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习近平当年没有在梁家河吃过苦,与村民同住同劳动,不了解百姓疾苦,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彻底的精准扶贫政策;如果龚大香四十年前没有在粟谷的深山沟里工作过,也就不会有十八年前的扶贫爱民的深厚情怀和满腔热诚。</h3><h3> —— 题记</h3> <h3> 鸟鸣山涧,人迹罕至,山里很宁静,大部分人家已搬迁到山外。冬日的暖阳亮闪闪地照耀在白水峪库区,清澈幽深的水中,随处可见半米长的大鱼在悠然地游弋,不时地有三五成群的野鸭子扑楞楞地飞过——这里已成为它们的天下,成为它们自由的乐土,波光鳞鳞地水面,一闪一闪地,是大山灵动的眼睛……。</h3><h3><br></h3><h3> 原粟谷乡两河口村这个地方,承载着太多人的青春岁月和奋斗历程。时常会有人邀上老朋友,不惧山路弯弯、水路迢迢地回到这里,找寻当年散落在这里的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h3> <h3> 2018年12月16日,我随同一位十八年前的扶贫工作队长龚大香同志故地重游两河口村,徒步走完当年在悬崖上硬生生炸出来的一条两公里多的山路,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如画美景,和她蹒跚的背影、鬓角的白发、眷恋的目光,我的心中顿时涌出无限感慨: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飞鸿雪泥,亦有印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h3><h3><br></h3><h3></h3><h3> 时光匆匆,弹指一惊,已是十八年了。</h3><h3> 十八年前,湖北省谷城县财政局驻村扶贫的任务轮到了副局长(兼谷城县国资局局长)龚大香同志,龚局长需要挑选两个贴心能干的队员跟着她,因平时对我印象不错,能吃苦又能写,就挑了我。</h3><h3> 我们局的扶贫点在距离县城最远的赵湾乡两河口村,那是南河上游白水峪水库的淹没区,原粟谷乡所在地,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听说粟谷乡风景不错,进山扶贫有风景可看,对于象我这样长期伏案写材料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h3><h3> 龚局长是个热心快肠、风风火火的人,扶贫队员挑好后,马上行动,让我把锅碗被服之类的东西准备齐全,把粮食蔬菜也买够,择日进山,驻村扶贫。</h3> <h3> 山路弯弯,那是一条人迹罕至、凹凸不平的沙石路,车无法快速的开动,只能慢慢地颠簸着前行,象个摇篮似的。车窗外,偶见白云醉卧,也不乏山花烂漫。时而山崖,时而山脊,车行三个多小时,我已被晃的晕头巴脑的了。至水库淹没区的陕峪码头时,还需要坐40分钟的船,才能到达两河口村。坐在船上,调匀气息,再看四周的青山绿水,悬崖峭壁,顿感养目畅怀,空气绝对清新,晕车的不适随即消失。站在码头迎接我们的,是一群挥手欢腾的村民,大老远的就在扯着嗓子喊:“龚局长啊,可把你给盼来了!”</h3><h3><br></h3><h3> 尽管事先龚局长反复交待,我们驻村扶贫生活费用全部自己解决,粮油蔬菜全部自己带,不给村里增加任何负担,但村民们知道龚局长要来,依然杀鸡剖鱼,把屋梁上悬挂的腊肉和熏肉取下来,到菇棚里采摘来新鲜的香菇,到竹林里采来新鲜的竹笋。从早晨他们就在忙乎,待我们到达时,一桌热气腾腾的山珍野味就摆上了桌。从村民质朴的表情和热诚的笑容上,我可以看出,他们与龚局长之间的感情是很真挚很深厚的,以他们对龚局长多年的了解,深信龚局长驻村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改善村里贫困的面貌的。</h3> <h3> 龚局长与两河口村有深厚的感情渊源,那个地方是她和她老公二十多年前工作过多年的地方,村里每一户的情况她都很熟悉,都叫得出人名,讲得出他们的故事,并且在工作调出山后,仍然帮助过好几位村民解决过生活困难,村民们也都还记得龚局长为他们所做的那些暖心的好事。</h3><h3><br></h3><h3><br></h3> <h3> 龚局长果然是个务实的急性子,午饭过后,马上召集村干部座谈,询问村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然后由村主任领路,对五个组的贫困户、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走访摸底。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两河口村共294人,可耕地仅124亩,且全部是45度以上的浅土挂坡地,只能种一点地膜玉米和杂粮,村民主要靠种植香菇、打鱼、挖野生中草药和卖毛竹为生,有特别贫困的14户老弱病残的人家,一年会有三四个月断炊,须依靠政府的生活救济才能过冬;全村共有孤寡老人7个,贫困人口45人,在读学生14个,其中有8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面临上学难的问题,需要到十几里远的渔坪村借读,每个学期的住读费需要150元/人,这些贫困家庭普遍都负担不起,辍学情况时有发生……。