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早春伦敦博物馆之旅

在路上的鼠

<h3>春节前搭乘国航航班飞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经波罗的海、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后在机翼的下方忽然发现了亮着灯的伦敦眼,没几分钟后抵达伦敦西郊的希思罗机场。顺利入关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张牡蛎卡,以后的几天在熟悉了密如蛛网的地铁系统后,你会发现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伦敦地铁系统是多么的便利。搭乘的地铁慢线人不多,约半小时后抵达伦敦帕丁顿站,拖着行李箱按照谷歌地图的导引顺利找到了位于兰开斯特门的民宿,之后四天的伦敦暴走,有赖于处于海德公园附近的便利条件,当然良好的设施也是这家民宿值得推荐的因素之一。</h3> <h3>住处离肯辛顿公园不过两个街区,一早步行前往还是惊讶于如此之近,于是肯辛顿公园的晨昏雨雾、朝阳候鸟便悉数收于囊中。这处意大利花园地处肯辛顿公园的北入口,两个独立的喷水池,不多的几只天鹅和水鸭在其中游弋,东边是免疫学之父爱德华.琴纳(牛痘疫苗)的全身座像,每次去总有一只调皮的鸽子停在伟人的头顶睥睨天下!</h3> <h3>从意大利花园出来有不同方向大树簇拥着的步道,两边是冬季仍然翠绿的大草坪,我们选择往肯辛顿宫方向走,诺大的公园内游人三三两两,大多是附近起早遛狗的本地人,大家微笑互相点头示意,一幅和谐美好的晨景。</h3> <h3>肯辛顿公园内几条放射性步道的汇聚点是一座名为《身体的能量》的男子骑马雕塑,一位带有古典阳刚之美的英雄好汉一手勒住缰绳,一手搭凉棚遮住阳光向肯辛顿宫方向眺望,胯下的战马抬蹄长嘶。整个雕塑在朝阳下极具张力,散发出一股使不完的力量,就像在美丽的公园内行走,只有手环提醒才会发现一早就走了近万步了!</h3> <h3>阿尔伯特纪念亭在肯辛顿公园的南部,一路之隔即是阿尔伯特音乐厅。这座建筑是维多利亚女王为42岁早逝的夫君所建,耗资12万英镑(现在至少1千万英镑)历时10年才建成。这座哥特复兴式纪念亭类似教堂里祭坛上的神龛,十字架的顶端高达54米,一层层金灿灿的雕像立在华盖般的亭子上方。四方亭内是由雕塑家约翰.亨利.弗雷完成的阿尔伯特雕像,其他方亭周边另外雕刻着不同意义的群雕。</h3> <h3>离开阿尔伯特纪念亭步行五分钟左右可达博物馆街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建立发端于1851年的首届万国博览会,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汇集了众多工艺品,博览会结束后为放置这些工艺品成立了工艺品博物馆。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出席了新展馆的奠基典礼,自此这座博物馆改以女王夫妇的名字命名。这些红砖楼建于1857-1869年,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四面建筑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方庭,中间还有个椭圆形的池塘,如今成为参观者休憩的主要场所。</h3> <h3>整个博物馆有七层,除第五层外均向公众开放,其新旧区域连在一起,内部错综复杂,一共有一百多个展厅。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提前做好功课,选择主要的珍品欣赏。这件《参孙杀死一名菲利士人》的雕塑是意大利雕塑家詹波隆那1562年受美第奇家族的弗朗西斯科一世之托为佛罗伦萨的一座喷泉所作。</h3> <h3>这幅《白日梦》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罗塞蒂1880年的作品,罗塞蒂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与这幅画相配的有他一首同名诗,诗的末尾写到:她已入梦,忘却了膝上的书,失落了手中的花。</h3> <h3>这件珍品是来自缅甸的金质槟榔容器,制作于19世纪初,曾为缅甸国王所有。1885年英国为吞并缅甸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取胜后抢走了缅甸王权标志物和一些珍贵的王室用品,这就是其中之一。缅甸独立后,英国于1964年归还了所抢的物品,缅甸政府特意将这个槟榔容器留给英国以示感谢!</h3> <h3>沙贾汗的酒杯制作于1657年,沙贾汗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此杯为软玉制作,杯把为羊头形,杯底为叶形上刻一朵花。这件宝贝原来存放在印度德里的红堡,英军入侵后掠夺至英国。</h3> <h3>在41展厅,是个老虎扑倒英国士兵的模型。虎身上有个摇柄,转动它,在老虎内部的风琴可以发出模仿虎啸和人哭的声音。印度迈索尔邦的提普苏丹曾决心赶走英军,所以请人制作了这个模型。不过他最终战败,这件物品被英军缴获后带到了这里。</h3> <h3>在V.A博物馆里兜兜转转花了三个多小时,出来直奔自然与历史博物馆,怎奈周日拖家带口顺带遛娃的当地人超级多,于是打算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这幢大楼1873年开工,1881年开馆,是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博物馆内分红区、绿区和蓝区,分别对应着地质现象、各种鸟类、昆虫和爬行动物标本以及海洋生物等。</h3> <h3>大厅的北面楼梯正中端坐着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经乘坐贝格尔号军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 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h3> <h3>站在楼上俯瞰大厅上方的蓝鲸骨架,这个目前已知还存在于地球上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不禁感慨造物的神奇,同一位置的地面原来摆放的是体型巨大的霸王龙骨架标本,在近四十年里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看过博物馆奇妙夜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h3> <h3>在住处附近的意大利餐厅简单用过午餐,稍事歇息便又步行两英里参观华莱士收藏馆。这里本来是赫特福德侯爵的私宅,这位理查德.西摩康韦爵爷一生未婚,死后将此诺大的宅邸及其中的大量艺术品都遗赠给了自己的私生子华莱士。华莱士在老爸生前一直做他的私人秘书,因此也继承了老爸的收藏嗜好,由此进一步扩充了藏品的规模。