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 青花凤凰纹 八面高足杯 老化痕迹显微观察

微 笑

<h3>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杯、罐等,极雅致华贵。</h3> <h3>笔者运用国家、国家文物局认可,国家正在制订的(国家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标准)和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的研究成果(即古瓷器老化痕迹鉴定方法),相关详细资料可在网上查询。这一成果在目前出现的古陶瓷科鉴种类中是唯一通国家部级验收的。对这对青花瓷器进行了微观老化痕迹观察,使用工具是500~1000倍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是把传统目测方法和科技设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h3><h3>下面是这对青花瓷器多角度的照片</h3> <h3>下面是层次丰富的死亡气泡和破泡,破泡里面有臭干黑</h3> <h3>下面是釉面内部的黄金般光泽和多彩氧化膜</h3> <h3>下面是铁绣入胎,氧化结晶形成的线状条纹和几何图形</h3> <h3>下面是腐蚀形成的腐蚀线、腐蚀坑点和腐蚀斑痕</h3> <h3>下面是陈旧的擦拭痕迹,蛤蜊光生动自然</h3> <h3>下面是底部侵蚀的陈旧痕迹,火石红自然由内到外生出</h3> <h3>从以上老化痕迹可以看到,符合明代中早期的老化特征。这是新瓷器无法仿制的。</h3><h3></h3><h3>这对 明代宣德 青花凤凰纹 八面高足杯,高13公分,口径12公分。杯子手工制胎,呈八面形,手工绘画 。使用痕迹自然,内心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外侧八面各是一只飞翔的凤凰画面,或向下或向上,图案各异,舒展自由。釉面温润,抚摸如玉。 内部历史侵蚀痕迹丰富自然,青花晕散自然,铁锈入胎并氧化出几何图形和网纹;多有侵蚀形成的坑点和斑痕;有层次丰富的变色气泡、变色气泡群和破泡(里面有臭干黑);釉面内部闪烁着黄金般光泽;擦拭痕迹陈旧,蛤琍光自然。底部露胎处侵蚀陈旧,火石红自然。</h3><h3><br></h3><h3>相关资料:</h3><h3>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h3><h3>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课题组用了一年时间,先后到江苏常州博物馆、河北省临城邢窑博物馆、磁县文物保管所、曲阳遗址文物所、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民窑博物馆、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国家文物出境河南站等11个文物单位对其馆藏的包括春秋时代的原始青瓷到清代青花各个历史时期3000多件器物进行实物检测,对625件有代表性的器物上的微观痕迹进行显微照相采集建立了数据库。</h3><h3>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对这些痕迹形态特征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研究、实验、归纳,总结出痕迹的出现的特征。包括:线状痕迹、不规则的园形痕迹、坑点痕迹、斑,块痕迹、脱落痕迹、变色气泡痕迹、破口泡痕迹、网纹状痕迹。</h3><h3> 研究证明,一个古文物随其生存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老化痕迹,这些痕迹的自然性是人为无法仿制的,这是古文物的普遍规律。各器物上的自然老化痕迹出现数量和规律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器物的“DNA”。</h3><h3>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一文,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气泡;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老专家在微信中流露出终于盼到天亮的欣喜。</h3><h3>“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成果汇报会近日举办</h3><h3>  近日,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成果汇报会在京举办。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忠,国家公安部刑侦局原局长、原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古陶瓷老化痕迹课题组总负责人刘文、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艺术品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主任、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项目组委会主任刘育麟等参加了汇报会。</h3><h3>  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是以公安刑侦痕迹学为理论基础,经过前后两个阶段,长达十年研发形成的古陶瓷科学鉴定有效方法之一。刘文说,“我过去强调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可以作为新旧陶瓷鉴定的辅助手段,当我看到了今天的新成果,我改变了过去的看法: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不是辅助手段,而是有效手段,这个有效手段,是可以在古陶瓷鉴定中运用的。”</h3><h3>  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成果依托4大支撑,</h3><h3>  一是公安刑侦痕迹学理论支撑;</h3><h3>  二是古窑址、古遗址、博物馆标本支撑;</h3><h3>  三是电子显微技术、数码照相技术、拉曼光谱等现代新科技和现代仪器设备支撑;</h3><h3>  四是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的支撑。</h3><h3>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认为:“文物艺术品的自然老化痕迹进行显微鉴定分析,是一种科学手段。如果我们读懂了某类文物艺术品自然老化痕迹处的元素规律,掌握各类文物艺术品在其某种条件下的自然老化痕迹,潜心研究他的规律,那么将它运用于鉴定上,其结论也自然是科学的、可信的。”</h3><h3>  李正忠说,“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成果不仅是当前文化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文化部市场司着手整顿全国文化市场措施要求。”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的确立需要科研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h3><h3>  🌷🌷🌷🌷🌷🌷🌷🌷🌷🌷🌷</h3><h3>相关链接:“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组委会简介</h3><h3>  传统目鉴是鉴定界长期坚持的主观鉴定方法,是专家学者凭借学识、经验进行鉴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给文物鉴定工作带来不便,也给公安侦破古陶瓷盗挖、出境走私案件带来困惑。 </h3><h3>  国家公安部从刑侦工作需要出发,2004年由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公安部刑侦局刘文局长牵头,成立了古陶瓷痕迹鉴定课题组。在五年的调研、考察、认证检测中,寻找出古旧陶瓷八个有规律并形成《陶瓷釉面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识法》。这一成果在目前出现的古陶瓷科鉴种类中是唯一通过国家部级验收的。2008年以后,古陶瓷痕迹鉴定技术逐步被一些民间鉴定机构和个别司法鉴定机构所采用。</h3><h3>  为解决痕迹鉴定方法和技术缺少统一执行标准,同样会出现同一件器物即使采用了同样的痕迹鉴定技术却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鉴评委等于2012年组建了“中国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项目组委会”,在原课题组研发成果的基础上,以“统一、规范的科学标准”为重点继续攻关并取得了新的成果:把原来的8项古陶瓷老化痕迹的群体特征补充到了10项;通过赴河北、河南、广州、福建等古窑址、古遗址和省市博物馆标本老化痕迹采集、比对、检测,总结出了越窑、龙泉窑、钧窑、汝窑等20个不同窑口(即家族)老化痕迹特征,这是在原群体特征成果上取得的新的家族特征新成果,从而解决了古陶瓷痕迹鉴定更急规范、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和更具实操性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错鉴、误鉴。</h3><h3>  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的优势在于古陶瓷新旧鉴定、一件被鉴定器物是新的还是老的,是真品还是仿品是很容易做出确切结论的;在确切年代的鉴定上它是不具优势的,他不能准确断定器物的年代。因此,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强调目鉴与科鉴相结合。依靠目鉴解决年代问题,依靠痕迹鉴定解决新老问题,窑口问题依靠两种方法相互印证。</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