</h3><h3><br></h3><h3> 一组村民刘振武,是龚局长最牵挂的贫困户,他年老体弱,妻子早逝,留下两个儿子,一个是哑巴,一个是弱智,家里时常断炊,一年有大半年要靠挖野菜充饥,是村里的特困户。龚局长到他家,首先去揭锅盖,看看他们中午吃的是什么,当得知他家断炊时,刚长出的青玉米芯就掰下来吃,龚局长沉默了很久,临走拉着刘振武的手说:“您放心,下次我就给您送粮食来!”</h3> <h3> 龚局长走村串户,熟悉得象是走亲戚一样;村民们看到龚局长来了,无不喜笑颜开。她象太阳一样自带光芒,照亮了山村的沟沟坎坎,温暖了每一个村民的心。</h3><h3><br></h3><h3> 掌握了基本情况的龚局长结合县委的扶贫驻村工作要求,在第二次进山后,即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帮扶工作措施:</h3><h3> ——扶贫帮困先救急,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困难。每月至少进村入户两次进行调查走访,哪一家缺什么,一一记录下来,一项一项的解决到位。冬春两季,从民政部门为村民争取各类救济物质和款项,并发动全局干部职工为村民捐钱捐衣捐棉被,帮助他们度过寒冬,中层干部结对帮扶,做好产业扶持工作。愿意搬迁出去的,联系移民局帮助落实搬迁地点。</h3><h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经济管理,盘活现有的纸厂加工、船只运输、山场资源利用、茶叶产业。结合本村现有自然资源,巩固并发展几个有基础的扶贫项目,包括:扩大香菇生产,落实2万袋食用菌种植任务,为种植户提供菌种和大棚建设资金;利用山场丰富的毛竹资源,启动火纸生产线;加强现有的65亩柑桔园和120亩茶园的病虫害管理,请农业局专家进村帮助防治病虫害;鼓励村民种植黄姜、蘑芋,搞好蘑芋加工;发展库区养鱼和家庭养殖业,带动村级经济全面发展。</h3><h3>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解决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通运输“五通”公益事业。因库区蓄水,把村里原有的公路全部淹没,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全靠划船,即不安全,也很不方便。计划向县直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水泥、炸药,在悬崖上给村民炸出一条路来,并在船只停靠的码头修建牢固的驳岸;村民多住在半山腰,用水取水也很不方便,需要引山泉水进村入户,修建蓄水池,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给村委会买一个无绳电话,方便上传下达,并找广播电视台架设有线电视网线;做好现有船只的维修和运输,确保出行安全。</h3><h3>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和村组干部、村民交心谈心,沟通新老班子的思想,开发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是建设经济强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当前两河口村委会和基层党组织存在组织涣散问题,执行政策不严肃,平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性修养不强;组织纪律不认真,行动、口径不一,带来群众不信任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干部的工作;存在私利问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关心少,干群关系紧张;自身建设不力,没有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社员的作用。现在要结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班子建设,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利用农闲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大家坐在一起交心谈心,提出搞好两河口村的建议;然后再召开群众会议,干部和群众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减少误会,齐心协力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h3><h3>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请县农业局专家到村里,开展三到五次农技知识讲座。</h3><h3><br></h3><h3> 这样的一份帮扶计划,在十八年前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不象现在的精准扶贫,有国家下拨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易地搬迁专项资金、本级财政统筹的各项涉农资金和低保、教育、医疗等民生资金,全县每年要集中十几个亿全力支持脱贫攻坚,体量之大前所未有,驻村工作队只须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严格落实到位,不用操心资金来源问题。