华莱士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其遗孀也不恋财,将这些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悉数捐给了国家。条件只有一个:所有藏品不得离开此宅,借展也不行。</h3> <h3>整座博物馆最大的展厅横跨整个建筑北部,屋顶上的玻璃将自然光线透进室内,让整个大厅显得宽敞明亮,观展的效果甚至超出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展厅。在这座称为大画廊的展厅内,荷兰、佛兰德、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名家作品扎堆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使所有观展的人立刻兴奋起来了。</h3> <h3>大画廊内最著名的作品是弗兰斯.哈尔斯的《微笑的骑士》,作为镇馆之宝之一,此画被称为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传说哈尔斯一生潦倒、嗜酒如命。一次他在酒馆殴打劝他回家的老婆时被一位骑士劝阻,在与哈尔斯发生冲突后,骑士听说哈尔斯是画家而忍俊不禁,根本不相信眼前这个家伙会画画。于是哈尔斯随手画了幅素描,形象惟妙惟肖,二人握手言和。哈尔斯回家后重新将其画成油画,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名作。</h3> <h3>这幅画是鲁本斯的好朋友,西班牙国王的御用画师委拉斯开兹的作品,画的是西班牙王子巴尔塔萨.卡洛斯,当时他三岁,可惜在16岁时夭折。他的这个姿势是委拉斯开兹最喜欢的一种,几乎委拉斯开兹画的每一位王子或公主都采用过。</h3> <h3>这幅《珍.保尔小姐》是擅长儿童肖像画的雷诺兹所绘,珍的父亲是牛津郡的大地主,同时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她常常担心油画的褪色问题。有朋友告诉他,雷诺兹的作品即使褪色也是佳作,于是他重金聘请时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雷诺兹为他女儿画像。保尔小姐当时所有三四岁,根本静不下来。于是雷诺兹先是与保尔全家共进午餐,然后耐心地陪小姑娘玩耍,直到取得珍的信任后才哄她摆出这个姿势开始作画。小姑娘把狗紧紧地搂在怀里,这让她有了更多的安全感。</h3> <h3>伦敦的新一天依旧从肯辛顿公园开始,这座蛇形画廊创建于1970年,原先是一座1934年建造的古典风格茶馆。在这里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建筑师团队对蛇形画廊进行重新设计,它是伦敦最受欢迎的现当代艺术画廊之一。</h3> <h3>肯辛顿公园蛇形画廊往东过马路就是海德公园的黛安娜喷泉池,卵形河床式的喷泉池在夏季是孩子们的乐园,各种肤色的孩子在河床中嬉戏打闹,到处是欢声笑语。据说有人曾提出纪念喷泉是让人静思的地方,而河床也曾一度被围起来禁止入内,不过最终还是得到重新开放了,也许是因为喜爱孩子的黛安娜王妃不会介意孩子们在此地玩耍吧!</h3> <h3>与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伦敦在市中心也有自己的绿肺,海德公园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片地最早属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1536年被亨利八世得到并改建成皇家猎场。1726年为这片绿地设计了一个蛇形湖,它被1826年建造的蛇形桥隔成两半,东南的部分属于海德公园,保留蛇形湖的名字,西北的部分属于肯辛顿花园,被称为长水。</h3> <h3>海德公园占地160万平方米,这在尺土寸金的伦敦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经过几百年来的改造,公园里有森林、河流、草原和众多雕塑。海德公园在历史上曾经是英国国王的鹿场,后来又成为赛车和赛马的场所,另外公园里还有著名的皇家驿道,道路两旁巨木参天,整条大道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隧道”。</h3> <h3>以这座英雄雕像为基点,有三条线路可进入海德公园,其中往北走是前往著名的大理石拱门方向,附近有体现西方民主的演讲角,从十七世纪以来,普通民众可以在这里发表任何关于国计民生的话题,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往东南方向是威灵顿拱门,穿过拱门沿着大道笔直走就是白金汉宫了!</h3> <h3>离开海德公园的东南门,穿过一条马路就能到达惠灵顿拱门,在拱门的西北侧是皇家炮兵纪念碑,建于1925年,以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49076名英国皇家炮兵。纪念碑上方的大炮雕塑是英军在一战中使用最广泛的9.2英寸口径主力榴弹炮。雕塑的四面均有一名炮兵,炮口方向是指挥官,面对我们身上挂满炮弹的是炮手。纪念碑的主碑文刻于东西两面:“带着自豪缅怀49076位在1914-1918年那场伟大战争中为国王和祖国捐躯的各级皇家炮兵。”以后在白厅附近以及科斯沃尔德地区的乡村里都可以看到纪念一战或二战中牺牲人员的纪念碑,这方面英国做的是非常不错的。</h3> <h3>皇家炮兵纪念碑的正东就是著名的惠灵顿拱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拱门上方是1912年制作的四架马车铜像,马车上方是手持橄榄枝和桂冠的胜利女神,象征和平与胜利。女神下方四匹马中间的男孩是捐赠者米彻勒姆的儿子。原来比例失调的惠灵顿公爵骑马像被移至伦敦西南五十多公里的奥尔德肖特小镇,那里因建有第一个永久性军事训练营而被称为“英军之家”。作为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最杰出英军统帅,威灵顿勋爵的雕像安放在那里也算适得其所吧!</h3> <h3>威灵顿公爵全名为阿瑟.韦尔斯利,别名铁公爵,曾任英国陆军元帅和首相,是英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政治领导人之一。其最高光的成就是率领英荷联军在滑铁卢之役中彻底击败拿破仑,成为比肩纳尔逊将军的英军战神。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更是创纪录的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六国授予的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七国元帅军衔者,人称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h3> <h3>如此立下卓著功勋、劳苦功高的一代战神,国家除了授予公爵的称号以外,物质上也没有亏待,直接给予超豪华别墅一幢。