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文化遗产——雁门关风景区

李云楚

<h3>  <font color="#ed2308">雁门关风景名胜区</font>,座落于 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u>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u> 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评为山西旅游业十大杰出品牌。 2017年2月,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1><b>关城</b></h1><h3>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 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h3><h1><b>雁门寨</b></h1><h5></h5><h1></h1><h3></h3><h3>位于铁裹门东西两侧山脊平台,北宋时期设立,为军事驻防要地。与西陉寨、胡峪寨并称为“雁门三寨”。所处形势十分险要,扼关山拒漠原御关内,诗载:“危峰千丈界南北,岩岩堆云雁得过。此日振衣临朔漠,何时归翼伴阳和?席依上界侵睛汉,水落人间作大河。何时殷勤苦修筑,汉迁飞将本无多。”</h3><h1><b>古关道</b></h1><h3>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 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 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诗载:“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h3><h1><b>隘口</b></h1><h3>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 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h3><h1><b>西陉寨</b></h1><h3>位于 太和岭口北城顶上,因太和岭口曾名神仙隘,故又叫神仙横城,是 代州著名三寨之一,立于北宋时期,为隘口军事戍守屯兵之地。</h3><h3></h3><h1><b>雁门渠</b></h1><h3>位于勾注古道东侧,古广武城北面。《寰宇记》引《图经》云:“魏牵招为郡守,凿源为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当时城内井水咸苦,居民汲水往返七里,牵招开渠引北山水进入城内,是古代州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现存遗址。</h3> <h3><font color="#ed2308">“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font>的雁门关,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古老的军事要塞,雁门关<font color="#167efb">历史之悠久,地形之险绝,体系之完备,地位之重要,战争之频繁</font>,雄居华夏名关要隘之首。</h3><h5></h5><h1></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