而十八年前的扶贫攻坚工作,完全是结对帮扶式,全靠包村单位自筹、号召职工捐助或向上级单位、兄弟单位求援来解决扶贫资金和物资,自有资金充足或有门路的单位尚能为贫困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经费不足、没有门路的单位只能爱莫能助了。</h3><h3><br></h3><h3> 那么我们的包村扶贫资金,本单位顶多解决两三万,职工捐款一万左右,其他的就完全依靠扶贫队长龚大香个人的组织能力和人缘关系来化缘了。包村扶贫的任务必须要完成,单位的本职工作也还是照样要做好,心挂两边,工作量增加一倍多。</h3> <h3> 图为龚局长当年走村串户在笔记本里记下的两河口村特困户情况。</h3> <h3> 在扶贫的那一年里,我和龚局长先后进山二三十趟,每次都是清晨进山,暗夜里回来,有时还会在那里住上两天。每一次她都带着很明确的任务,安排好这次进山要做好哪几件事,下次进山我们还应做好哪几件事情,在她的笔记本里都一一列明办理期限,然后一一落实到位,决不会空跑一趟。甚至连村民请她帮忙买个什么生活物件和材料,她也会一一记下,下次进山时买了送到村民的家里,丝毫不嫌麻烦。</h3><h3><br></h3><h3> 在龚局长的扶贫笔记本上,很清楚地记着这些内容:</h3><h3> 2月27日,财政局拨2万元给两河口村,用于发展食用菌生产,给村民发放菌种。</h3><h3> 3月18日,请农业局农技师代国福进村传授柑桔剪枝和病虫害防治技术;</h3><h3> 3月22日,送3000斤大米和一部无绳电话到村;请交通局工程师蔡艳勘察修路地段的地质状况;</h3><h3> 3月27日,县委周书记一行进村督办,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查看修路地段;</h3><h3> 4月6日,县委办督察室雷主任进村督办工作进度;</h3><h3> 4月17日,向市民政局争取生活救济款2万元,给贫困户发放大米和救济金;</h3><h3> 4月19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付顺民、民政局局长罗时敏一行进村,商议县直部门扶持救济措施,县民政局邦解决救济款3000元,移民办解决人畜饮水资金3000元;</h3><h3> 5月15日,送10吨水泥到村,用于修砌蓄水池和驳岸码头;</h3><h3> 5月22日,财政局中层干部20多人到村,开展结对帮扶“认亲”活动,向贫困户捐款9500元,捐衣服364件;</h3><h3> 6月14日,送2万米PVC水管到村,引山泉水到每家每户;……。</h3> <h3> 一项项扶贫措施,紧锣密鼓地安排落实到位。当年谷城县委对各部门扶贫工作组的要求是:认识要到位,物资和资金都要到位,项目和人员也要到位。曾在赵湾长岭村驻队多年的、时任县委书记周元宵同志召开赵湾扶贫工作会议上说:“各部门不要忘记了赵湾乡人民,第一任财政局长就牺牲在鲁家油坊村,为维护群众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现在赵湾虽然是木耳生产基地,但群众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一定要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帮他们脱贫致富。要明确扶贫思想,实施开发式扶贫,驻村干部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工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农业产业化项目扶贫、科学技术扶贫、精神文化扶贫。一年哪怕办一件事,但一定要办成功。”</h3><h3><br></h3><h3> “一年哪怕办一件事,但一定要办成功”——是的,我们当时的谷城县委县政府领导是相当相当务实的。龚局长在落实县委的扶贫工作任务中,真正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不仅做好了一件事,而且一鼓作气做成了好几件事。</h3> <h3> 图为2000年财政局扶贫工作队为两河口村贫困户送来一卡车过冬的救济粮。</h3> <h3> 图为2001年时任谷城县委书记周元宵同志、县委办主任周必良同志、常务副县长付顺明同志察看两河口村新修的路。</h3> <h3> 图为时任县委书记周元宵陪同省委检查组组长李全政了解两河口村毛竹加工情况。</h3> <h3> 当村里的那两公里的路通了之后,当泉水哗啦啦地在自家的门口流着的时候,村民们的那份喜悦和感激溢于言表。三组70多岁的老汉刘正兴能写会道,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把我们做的好事编成了快板,逢人便打起竹板自编自唱:</h3><h3><br></h3><h3> “打竹板、走上前,我把扶贫攻坚来宣传;</h3><h3>财政局包扶两河口村,工作扎实很认真,</h3><h3>派来了亲人龚大香,大家伙儿心里暖洋洋;</h3><h3>访贫问苦掀锅盖,先问粮食够吃么?!