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郭玉军 图/文</h1> <h3>▽2017年拍摄</h3> <h3>▽ 2017年拍摄</h3> <h3> 2017年初春,再去铜川耀瓷古镇——陈炉,已不是14年前的模样了,古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商业化的成分似乎多了不少,昔日淳朴的陈炉人也在改变着。<br></h3><h3> 此行又拍了不少古镇的照片,回到家里整理拍摄的大量图片时,再与2003年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总感觉新拍的古镇图片里少了点什么?
</h3><h3> 细细读来,还是喜欢2003年那次记录下原汁原味的陈炉。
</h3><h3> 近些年许多摄影爱好者、游客都去过这个地方吧,你或许对这个地方已很熟悉了。</h3><h3> 下面讲述的是16年前,耀瓷古镇——陈炉的纪实图片故事。</h3> <h3> (2003年采写)</h3><h3> 耀瓷古镇——陈炉中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一的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宋元时形成规模,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陈炉、立地、上店三镇生产的耀州瓷已名振天下。斗转星移,昔日陈炉热闹非凡的集市,昼夜陶炉不熄,呈现“炉山不夜”之奇观,早已成了老人讲给下一代的故事。 陈炉镇,位于铜川市东南15公里的山巅,这里群山围护,镇内地形像一口硕大的盆。“盆”的底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街道和生产瓷器的作坊都在这里,居民则沿“盆帮”依山筑窑洞而居,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如蜂房。由于山坡地势狭窄,往往下面一家的窑背,就是上面一家的院落。为减轻下面一家窑洞的压力,家家户户都用烧制瓷器废弃了的“匣钵”或烧制后报废了的盆和瓮,堆砌起院墙和户与户之间的隔墙,古镇这一奇景被外地人称为“罐罐垒墙”。陈炉镇得天独厚的坩土、煤炭资源和地理环境是成为陶瓷业在历史上兴盛六百余载的主要原因。眼前林立的废土窑、烟囱、罐罐墙、窑洞,会让你再一次感受这座陶瓷古镇的历史变迁。 </h3><h3> 李家作坊 </h3><h3> 在陈炉镇,说起李家瓷坊,有名气的有两家,一家是山上的李和平和他的“北方青器李家瓷坊”。当年48岁的李和平和镇上的人一样祖祖辈辈靠陶瓷生存繁衍,他出生于一个陶瓷世家,从小就和各种颜色的粘土相处,他的姻缘也因陶瓷而订。后为学瓷他先后到过湖南、浙江、江苏、山东,仿宋青瓷成了他的“绝活儿”。李升科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第一个开私人作坊的单干户。李升科的李家瓷坊是镇上享誉百年的“桥上李家”瓷坊的当代延续。当年65岁的李升科老人,以熟谙的手工拉坯技艺和窑炉烧成技术而闻名。他烧制的黑釉剔花瓷等是他的得意之作。 </h3> <h3> 许家瓷房</h3><h3> 许快乐和弟弟许快锋是镇上从事陶瓷作坊年轻的一辈,兄弟俩自幼喜爱陶瓷。弟弟是位勇于走出家门的青年,1998年许快锋投身北京名家韩美林工作室,并随“艺术大篷车”行程万里,深入陶乡瓷都虚心求教。他将新思想、新艺术融入瓷艺创作中,形成个性鲜明的风格,设计制作了一批豪放粗犷又具乡土气息的陶艺和工艺瓷为器,在许快乐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上千件造形各异的作品。</h3><h3> 昔日,陈炉的辉煌已成烟云,如今的陈炉作坊算起来也就六、七家,这些作坊大都还在延续着祖辈们的传统工艺,仿制的多,技术上创新少。生产和销售大都各自为战、单家打独斗、等客上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