可以想象当年威灵顿公爵坐在黄色的大宅内,透过落地窗望着对面自己策马扬鞭的雕像,脑海中翻滚着各种樯橹灰飞烟灭,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满足的微笑!</h3> 一路流连,到达白金汉宫时已是人山人海,左冲右突难觅观看卫兵换岗的最佳位置,无奈之下转移到白金汉宫大门正对面的第三选择,总体感觉还是太远了,而且铁栅栏非常阻碍视线,好在由于是周日,穿花格尼短裙的苏格兰皇家卫队吹着风笛也出场了,还算不虚此行。<br><h3><br></h3> <h3>在利兹酒店旁的百年英式老店用过午餐后,沿着皮卡迪利大街往特拉法加广场方向走,下午的节目是参观伦敦国家美术馆。这座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于1838年建成,自建成之日起就对所有人开放。伦敦国家美术馆现有2200余件藏品,包括从十四世纪的法国画派到十九世纪的印象画派的众多传世佳作。漫步在迷宫般的艺术宫殿里,你可以静静的坐下来安静的欣赏,也可以像寻宝人一样按图索骥寻找自己喜欢的画家作品,最重要的是挑一个工作日的一早来,这样才不会有菜市场的喧闹感。</h3> <h3>美术馆的展品按年代顺序依次排列,我们没有按照这一顺序参观,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先欣赏著名的画作。这幅梵高的《向日葵》有十五朵,同一题材的还有9朵、11朵不等,均为用来装饰接待好友高更的房间所创作,之后广为流传的故事版本是两人因艺术理念的差异而决裂,在梵高自残切下自己的耳朵后,高更仓促离开了是非之地。</h3> <h3>莫奈的这幅《蛙塘浴者》绘制于1869年,蛙塘是巴黎近郊的一个著名浴场,当年莫奈和好友雷诺阿相约到这个度假胜地一起作画。虽然这只是一幅小尺寸的草图,为的是回到工作室后再放大进行正式的创作,但它其实很好地体现了印象派的特点,那就是快速捕捉光影中静物的变化,将自己瞬间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上。在这幅画中,你能通过强弱对比的光影感受到水面的晃动,它已经超出了物体本来的颜色,而是在表达物体在我们头脑中的感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印象。</h3> <h3>美术馆里的画作大多是宗教、神话题材,再就是人物肖像,很少有纯粹的动物题材。这幅《响外套》是乔治.斯塔布斯的名作,这位画家以画马著称,甚至创作过关于马匹解剖的书。“响外套”是画中这匹马的名字,它曾在1759年为主人罗金汉姆侯爵赢得大奖,而侯爵正是斯塔布斯的主要赞助人。通常斯塔布斯的马都有背景环境,但这回侯爵坚持让他创作一幅没有背景和人物,单纯突出骏马的巨幅画作,尺寸达到2.92*2.46米。</h3> <h3>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特纳1844年创作的《雨、蒸汽和速度》,画面中一列火车正高速通过梅登海德铁路桥。仔细看会发现列车前方的桥面上,一只野兔受到惊吓,正仓皇跨过铁轨。整个画面模糊一片,尤其是那列火车和几乎看不出来的野兔,给人一种强烈的速度感。</h3> <h3>特纳1839年的这幅《无畏号战舰》,在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中曾立下显赫战功,此后一直服役到1838年才从希尔内斯拖至罗瑟希德解体。年迈的特纳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带着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创作了这幅作品,似乎是在悲叹廉颇老矣!画面中夕阳西下,弦月初升,拖船拖着战舰在泰晤士河口附近东行,黑呼呼冒着浓烟的拖船与雄壮美丽的战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3> <h3>伦勃朗1654年创作的《浴女》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名声及艺术创造力都达到顶峰时期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形象被精细描绘,表现出她最私密的一面,模特姿态随意,给人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以至于有人怀疑这也许是幅未完成的作品。这幅作品像是伦勃朗正在窥视他的情人亨德里克治.斯托芬,她于1649年走进他的生活,这段婚姻外的非正常关系受到了荷兰教会的强烈抨击。画中的女子试探的走入小溪中,准备嬉戏。她用一种不那么优雅,但却很真实、很生活化的方式撩起洁白的打底衬衣。</h3> <h3>委拉斯凯兹1651年创作的《镜前的维纳斯》是其仅存的一幅裸体画像,这个主题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绘画界是很少见的。这幅画可能是画家第二次在罗马逗留期间,即1649年至1651年间,以他当时二十岁的情人为原型创作的。画面中,只有扶着镜子的双翼丘比特形象给画面增添了些许神话色彩,而躺着的裸体女性则是经过细致观察后精心描绘的,带有色情和肉欲气息。1914年,一位倡导妇女参政的女子,情绪失控后携带匕首进入美术馆并在女神的后背捅了很多刀,经悉心修补后完全看不出修补的痕迹。</h3> <h3>鲁本斯1625创作的这幅《草帽》,画作中人物很有可能是其第二任妻子的姐姐苏珊娜。整幅肖像画把人物的风姿绰约、楚楚动人表现的淋漓尽致,人物的帽子是用毛毡或鸵鸟毛制成的,而非麦草编成,可能是早期法语翻译出了错。人物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忐忑不安,所有的感情都深锁在女子的屏息之间。在帽檐下<br></h3><h3>形成的黑影、蓝色背景与外形不那么分明的艳红色衣袖的强烈对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此幅画作同时也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封面,奇怪的是人潮汹涌的观展者却冷落了这幅角落里的名画,与美人合个影不费吹灰之力。</h3><h3></h3> <h3>这幅鲁本斯的《参孙与达丽拉》完成于1610年,参孙是《圣经旧约》中记录的犹太大力士,上帝赐予他神力,可以徒手杀狮。菲利士人入侵时,参孙率领以色列人顽强抵抗,战无不胜。菲利士人想出个美人计,收买了美女达丽拉去诱惑参孙。达丽拉哄骗参孙说出了拥有神力的秘密:上帝赐予他的七缕魔发。于是达丽拉趁参孙熟睡时剪下这七缕头发,令参孙失去神力并被菲利士人擒获。菲利士人对参孙百般羞辱,并将其绑在神殿中庆功。参孙幡然醒悟后向上帝祈祷悔过,重新获得了神力。他用力推到神殿中的石柱,自己与庆祝中的三千菲利士人同归于尽。此画描绘的正是剪头发的瞬间,菲利士士兵守在门外等着进来抓人。