</h3><h3>村民都把实话说,再把贫困户情况摸;</h3><h3>送来粮食建菌棚,吃饱了来把香菇种;</h3><h3>村民吃水老大难,挑水上坡一身汗;</h3><h3>埋设水管2万米,泉水哗哗引下山;</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h3><h3><br></h3><h3> 每次进山,我们都是早晨七点多钟出发,到达村里的时候,已是中午了。</h3><h3> 我很喜欢去两河口村的,不光是跟着龚局长能感染到她那份帮扶的热诚,而且也因为时常能欣赏到那个偏远山村里四季的景色,尤其是夏秋两季的景色最美。</h3><h3><br></h3><h3> 夏天多雨时节,有好几次车行至山崖巧遇云开雾散,那缠绵在山丫丫间的白云白得十分的纯净,不入深山,不遇雨停,是难得见到那么纯粹的灵动之魂的。局里没有什么急事的话,我们就会在那里住上一晚,依着巍峨的青山,伴着清澈的库水,夏夜的小山村,非常的静谧和清凉;若是有事须返回,我们须坐上一段路程的船,才能踏上返回的路,夜风轻轻地从耳边掠过,坐船在碧波里荡漾,欣赏着两边的树林和山石,感受着村民朴实的笑脸,再浮躁的心,也不由得不宁静,不由得不纯净!</h3><h3><br></h3><h3> 秋天的深山更是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红黄相间的树叶点缀在黛绿的山水之间,灰瓦白墙、翠竹茅屋边,一树树挂着红灯笼似的柿子煞是好看,还有那挂在树杈间硕大的胡蜂包,让龚局长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些往事。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什么情况,龚局长都如数家珍,无论是坐在车上,还是路过某个有故事的地点,她都一一讲给我听,说某次某某驻村扶贫做什么工作时,被胡蜂蜇了差点丧命;说谁谁在村里的果酒厂开业的仪式上说了一句让大家时常笑疼了肚子的话;说她怀着女儿那年,生孩子的头一天,还在坚持组织生产搞秋播;说她如何背着女儿奔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开会,差点掉进了悬崖……。</h3> <h3> 于是,我慢慢了解到粟谷区(乡)和两河口村的历史,了解到龚局长和历任区党委班子在粟谷区极其艰苦条件下的工作热情,了解到龚局长当年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结下的深厚情谊。</h3><h3><br></h3><h3> 龚局长是1978年底二十多岁就来到粟谷区任妇联主任的。那时进山的交通条件非常差,从县城到粟谷区还不通车,劈山凿岩修筑的石碴子的紫粟路是连结外面世界的唯一捷径。几个月出山一趟只能碰运气坐拉货的便车,通常满载着竹麻或木材的140货车上面趴满了人,遇不到便车只能步行几十公里走到老石公路再拦车。与交通条件相比,山乡的村民生活条件更差,都非常贫苦,90%以上的家庭都缺吃少穿,有些家庭好几口人却只有一两件棉衣,谁出门才给谁穿。</h3> <h3> 当年的龚主任就是从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入手来开展工作的,她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看不得别人受苦,经常是谁有困难,谁生病,她都会上门去看望,什么事只要让她知道了,她必定要出手相助,千方百计地帮忙解决好。</h3><h3><br></h3><h3> 二组的丁三奶奶,三个儿子都是哑巴,住在阴暗潮湿的深山沟里,几乎晒不到太阳,家人都患上风湿病。龚主任就安排人上门维修改造好她家的房子,做好除湿防潮处理。只要丁三奶奶生病了,龚主任就会上门去看望她,令丁三奶奶非常感激,逢人便说:“解放以来,从来没有干部到我家看过我,龚主任是第一个,还给我帮了那么多的忙,真是个大好人啊!”</h3><h3><br></h3><h3> 原支部副书记章振启的姑娘结婚多年未孕,龚主任就带她到县医院检查,住不起旅社,龚主任就将小章姑娘带到她娘家里吃住了好几天,后来小章姑娘怀孕生子,一家人一辈子都感恩记得龚主任这个热心快肠的人。</h3><h3><br></h3><h3> 岳疯子,本名叫岳荣军,因失恋而导致精神失常,每天披头散发、衣衫褴褛,村民时常拿他取笑逗乐,开一些恶俗的玩笑,推他搡他,看着他痛苦扭曲的面孔和发疯发狂的动作而哈哈大笑,还有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经常捡石头扔到他的身上,或者揪他踹他。龚主任看到后,立即跑过去制止,警告那些欺负他的村民和学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打他了。后来龚主任把他带到粟谷卫生院治疗,并帮他结清医药费。岳荣军病好了能正常生活后,感激地说:“龚主任,幸亏你保护了我,要不然我早就没命了,我这条命就是你给的啊!”</h3><h3><br></h3><h3> 三组村民金光莲,丈夫是地主成份,大队干部不让她参加贫下中农的会,经常召集他们参加“地、富、反、坏、右”的学习反省会,八十年代初还经常受歧视、受欺负。学大寨的那个年代,社员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工,天黑才收工,金光莲当时还处在哺乳期,但并未因此受到照顾,经常胸前兜着娃子,背上还背着石头。作为妇联主任、也正处于哺育期的同龄人,龚大香知道后,很是心疼和同情。金光莲性格刚烈脾气倔,但并不是个不讲理的人,因为生产队长强制她干活和生产队的干部顶杠,产生了很多矛盾。