年御赐“七叶衍祥”匾额旌其闾,清代理财家《资本论》里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为之撰写70寿联,并题写 “林下清风”匾额一块。</h3> <h3> 飘飘扬扬的雨丝从前庭的屋顶上洒落进来,阴沉的天气里,站在这古老的祠堂里,畅想着昔日的盛景。</h3> <h3> 从这个角度看祠堂的屋顶也很迷人。</h3> <h3> 祠堂的后庭比前庭小些,庭中有一个汇聚雨水的池。</h3> <h3> 大家聚在祠堂的门口不停地拍照。</h3> <h3> "随风"又扯大旗啦!</h3> <h3> 镇上还有一口建于南北朝的三眼井,又名"思古井",三口井大小分别为2.4尺、2.3尺、2.2尺,至今还在使用。</h3> <h3> 镇上另一座太湖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吴氏祖先发源江浙地区太湖流域,因古时年年战乱,故迁来徽州之昌溪创业,为不忘祖先,故命为“太湖祠”。</h3> <h3> 几位老年村民在祠堂前闲聊,祠堂前有一月池,右侧还有一座古戏台。</h3> <h3>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元军作战,受挫退据徽州,路经昌溪在此屯兵达半年之久,临走之时留下亲笔手迹 “ 第一世家 ” 以示感谢。公元 1368 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城,建立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亲下 “ 圣旨 ” ,重新御赐昌溪吴氏为 “ 第一世家 ” 。</h3> <h3> 据说这是朱元璋亲书的题匾,竟然就这么放在地上。</h3> <h3> 太湖祠比员公支祠稍大些,也更气派些。</h3> <h3> 天井是徽派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徽州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天井因其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至今,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空气流动。同时,天井下形成的蓄水池可在干燥的季节调节室内湿润度,并为突发的火灾提供水源。</h3> <h3> 传统的坡屋顶高瓴垂脊,从天井看去,八角翘起,屋脊上飞檐走兽气派非凡。</h3> <h3> "阿豪"、"游总"是拍美女的大师,最后和"游总"一起拍了一组"香香"美女。</h3> <h3> 本次出游天气不佳,雨水相伴,但出行的心情仍是好的,特别是卖花渔村和阳产土楼,喜欢摄影的人如果天气好的话更值得一游。只是春节初六回沪的行程比较艰难,去时用了5个多小时,而回沪时用了将近9个小时,真是一种煎熬。</h3><h3> 本次行程,"天空户外"的安排不错,"徽派农家乐"的招待也不错,2早、2中、2晚、2夜收费538元价格比较公道。</h3><h3> 春节已过,三月已近,春暖花开,更是出游的好时机,让我们跟着"天空户外"的脚步"随风而浪"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