背景墙上的壁龛里是维纳斯与丘比特的雕像,暗示参孙为爱所惑的命运。</h3> <h3>鲁本斯1632-1635年创作的《帕里斯的评判》是所有画家最喜欢的神话题材场景,即三女神为得到“最美女神”的殊荣而进行了一次比美。天后朱诺、智慧女神弥涅尔瓦与爱神维纳斯纷纷站在特洛伊王子-牧羊人帕里斯面前,想要他评判出三个中谁最美。最后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被交给了爱神维纳斯,因为她向帕里斯承诺可以给他人间最美女子的爱情,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荷马史诗中所记载的著名战争-特洛伊战争。</h3> <h3>1635年鲁本斯买下了位于布鲁塞尔与安特卫普之间的斯腾城堡庄园,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五年。这幅《斯腾城堡的清晨》描绘了那里的秋景,太阳在右边刚刚升起,左边便是斯腾城堡,近处的一名猎人正悄悄靠近他的猎物,庄户赶着马车出发前往集市。尽管当时鲁本斯身患痛风,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手抖,但此画仍不失为17世纪一幅伟大的风景画。</h3> <h3>凡.戴克1620年创作的《科内利斯.范.德.吉斯特画像》是其所有肖像画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幅,画中人物是安特卫普的一位富商,同时也是文艺事业的资助者和艺术品收藏家。这幅画本来还描绘了他出生地的景色,但后来将画幅尺寸扩大后,背景就整个变成了深色。这幅画通过面部表情,显示出了人物深藏且细腻的心理变化。凡.戴克在人物画像中所展示的画风继承了佛兰芒画派的传统,所以画家笔下的人物并没有显露出他的社会阶层,而是更着重研究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心理特质。</h3> <h3>拉斐尔1511年-1512年创作的《教皇朱利欧二世》,画面中,教皇朱利欧二世蓄了胡子,表现出当时他因受到政治排挤而深陷痛苦的心境。拉斐尔对事实是绝对忠实的,我们可以有目共睹,如:教皇的左手放在座椅扶手上时的形态和座椅靠背的两个流苏球饰在灯光照射下所产生的反光等。同时,球饰细节的描绘也暗示出教皇是倚仗德拉.罗韦雷家族的。拉斐尔的创作之所以让人觉得如此逼真,是因为教皇的坐姿既不是正面也不是侧面,巧妙地避免了教皇和观画者四目相对的情况。画家将教皇的位置设置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就好像他们是共处一室一样,让观画的我们也身临其境。</h3> <h3>布龙齐诺1545年创作的《爱的寓意》旨在歌颂性爱的美好,这从丘比特与维纳斯的神态中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来。曾有一段时间,维纳斯裸体的部分地方是被一块后来添加上的薄纱盖住的,后来才得以修复。这幅画采用了丰富的暗示、讽喻等表现手法,取材自宫廷中文人墨客所熟知的神话题材。例如,在画面的左边,有一个微笑着蹦跳过来,准备将手中的玫瑰花瓣撒在这对情人身上,这个小孩象征着“欢愉”;在这个满是喜悦的人物形象后面,半明半暗中现出一个长着蛇身的少女面孔,她双手的位置被完全颠倒,被认为是“骗局”或“错觉”的象征,常与带有肉欲色彩的场景一起出现;在这对情人的左边是一个象征着“嫉妒”的人物形象,她看起来在绝望地呐喊,这个形象也常与性爱场面同时出现。</h3> <h3>提香1523年的作品《酒神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取材于奥维德和卡图鲁斯讲诉的故事片段: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在帮助忒修斯杀死迷宫中的牛头人身怪物后倾心于忒修斯。但忒修斯在睡梦中被酒神巴克斯托梦声称已拥有阿里阿德涅,于是梦醒后便狠心出走纳克索斯岛。忒修斯走后,酒神带着载歌载舞的队伍来到岛上迎亲,画面中酒神头戴葡萄藤、身披酒红色披风从右边的车上一跃而下,将阿里阿德涅的金冠变成了天上的一圈星星。两个女祭司手持铙钹跳着舞,一名男子身缠蟒蛇、另一名则手持牛腿,半人半兽的小萨帝拖着牛头,车前的印度豹暗指酒神在东方的战绩,而此时的阿里阿德涅则陷入了惊恐。</h3> <h3>保罗.委罗内塞是提香的学生,两人与丁托列托并称威尼斯三杰。其对色彩的运用深受提香的影响,并擅长对大场面的把控,譬如这幅创作于1570年的《亚历山大面前的大流士家人》,反映的是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战役中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并俘虏了他的家人,亚历山大悲怜仁慈的赦免了包括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及两个女儿。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大流士的母亲误将人群中一个更高大的将领当作亚历山大跪地请求宽恕,而亚历山大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宽宏大量地指着那位手下对大流士的母亲说:“他也可以代表亚历山大。”</h3> <h3>《维纳斯与马尔斯》是波提切利1485年的作品,画面描述了爱神维纳斯身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潮流服饰,优雅恬静地望着皮肤细嫩的战神马尔斯,反映出男女在鱼水之欢后的不同状态。几个小半兽人可能是受维纳斯的指使,正拿起战神的头盔、铠甲和长矛等玩耍,前面一个还拼命向马尔斯耳朵里吹气,试图将战神从睡梦中吹醒。</h3> <h3>杨.凡.埃克1434年创作的《阿尔诺勒菲尼夫妇》是十五世纪西方绘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乔瓦尼.阿尔诺勒菲尼是卢卡的一个商人,长期居住在布鲁日,和另一个定居巴黎的卢卡商人之女结婚。这幅画可能是画在这对养尊处优的夫妇结婚或订婚的时候。这处夫妇表情庄重且专注,就像是在行圣母领报瞻礼。画家在画作中题字表面他自己也是身临当时的情景之中的,并通过对背景墙上的凸面镜中影像的刻画进一步进行了证实。</h3> <h3>维米尔是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风俗绘画大师,他存世的画作不多,代表作《戴耳环的少女》曾被改编成电影。这幅创作于1670年的《站在斯频耐琴前的女子》与放在它旁边的作品一样,中心主题都是音乐,因为维米尔是一个忠实的音乐爱好者。画中女子的手指在琴键上轻轻划过,不想搅扰此时房中的寂静,然后将头转向观众,可是她对面的椅子却是空着的,也许勾起了她对某人的思念。背景墙上的《丘比特》画面中丘比特左手高举一张纸牌,暗示一句荷兰谚语:“只有一张牌,不可能作假。”寓意对爱情的专一。