龚主任先找到生产队长讲道理:“金光莲本人是1954年出生的,她又没剥削过人,上一辈的事不能让她来顶罪啊,这样对她很不公平的,何况她娃子还那么小,每天要喂奶,你们也要讲点人性吧?!”然后她又从大局出发,再去做金光莲的思想工作。金光莲心里想这么多年驻队干部都没到她家里来过,肯定来者不善,就事先躲在家里不开门。龚主任很讲究方式方法,在门外大声喊:“金光莲,我今天啥都不干,是到你家来吃饭的,我来了,你让我站在门外,不管我饭啊?”消除了金光莲的戒心,她才把门打开,两个人啥都不提,泡肉炖肉,洗菜做饭,一个灶上忙乎,一个灶下添柴,很随意的拉着家常;饭好了两人边吃边聊,不知不觉间,两人喝完一斤白酒,聊的很投缘,龚主任这才开始推心置腹地和她交心谈心:“现在全国上下都还在抓阶级斗争,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他们这样对你,确实是工作方法不对,但整个社会大气候都这样,政策会慢慢变好的,暂时受点委屈,忍忍就过去了。”听龚主任这样说后,金光莲才算是理解了队长的工作,消除了长期以来对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的敌视和抵触情绪。从此以后,金光莲就把龚主任视为最贴心的姐妹和知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性格倔犟的金光莲说:“我谁都不怕,谁都不服,我只服龚主任!”直到现在,两人还保持着亲密的联系。</h3><h3><br></h3><h3>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龚主任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真正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做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缓解了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感激,在当地树立了很高的威信。</h3> <h3> 后来在聊天中,龚局长时常对我说:“我们的老百姓都是非常老实、厚道的,其实我做的那些事,在我们干部看来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儿,是举手之劳,但对那些非常困难、没有什么人缘和门路、从来没有出过山的群众来说,他们却认为给他们帮了天大的忙,你也许过几天就忘记了,他们却会牢记一辈子、感激一辈子的!”</h3><h3><br></h3><h3> “我21岁就当了大队支部书记,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1975年北河发大水,我们民强大队(现在的下新店村)全被淹没了,180多户的房屋泡坏倒塌,水退后,我组织社员抢修房屋、恢复生产,几天几夜不合眼待在现场盯着,督办进度;第二年又开始修渠,解决了全大队2000多亩土地的灌溉难题,我每天和社员一样劳动,当时县委书记杜德耀亲临现场,看到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他到处问谁是支部书记,那时他还不认识我呢,看到我还这么年轻,竟然组织了这么大的工程,很是惊讶。那一年我才23岁啊,还没结婚呢!”</h3><h3><br></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代,社员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他们要求不高,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大家都过的很苦,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儿,当时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群众生活中的小事都不能小看。当年我家的房子也被冲倒了,我妈的腿摔断了,也很困难,那年冬天我还是坚持带领288个劳力修大峪河和甘家冲。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清贫和忙碌中走过来,在党的教育下,追求的是奉献精神,从没想过索取什么,大家都很穷,只想一心一意改变国家和集体的贫困面貌。现在再回想那段艰苦的奋斗岁月,虽然生活上一贫如洗,但精神上很充实,盘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很有成就感。”<br></h3><h3><br></h3><h3> ——那个时代不管是支部书记还是驻村干部,受党的教育多年,工作起来都是这么拼命的。后来有记者专门写过一篇她的报道——《女支书上任后》,刊登在《襄樊日报》上,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h3><h3><br></h3><h3> “我们家历代都是贫民,没出过一个当官的,我很珍惜党培养自己的机会,尽量多给老百姓做一点儿实实在在的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么多年来,党组织也没亏待过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当了四年大队支部书记后,党组织给我提了干,到粟谷区任妇联主任,六年后调到茨河镇财政所任主任、党支部书记,1991年调县财政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国资局长。