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

205班田炜诚

<h3>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br><br>年置宁化所(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br>宁武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杨庄等处古文化遗址所遗贸的石斧、陶片,为史学界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前11世纪到前476年,古老而善于射骑的楼烦部族(或氏族)便活动在今宁武一带。前277年,赵国征服楼烦,赵武灵王为实现灭秦大计,重用楼烦将士,今宁武是其驻扎的主要地域。隋代,几十万工匠在今宁武天池、汾源一带,建筑了规模宏大的汾阳宫。唐代、天池、元池、楼烦是朝迁的重要军马基地。元代,戍边军民开始在今宁武一带屯田垦植,结束了当地有史以来的荒漠状态。明清以来,修内边、筑城池,营建寺庙,宁武一步步发展起来。<br>明洪武年间设<br><br>镇西卫、属太原府管辖。成化四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宁武为山西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军事。清雍正三年始改为宁武县为宁武府治,领“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属山西雁门道。民国初年废府,建国后为“宁武县人民政府”,隶属山西省忻县地区行署辖。1959年1月划归晋北专署,1961年重归忻县专属。 “文革”期间改“县人民政府”为“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1年3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至今,现为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辖</h3> <h3>在宁武县涔山乡麻地沟村东,海拔2300米的山上有一处世界奇观——万年冰洞。<br>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特别是夏天,洞外碧草如茵,鲜花盛开,而洞内寒气逼人,冰笋玉立。而且系全国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的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br><br>开发后的万年冰洞距地面有100多米(这里指人可达到的相对深度,下面还有多深,还未探测开发)。这100多米,分成上下五 层,通过钻冰洞、下冰梯、过冰栈,可到各层参观。每层有平台,可容数十人。洞最宽处直径有20多米,最窄处十几米。储冰有多少吨,暂时还无法测算。但见洞内的地面、洞项、洞壁上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笋、冰花、冰钟、冰佛、冰床、冰挂、冰兽、冰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一个冰的世界。步入冰洞,借着明亮的灯光,可见洞壁上的冰瀑、冰佛、冰钟,地面上有冰笋、冰床、冰兽,洞顶悬冰挂、冰锥,那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姿态婀娜,无不令人惊叹。在冰层最上面,开发了循环路,可使游人上下互不影响。走进洞内,脚下踏着冰栈道,踩着冰梯,钻着冰洞,扶着冰栏杆,感觉别有洞天在眼前。一些参观过冰洞的人无不感慨地说:“万年冰洞和南方的溶洞差不多,不过溶洞的景致是石头的,这儿的景致是冰,更有韵味。”在洞外有宽敞的接待大厅,供游人休息、购物。据中国科学院等地的权威专家考证认定,该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万年冰洞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异于地点炽热、温泉等常见的正常自然现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像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制冷系统,越到深处冰层越厚。因何制冷,冰层为何万古不化?这还是一个谜。专家暂时称之为地温负异常现象。<br>更令人称奇的是,万年冰洞所在的山之阳却是燃烧千年、异常炽热的千年火山,水火不容,更何况冰与火!然而冰与火隔岭相处,冰洞与火山只隔一山而存,如此截然相反之现象实属举世罕见,堪称“中华一绝,世界奇观”。<br></h3> <h3>河西遗址,位于宁武县阳方口镇河西村西的高家坟山坡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片,纹饰有粗绳纹、蓝纹等。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4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宁武石门村的“悬棺与悬空寺”景区,则为我们展示了神秘地崖葬风俗。这条被称为“天然雕塑走廊”的山崖,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处崖葬遗址,有的高悬于山崖之上,有的则置于崖上的洞穴之内。通过崖上的栈道,我们还可以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地观看部分崖葬遗址及悬棺内的遗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