</h3> <h3>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顶级的大师,其留存的作品不多,因此件件都很珍贵,之后在曼彻斯特艺术馆正好碰到达芬奇特展,可惜都是一些素描习作。这幅《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约翰》为一幅炭笔绘制的底稿,圣母的手脚和背景等都没有画完。人们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基于这幅底稿绘制的成品祭坛画,关于这幅画的绘制年代也众说纷纭。鉴于达.芬奇一生曾辗转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法国等地,也许这就是他答应某位雇主却因转往他乡而无奈放弃的一幅祭坛画。1987年,一位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退役军人携带枪支成功进入美术馆并疯狂向画面中圣安妮的胸部扫射,所幸的是经过修复后基本看不出来了。</h3> <h3>小汉斯.霍尔拜因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代表,成名后成为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家,因此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等地珍藏着其大多数的作品。这幅创作于1533年的大尺幅画作《使节》,其画中人物是按照真实的身材比例进行描绘的。画作中的两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均为法国派往英国的使臣。画家从着装上来反映两人在生活习惯和秉性的不同,一个更为生动活跃,而另一个则更沉默勤思。</h3> <h3>看完众多精美的画作后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三个小时,外面雨后的特拉法加广场沐浴在帝国的斜阳下。1844年由查尔斯.巴里建成的特拉法加广场原本是皇家马厩所在地,在乔治四世的建议下改建为城市广场,并以英军击败法西联合舰队的特拉法加海战命名,以纪念赢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胜利。占据广场中央位置的是那场足以载入史册战役的领军人物纳尔逊将军,这位独臂将军用左手握剑,站在一团船缆前凝视着前方。整个科林斯式圆柱连同基座高达51.6米,支撑着伟人雕像可以与巴黎旺多姆广场的拿破仑纪念碑相媲美。</h3> <h3>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去白金汉宫再探换岗仪式前,想着肯辛顿宫前湖泊的日出景观一定不错,于是反方向逆行又一次来到这个人工的大湖边。冬日的清晨,空气清冽寒冷,湖面略微有一丝薄雾,大多数的水鸟还在安眠,几对白天鹅由远及近,向湖边的游人毫不羞涩的秀着恩爱。</h3> <h3>柔和的朝阳毫不吝惜地洒向面朝东方、手持权杖的维多利亚女王塑像,身后就是女王的出生地肯辛顿宫,在1760年之前,英国的君主们都曾在此居住,至今皇室依然保有部分套房,黛安娜王妃以及威廉王子夫妇都长期居住过。</h3> <h3>换岗仪式还有近两个小时时间,这时候的白金汉宫广场才略显空旷。广场居中的位置依旧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八尊青铜雕像守护,分别代表“进步”与“和平”、“制造”与“农业”、“绘画”与“建筑”、“造船”与“战争”。</h3> <h3>维多利亚塑像背靠的一侧就是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加以重建的白金汉宫,从1837年开始,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而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也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典礼的举行场地之一。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还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h3> <h3>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的顶端是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金色的外观非常之醒目。这也代表着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辉煌,她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时间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之一。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大幅扩张的时代,也是英国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发展最迅速的时期。</h3> <h3>冬季的白金汉宫每周逢单日举行,寒风瑟瑟中必须提早到达才能占据有利地形。我们因为周日刚来看过一次,周一趁着天气不错近距离再观摩一次。周一的换岗仪式与周日相比有所简化,所幸的是黄金观摩位置确实物有所值,皇家军乐队悠扬的演奏场面尽在眼底。</h3> <h3>圣詹姆斯公园紧挨着白金汉宫广场,换岗仪式结束后穿过公园前往泰晤士河畔非常方便。作为伦敦最小的皇家公园之一,它最初是一座皇家鹿苑,至今已经繁盛了近半个世纪。小而美是詹姆斯公园最大的特点,一条小河环绕其中,驻足横跨其上的木桥,一边是传统的白金汉宫,另一边则是现代的伦敦眼。</h3> <h3>詹姆斯公园里照例有很多水鸟,沐浴在阳光下的游人悠闲的享受着美景,间或也投食给鸟儿们,一副和谐美好的图景。游弋在小河里的两只黑天鹅算是英伦之行所见唯二的两只,相比一路屡见不鲜的白天鹅,算是体验到了英国人第一次在澳洲看见“黑天鹅”的震撼感了!</h3> <h3>离开詹姆斯公园,前方开阔的沙地广场就是皇家骑兵卫队的阅兵场,每天下午有固定的检阅仪式。据说这个传统始于1894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发现骑兵卫队下午经常喝酒赌钱,于是下令每天下午四点检阅,并表示要惩罚百年。时至1994年惩罚到期时,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传统,伊丽莎白二世决定延续这一“惩罚”。阅兵场的南侧就是建于1750年的皇家骑兵大楼,当年查理一世就是在这幢大楼的门口被砍了头。</h3> <h3>皇家骑兵大楼的正门口有威武的皇家骑兵站岗,骑着纯种的高头大马,一身黑色大氅只能看见长长的马靴。