1993年我被财政部评为‘全国清产核资先进个人’,是谷城县财政局获财政部表彰的第一人;1995-1999年,我组织征收的国有资产收益达500万元,超过省市下达任务的6倍;1994、1995连续两年还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清产核资先进个人’。不管别人对我评价如何,反正我是尽职尽责的完成了党组织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了。”</h3><h3><br></h3><h3> ——在她家的客厅墙壁正中间,端端正正地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现在这个年头儿,这是很少见的。这么多年不忘毛主席,对毛主席的崇敬,就是对我们党无比坚定的信仰;时刻仰望,便有一份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充溢在她的内心,驱使她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为政府解难题。</h3> <h3> 在龚大香的扶贫笔记本的扉页上还写了这样几句话:</h3><h3> “农民的泪水就是心声;农民的意愿就是感情。”</h3><h3> “一个人不能逃避责任、躲避麻烦,只能征服一个个难题来磨炼自己。”</h3><h3> “乘着年轻多经历一些事,对自己有好处,即使碰壁,也算是增加了阅历。”</h3><h3> 我相信这些话都是她的肺腑之言。</h3><h3> 这些朴实的话,从一腔热血的龚局长嘴里说出来,经她刚劲有力的手写出来,给人一种非常真挚的、热气腾腾的感觉,有温度,有担当,更有信念的力量。</h3><h3> 拳拳之心,由来已久!!</h3> <h3> 图为白水峪库区蓄水前的粟谷乡原貌。</h3> <h3> 图为淹没后的粟谷乡现貌。</h3> <h3> 往事里全是故事。龚局长还提到,当年历任区党委班子为促进当地发展用土办法做了许多成功或不成功的尝试,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顺口溜:“A某某的洞子能躲雨,B某某的垭子不流水,C某某的公路打断腿,D某某的嘎士跑不了两三里,E某某的铁船怕涨水,G某某的果酒酸泔水,J某某的天线脚打嘴,W某某的电站没修起……。”这些原粟谷区的党委班子,为了改变当地闭塞落后的面貌,拼尽全力、想方设法地打洞子引水、开山劈路,建造运输船只,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当地经济,引进了优良的柑桔品种,办起了果酒加工厂和造纸厂,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让粟谷这个古老的山乡码头,变成了山沟沟里相对繁华的小集镇,设立了区政府,开始有了学校、卫生院、供销社和七站八所,生活和文化设施一应俱全。</h3><h3> </h3><h3> 有了故事的乡村和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这片贫瘠的山水在我的心里更加鲜活和生动起来——原来,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竟然隐藏着那么多的传奇、笑料和心酸的故事,据说她老公就是当年在那里开山炸路中受伤的,落下了终生残疾。</h3><h3><br></h3><h3> 那一片片的梯田还在,茶园还在,引水渠里还流动着清澈的山泉水,柑桔树上依然还挂着红橙橙的果实,比山外的要甜得多,水库里的鱼成群结队地在游动,清晰可见。深知那些故事的老人也还在,他们热诚的眼神和真挚朴实的感恩话语,足以印证龚局长所言非虚。如果不来实地感受,我又如何能知道他们那个年代的党员干部那颗为民服务的诚挚胸怀?如果不听龚局长的讲述,我又如何能知道那一段最为真实、最为艰苦的历史?那个时代的驻村干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已在村民心里烙下难忘的印记,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最标准的参照范本。</h3><h3><br></h3><h3> 1996年,随着白水峪大坝的下闸蓄水,粟谷这个山乡小镇沧桑的容颜,包括鲫鱼石、粟谷庙(旧址),连同那些曾经在此生活、工作过的人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时代艰苦奋斗的记忆,和绝大部分耕地,一并沉没在水下,让当年的那些热血青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永远眷恋。</h3><h3><br></h3><h3> 深山里很宁静,少有人至;深山里的好多好多故事,不进去的人,是不会知道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h3><br></h3><h3></h3><h3> 库区随同淹没的,还有一段十几公里的沿河公路,几乎让两河口村与世隔绝。不需要拉物资带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从紫粟路经陕峪码头坐船到达两河口村;需要拉物资的时候,我们就从盛康镇经漆树垭子绕到赵湾乡那边开车到达两河口村。但不管从哪边走,都非常的不方便。</h3><h3><br></h3><h3> 在悬崖峭壁上修筑的山路弯急多险,崎岖不平,时有落石,令人精神高度紧张,颠簸三四个小时,常把人绕的翻江倒海、七荤八素的,晕车的人更会吐的一塌糊涂。谁去一次,谁就怕一次,很多人就发过誓,打死再也不去了。</h3><h3><br></h3><h3> 关于赵湾乡漆树垭子那一段山路,龚局长也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某一次有个河南的女司机在夜里随着别人的车后,只盯着前面的灯光,看不到路边山崖的情况,竟一路安全地到达了赵湾乡,第二天办完事返回的时候,青天白日下,山路十八弯的路况和陡峭的悬崖清晰可见,女司机吓的手脚发抖,无论如何也不敢开车了,只得请了当地的一位司机帮忙把她的车开下山去,以后再也不敢进山了。</h3><h3><br></h3><h3> 在进村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因为白水峪库区蓄水,路被淹,村民出门动辄就要划船,陡然蓄水,山村里的人并不习水性。1999年正月间,36岁的张海军和24岁的阮长华走亲戚,晚上吃完饭划船回家,不小心船翻了,两人被淹死……。</h3><h3><br></h3><h3> ——讲述这两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龚局长会下那么大的决心,要在两河口村公路被淹没的地段,再重新炸出一条路来。</h3> <h3> 听说龚局长要在两河口村的悬崖峭壁上重新炸出一条路来,很多人包括县里的几个部门的领导都持怀疑态度,那可是一段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悬崖峭壁,要象河南郭亮村开凿挂壁公路一样的操作才行的啊,没有技术支持、没有施工条件,甚至劳力都缺,就她龚大香能做到吗??</h3><h3><br></h3><h3> 但龚局长可不管那么多,凡是村民急需的、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她非要办到不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她风风火火的个性、果断干练的作风又一次地显现出来了。说干就干,从勘察到开工不到两个月,她不厌其烦地向县委县政府和交通局领导做汇报、写申请,争取炸药和水泥,向民政局和粮食局争取救济粮……。</h3><h3><br></h3><h3> 来看看龚局长笔记本上的这笔修路的预算支出吧:</h3><h3> 1、明岩三处653米,每天挖2~3米,每米给5斤粮/人、5元/人,需3265斤粮、3265元钱;</h3><h3> 2、较岩二处447米,每天挖6米左右,每米给3斤粮/人,3元/人,需1541斤粮、1541元钱;</h3><h3> 3、土石路149米,每天挖10米左右,每米给2斤粮/人,2元/人,需298斤粮、298元钱。</h3><h3><br></h3><h3> 没有多余的资金给工钱,龚局长采取了一半给粮食、一半给钱的土办法。两河口村修路算账合计共需要5104斤粮和5104元钱。5104斤粮在当年也才值5104元钱而已,也就是说,相当于炸岩劈山三四里路,仅支付了10208元工钱,外加2台空压机、1台油钻机,负责修路的八个劳力,花了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就把路给修通了,本村村民之间串门、学生上学再也不用划船了。</h3><h3><br></h3><h3> 而在修路中,村民更是发扬了红旗渠和郭亮村开凿挂壁公路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计较、不推辞,把修路当作自己家的事,只要给粮食有吃的就行,钱少一点儿也无所谓,腰里拴上绳子,也是说干就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还是充满感激地说:“要不是龚局长来驻队,帮我们申请到炸药和粮食,我们自己想都不敢想!龚局长是在给我们办好事,帮我们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我们还能讲什么条件呢?!”</h3><h3><br></h3><h3> ——有这样不辞劳苦的干部,也就会有这样不辞劳苦的群众。我的内心只有“感动”和“震撼”可以形容了。</h3> <h3> 图为时任县委书记周元宵陪同省委检查组组长李全政徒步走完新修的山路。</h3> <h3> 图为2018年12月16日龚大香同志和原两河口村干部在当年修的山路上合影留念。</h3> <h3> 在落实人畜饮水工程中,龚局长也是干脆利落,说干就干。为节约资金,她亲自到市场上和卖水管的人磨价,购置PVC水管2万米,先后分三次送到村里,引山泉水进村入户,修建了7个蓄水池,解决了70多户人畜饮水问题,村民再也不用费力地上坡下坡提水吃了,结束了夏天一遇暴雨就不得不吃浑水的历史。村民们感激地在最大的一个蓄水池上刻上“吃水不忘工作队”!