通常游客可以与卫兵兴高采烈的合影,但是大家轮番上阵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礼貌的距离,切忌有触碰马匹的动作。从阅兵场可以直接穿过皇家骑兵大楼来到白厅街,在大楼的院子里有全副武装的特种警察执勤保卫,委婉的提出是否能合张影,被客气的告之持有自动武器,不适合合影。</h3> <h3>出皇家骑兵大楼右转往威斯敏斯特方向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林立的白厅街,道路的中央有一系列名人雕像和各类纪念碑。这座雕像是在一战中赫赫有名的黑格陆军元帅,当时其在法国西部负责抗击德军西线的战役。丘吉尔在一战担任海军部长时因土耳其海战失利遭弹劾,其主动去职后要求到法国前线担任上尉,得到好朋友黑格元帅的收留并创造了局部战史的奇迹。</h3> <h3>这座1919年树立的和平纪念碑就在唐宁街斜对面,它是英国国家官方的战争纪念碑,每年阵亡将士纪念日(每年最接近11月11日的星期天)会在这里举行国家悼念活动,其地位类似于法国巴黎凯旋门下烈士纪念碑。</h3> <h3>白厅街向北不远的路西就是赫赫有名的唐宁街,它以1680年建造它的乔治.唐宁命名,其中的十号为现在的英国首相官邸,11号为财政大臣官邸。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行动频繁,处于安全考虑,这条街不再对公众开放。</h3> <h3>在很多人心中,红色电话亭跟红色双层巴士一样是英国最具代表的标志之一,从诞生之初的K1到如今的K8,历经六十多年,一直延续了其经典的外观和颜色设计,深得世界各国游客的喜爱。曾遍布英伦大街小巷的电话亭不仅为几代英国人提供了电话服务,同时也是英国人避雨的好地方。电话亭见证了英国人的快乐和悲伤,伴随他们度过经济大衰退、二次大战、物质匮乏的五十年代、经济恢复的六十年代、撒切尔私有化时期等等。现如今虽然人手一部手机,电话亭面临被淘汰的窘境,但是在伦敦的街头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h3> <h3>漫步在威斯敏斯特大桥上,南岸的伦敦眼映入眼帘。这是世界上首座,也是在2005年前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因为是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为“千禧摩天轮”。摩天轮转一圈30分钟左右,每个舱像一个小房间,能乘坐20个游客,不会出现跟陌生人面面相觑的尴尬场景。</h3> <h3>被木乃伊了的大本钟2012年6月为庆祝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而改称伊丽莎白塔,原来是威斯敏斯特宫四座塔楼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5吨,每15分钟响一次,可惜这次大修需要到2020年,这期间造访的游客既看不见大本钟的真容,也听不到回荡在泰晤士河畔的悠扬钟声了!</h3> <h3>步行至威斯敏斯特桥中央后原路返回,注意到大桥入口处的防冲撞装置,才想起这座著名的大桥因为处于英国政治的核心地带,曾在2017年3月和2018年8月连续被恐怖分子驾驶车辆冲撞,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恐怖事件,这也间接推动了英国脱欧的历史进程。</h3> <h3>从威斯敏斯特大桥往北就是建于1868年的国会广场,用于疏解这个繁忙路口的交通,据说伦敦首个交通信号灯就是在这里设置的。这个地方之所以繁忙是因为广场的正东为国家立法机构国会大厦,北面则是国家行政机构云集的白厅街,西侧是最具权威的司法机构英国最高法院,南面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则是王室举办婚丧嫁娶的指定教堂。</h3> <h3>国会广场的北侧和西侧有11尊著名政治家的雕像,有我们熟悉的圣雄甘地和曼德拉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昂首阔步、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二战胜利的首相丘吉尔了,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以说是英国近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连英国王太后都在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说过“与你共事的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伟人。”其提出的“铁幕”论深深的影响了东西方外交关系,冷战由此拉开帷幕。</h3> <h3>天气难得晴好,从宪法广场一路步行至海德公园东北角的大理石拱门拿晚上阿森纳的球票,沿路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在绿树掩映下争奇斗艳,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美丽的城市道路似乎并不那么拥堵,时而会有吸引人眼球的靓车穿梭而过。不过最抢镜的还是这种红色的双层观光巴士,持通票可以在伦敦三条旅游线路的60个站点换乘,在敞篷的二层巴士上繁荣热闹的都市景观一览无余,不过寒冷的冬季还是不要体验了!<br></h3><h3><br></h3><h3></h3> <h3>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首座为英格兰清教徒而建的英国国教大教堂,耗时35年完工的圆顶大教堂是建筑工程的奇观,也是对天才建筑师克里斯托夫.雷恩爵士最好的纪念。公元1666年,伦敦大火烧毁了绝大部分的教堂前身,雷恩爵士以当时的英国巴洛克建筑风格设计了全新的教堂。这座于1710年完工的杰作是一个由大理石与马赛克砖搭建的宏伟空间,庄严的圆顶直达云霄。</h3> <h3>从圣保罗大教堂穿过千禧桥可以抵达伦敦泰特美术馆,美术馆四层的咖啡厅可以一览无余的欣赏教堂与桥梁完美结合的美景。千禧桥被誉为泰晤士河上的银带,跟伦敦眼同为千禧年的纪念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只用一对“Y”字形金属桥墩支撑,8根钢索挂在两墩之间,横梁上搭上金属板便连成了一根纤细的“银带桥”,负责把艺术的爱好者送往南岸的泰特美术馆。也是由于过于纤细,刚开放的时候由于人流过于汹涌,众人的脚步使得轻盈的“银带”在水面上摇摆而暂时停用。</h3> <h3>在千禧桥上可以远眺伦敦金融城,在多部影视大片中现身的碎片大厦鹤立鸡群。碎片大厦高309米,仅次于莫斯科水星城,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大楼,建筑以伦敦具有历史性的尖顶和桅杆为基础而设计,2012年7月5日正式揭幕后主要是商住两用。</h3> <h3>泰特美术馆的原址是一座发电厂,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它的标志。博物馆内的馆藏主要以20世纪现代艺术为主,包括绘画以及装置艺术等。我等门外汉对现代艺术有比较大的隔阂,眼前的人像似乎是罗伯特.德尼罗与史泰龙的合体,看不出其他的特别门道来。</h3> <h3>伦敦一日暴走,及至美术馆内已是强弩之末,比较有名的波普艺术等都没有按图索骥去寻找欣赏,实为遗憾。美术馆一共有七层,每一层的功能区分都不相同,看着人流寥寥的展厅,其实2018年的游客人数已经超越大英博物馆位居伦敦第一。</h3> <h3>新的一天终于找到了偏处一隅的“小飞侠”彼得.潘,这座肯辛顿公园最著名的雕塑是趁着夜色耸立起来的,第二天清晨被保姆带出门的孩子以为是魔法显灵了。彼得潘的故事大致是一个小男孩还未脱尽前世鸟类的属性,因此对自己的飞行能力很有信心,当他听说成人后的前景后就从家中飞逃而出并拒绝长大。现在引申为彼得.潘综合症的是那些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而渴望回归孩子的心态,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h3> <h3>清晨的蛇河上有薄薄的一层冰,初升的朝阳映照在水面上,几只白天鹅依旧会向有人迹的方向游来。远处的公寓楼据说是伦敦最贵的,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土豪是最多的购买者。</h3> <h3>一早从住处步行至罗素街的大英博物馆正门,十点开馆的时间还未到,工作人员已经非常人性化的简单安检后让参观者进入。这座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博物馆1759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六年的筹备期,离不开国王乔治二世的支持。最早的博物馆建筑是购自蒙塔古公邸,之后历经几百年的不断改建与二次大战的浴火重生,形成当前94个展示室近八百多万件藏品的规模。归属于十个部门的藏品大部分来自于个人捐赠与发行彩票购买,部分藏品来自于殖民扩张时期的掠夺,其中包括大量精美且价值连城的中国历代文物。</h3> <h3>进馆后我们没有租用语音导览器,而是着迷于这个2000年落成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宽敞明亮的大中庭是当今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6100平米的格纹玻璃屋顶,光线透过玻璃随着光照的变化会产生各种明暗效果,最美的天青色多产生在多云的天气中。这座作为千禧年的献礼建筑和千禧桥是同一个建筑师,加上伦敦眼,古老的伦敦城在千禧之年重获新生!</h3> <h3>大英博物馆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是位于四号馆(埃及馆)的罗塞塔石碑,最早是由拿破仑的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这块重达762公斤的花岗岩巨石,但因为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根据1801年签订的亚历山大条约,罗塞塔石碑归属于英国。石碑表面刻有3种文字,当时因为需要破译文字的内容曾多次对碑文进行拓印,并最终由法国业余学者商博良穷尽一生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内容,这些文字确定是公元205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法令。这块最具历史性价值的收藏品,陈旧发黑看似没有任何艺术性,但是姑且不谈它的传奇命运,只要想到由此能成为研究古代埃及学的基础,就不能不同意它富含令人惊异的学术价值。</h3> <h3>埃及馆内的另一镇馆之宝是重达7吨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型雕像,1816年由英国驻埃及领事亨利.索尔特捐献,最初被认为是门农,后来才被确认为是第19王朝的伟大国王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是古代埃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这座巨像高达2.67米,原本被放在一座叫拉美塞姆的神庙里,由瑞士探险家布尔克哈特与索尔特搜集到英国。在只能依靠人力的时代,把如此沉重的花岗岩雕像搬到展示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此当时只被希腊罗马美术品所吸引的博物馆理事会成员对索尔特搜集的埃及遗产不太感冒,结果许多藏品都捐给了卢浮宫博物馆和伦敦的约翰逊爵士博物馆。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参观大英博物馆后曾作短诗《奥西曼提斯》歌颂此雕像“在这巨大废墟残骸的周遭,只有无限宽广平坦的沙漠,上面没有草木覆盖,孤单向遥远的彼岸无尽延伸。”</h3> <h3>内巴蒙墓园图位于61号展厅,制作于公元前1350年前后。内巴蒙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中等级别政府官员,在他幕墙上绘制的壁画描绘了这位官员的日常生活。画面中,他正在打猎,而且捕获了几只飞鸟。他的身后是他的妻子,两腿之间坐着他的女儿,一家三口都在同一条小舟上在尼罗河的沼泽地带游弋。大英博物馆一共收藏了11块内巴蒙墓园图,它们被认为是古埃及留存至今的最伟大的绘画,包括保罗.高更在内的许多画家都从这些画中汲取灵感并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h3> <h3>乌尔王军旗是一件苏美尔人制作的艺术品,出土于伊拉克巴格达南部的乌尔城皇室墓穴,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且可能被构建在一个空心的木箱子上,通过精心镶嵌的马赛克在两面分别呈现了战争与和平两幅不同的画面。尽管它被发掘者认为是旗帜,但它最初的制作目的仍是个谜。最初发现的时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现以一副重新搭建的框架来承载和陈列。</h3> <h3>蹲着的维纳斯位于23号展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数尊维纳斯雕像之一。这一尊表现的是女神在洗浴时不慎被人窥见到、蹲下身子并以手掩胸的场景。细腻的雕刻艺术,代表了古代罗马人对人体自身之美的赞颂与追求。</h3> <h3>在大英博物馆250多年的历史中,评价最高的收藏品应该是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群。1816年,英国以三万英镑国家经费向第七代埃尔金勋爵购得。