省委脱贫攻坚检查组组长李全政来检查谷城的扶贫工作时,对于财政局驻两河口村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h3> <h3> 图为时任县委书记周元宵陪同省委检查组组长李全政察看扶贫工作队为两河口村修建的蓄水池。</h3> <h3>蓄水池二</h3> <h3>蓄水池三</h3> <h3>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基。对于这片没有多少耕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穷乡僻壤,只能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赵湾乡已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菇种植基地,有很好的种植技术和气候条件,为此,龚局长利用财政局的首笔扶贫资金2万元,启动了香菇种植项目,为种植户发放了菌种、建好菌棚,并从赵湾乡财政所抽调一个专管员朱建勇驻村来落实这项任务,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此外,利用山场丰富的毛竹资源,启动了停工多年的火纸厂;鼓励村民利用库区水资源捕鱼养鱼,运到赵湾乡和紫金镇去卖;组织大小12艘船只和3台汽车,发展库区旅游和运输;发展家庭养殖业,养猪养羊养鸡增加收入。</h3><h3><br></h3><h3></h3><h3> 对于14户特困户,龚局长针对他们的致贫原因,分类解决,将救济粮和职工捐献的衣服优先分配给弱智、没有劳动力、长期慢性病人和残疾人,做到了每月走访一次,结对帮扶的物资一一记录在册。扶贫驻村工作结束后,龚局长还和县民政局联系,将刘振武的两个儿子送到县福利院,并给刘振武申请了低保。对14个学生,和赵湾乡教管会协商,免除了他们每学期的150元住宿费。</h3><h3><br></h3><h3></h3><h3> 在2000和2001两年驻村扶贫中,龚局长先后向市、县大大小小17个单位求援,找交通局和人武部争取炸药6.5吨,找民政局和粮食局、冷集粮管所化缘要粮食,为村民送去救济粮25000多斤,争取水泥20吨,修砌四组的码头驳岸;给村委会买了一个无绳电话,架设有线电视网线,花1.8万元修好了一条大船。共争取资金近20万元,全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h3> <h3> 图为2000、2001两年龚局长笔记本里记录的向县直各单位化缘的款项。</h3> <h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重感情的人对有感情的地方扶贫,那效果自然是最好的,是完全发自内心、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考虑的一些致富措施。这位扶贫工作队长揣着感情、带着良知、凭着良心诠释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两河口群众提交了一份真抓实干的精神答卷。</h3><h3> 由此我很自然地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他现在提出的精准扶贫措施,一定是他当年在梁家河和正定县就生根发芽了的,他说:“当年我走了,但把心留在了那里……”。可以说,习近平对贫困的认识、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和感情,就来自梁家河和正定县工作过的岁月和磨炼,来自那些让他始终牵挂的陕北老乡。龚局长对粟谷这片土地和群众的感情,也是一样,人虽然调到县城,但却一直牵挂了二十多年,因为县委扶贫工作的安排,她终于又有一次了却心愿的机会,提前了十八年在两河口村实施“精准扶贫”。</h3> <h3> 2001年底,我们对两河口村村民的经济收入做了一次统计:香菇收入3.1万元,柑桔收入3.2万元,毛竹和扫帚加工收入11.4万元,采挖种植中药材收入2万元,大小船只12艘运输收入5万元,汽车3台运输收入7万元,121张渔网捕鱼收入4万元,8个小商店收入2.4万元,养猪162头收入4.2万元,13人外出打工收入6.5万元。合计52万多元,人平1769元。以18年前的标准,已达到脱贫目标了。</h3><h3><br></h3><h3> 通过多年各部门的驻村帮扶,现在的赵湾乡以盛产香菇、葛粉、土鸡而出名。那里山高水甜,生产的香菇肉厚味甜,野生的葛粉纯正地道,那里养的土鸡,乡干部们给起了很朴实很生动的名字叫“扒山鸡”——在树林子间啄食飞跃的鸡,能不好吃么?!</h3> <h3> 十八年过去了,龚局长的心还在那里,在这片巍峨的群山和清澈的库区中,她去看望了当年的那些特困户,现在的精准扶贫政策更加细致入微,所有的特困户都得到了政府的兜底保障,再也没有生活之忧了。当得知紫粟路已被省交通厅列入规划、正在网上招标公示时,她比任何人都要兴奋,对原村支部书记章烈云说:“你们也抓紧时间搞好家庭副业,种植山货,修建民宿,等路修好了,我们每年都约朋友来住几天!”</h3><h3> ——那一天指日可待!</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2000年龚局长(右)和我(中)在两河口村留影。</h3> <h3> 2018年12月16日65岁的龚大香同志和我,在她组织村民炸开的山路上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