这个埃尔金勋爵的后代曾参与掠夺圆明园,而此君当时是驻土耳其大使,因为对古希腊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奥斯曼帝国占领下的雅典娜神庙便向他敞开了大门。建于公元前450年的雅典娜神庙在当时经常遭受伊斯兰教徒的掠夺,有一阵子甚至被当作了军火库。埃尔金勋爵获得土耳其政府的许可后,花费巨资将石雕群运回祖国,期间遭受地中海沉船事故,妻子也因为埃尔金勋爵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与其离婚,结果花了9万镑的埃尔金勋爵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h3> <h3>1811年4月22日,独领一代风骚的浪漫派诗人拜伦搭乘海德拉号船回国,而最后一批埃尔金勋爵的货箱恰巧也在此船上。拜伦获知此事后,以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历史风土为题材写下了《恰尔德.哈洛尔游记》:“所有掠夺彼方那高耸神殿的人当中,最后且最恶劣的愚蠢者是谁?知耻吧!加利多尼亚啊!那竟然是你的儿子。”心中的义愤寄托于诗情。希腊政府也曾多次向英国政府索讨此批国宝,得到的答复是“都物归原主的话,世界上的大多数博物馆将不复存在。”也许是内心有愧,雅典娜神庙的群雕在整个大英博物馆内被安置的地方是最宽敞舒适的。这尊马首雕像,表现的是月神塞勒涅展开双翼、头戴金环在夜空中飞驰的坐骑,肌肉纹理以及血管都能清晰看到。</h3> <h3>复活节岛雕像位于24号展厅,来自智利的复活节岛,大约制作于公元11-12世纪,被认为是给先人灵魂居住的躯壳,是可以让先人时常拜访与居住的石像。这尊半身像高2.64米,突出的眉骨横穿整个额头,眼窝又大又深,鼻梁笔直,鼻孔外张,宽阔的下巴坚定地前伸,双唇紧闭,仿佛不高兴似的撅着嘴。相比头部,身体显得有点轻描淡写,胳膊只简单勾勒出轮廓,双手浅浅地贴在小腹两侧,几乎看不出来,唯一醒目的是两个凸起的乳头。</h3> <h3>双头蛇位于27号展厅,制作于公元15-16世纪,是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这件引人注目的是仪式上佩戴的胸饰,由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满绿松石镶嵌图案。海菊蛤壳用来装饰两个蛇头鼻子和嘴巴周围鲜红的细部,凤凰螺壳用来做白色的蛇牙。这件艺术品也被“伟大的博物馆系列-大英博物馆”用作封面图片,可见其珍贵程度。</h3> <h3>位于亚洲馆的青铜度母雕像来自斯里兰卡,创作于公元700-900年。这尊度母雕像由整块纯铜打造而成,外面镀一层金。刚完工时它一定曾在斯里兰卡的阳光下光彩夺目,如今虽然镀金已经磨去,照射它的也只有博物馆的冷光,但它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泽。雕像大约有真人的3/4,立于基座之上,这是度母的一贯造型。当你仰望她时,她也仁慈地注视着你。铜像的面部特征能让人一眼看出她来自南亚,但这并不是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因为她拥有堪称不可思议的沙漏形身材,上半身几乎全裸,纤细的蜂腰上是丰满圆润的胸部,髋部则围着一条轻薄的纱笼,光泽闪耀,突显下半身的迷人线条,令人陶醉。</h3> <h3>波特兰花瓶在70号展厅,是两千多年前罗马工艺美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花瓶上描绘的是罗马帝国的贵族们信奉希腊诸神,追求现世的享乐和放纵肉体的欢愉,酒池肉林的享乐生活。1845年,一名喝醉酒的青年闯入博物馆,拿起花瓶旁的另一件文物将花瓶打碎,后来虽然被修复了,但仔细看还是有裂缝的痕迹。</h3> <h3>莫尔德黄金披肩位于51号展厅,1833年发现于威尔士北部的莫尔德,据推算应该是英国青铜时代的作品,被称为青铜时代的卡地亚与蒂凡尼。整个披肩宽约45厘米,正好可以从一个人的头部套下,盖在肩上。它由一整片黄金打造而成,工匠从金片内部向外敲击,逐渐延展,形成一串串珠链的效果,做工非常精细,而这一切发生在三千多年以前。</h3> <h3>奥克瑟斯宝藏位于52号展厅,出土于塔吉克斯坦的赫提库瓦德地区,制作于公元前5-4世纪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金银藏品。模型战车由四匹小马驹拉着,里面有两个身着米底国服饰的人像,米底人来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中心伊朗。</h3> <h3>40号展厅的路易斯西洋棋,1150-1200年制作于挪威,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制作而成,包括头戴王冠正襟危坐的国王、头戴后冠右手托腮坐在那里的王后、头戴教冠手持法杖的主教、手持盾牌骑在坐骑上的骑士,士兵最不起眼,只是一个圆柱。</h3> <h3>萨顿胡头盔位于41号展厅,源自公元七世纪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1939年发现于英格兰萨福克郡的萨顿胡古墓遗址。这是一副英雄的头盔,一经发现,人们便立刻联想起伟大的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在1939年前,人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贝奥武甫》完全是虚构的,是一个想象中的由武士的荣耀与丰美的盛宴组成的世界。但萨顿胡船葬中发现的大锅、酒器、乐器、磨损严重的武器、大量的皮草与为数众多的金银财宝,都表明《贝奥武甫》绝不是诗歌想象,而是对一个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业已逝去的光辉世界的精确记忆。头盔最不寻常的特点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开了两个孔,以便佩戴者呼吸。</h3> <h3>参观完大英博物馆后,在附近简单吃了顿日料,直接步行前往酋长球场,途中经过圣潘克拉斯站,这幢大楼建于1868年,是蒸汽时代的新哥特式宫殿,现在是“欧洲之星”列车的起点站,高速列车从此出发驶向欧陆;开往卢顿机场和盖特威特机场的火车也从这里驶出。以原始蓝色重新粉刷石柱营造出新面貌,名为“短暂约会”的情侣接吻雕像俯瞰整座大厅。</h3> <h3>更受欢迎的雕像是英国诗人约翰.本杰明,他一生致力于维护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曾于上世纪60年代发起活动拯救圣潘克拉斯站。</h3> <h3>国王十字车站位于伦敦市中心,其西侧紧靠着圣潘克拉斯车站。因为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3/4”站台天下闻名,每天会有大量的游客排队在那半辆行李车前搞怪摆拍,不亦悦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