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库茨克的慢生活

土土

<h3></h3><h3> 导游兼司机小万,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十年前,他来俄罗斯定居,陪伴在此经商的父母。现在,小万已是一位四岁男孩的父亲,从事旅游业多年,小万能言善道,细致周全。半天下来,大家熟络得老朋友一般。 中午,带大家品尝完俄罗斯大餐,小万建议下午的行程安排逛街,体验一回当地居民的生活,大家欣然同意。<br></h3><h3></h3> <h3>  我们将自驾车停歇在一个车站附近,候公交。此时,一种莫名的新鲜感油然而生,对这个陌生的国度和陌生的城市,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当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我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一会儿,略显嘈杂的马路上驶来一辆有轨电车,我不懂俄语,但看得懂是169路。见小万一挥手,大家鱼贯而上,向一个农贸市场出发。<br></h3> <h3>  记不得有多少年没坐有轨电车了,所以,对外观斑驳的它,略有几分好奇和亲切感。但车厢里的粗陋和简朴还是令人十分意外,尤其是踩在脚下的钢板,拼接处的螺帽星罗棋布。售票员大爷不声不响地接钱打票,动作麻利。上上下下的多为老年乘客,他们也都是缄默不语。老太太们则裙裾飘飘,显出优雅高贵的样子。<br></h3> <h3>  公交车晃晃荡荡地驶过几个路口,就达我们的目的地。来不及打听农贸市场的名字,我们就卷入采购的人流。市场分室外室内两大区块。室外貌似无证临时摊贩,遮雨棚下一溜搁板,码着各式商品。守摊的为清一色的老年妇女,售卖的物件五花八门,衣物鞋袜,干果调料,蔬菜瓜果……声势最大的当数冰冻海鱼,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山墙似的列着。冷风一阵阵刺在脸上,老人们神定气闲,不急不躁。<br></h3> <h3></h3><h3> 相比之下,室内市场尽显“正规军”的姿态,大体模样和国内菜市场类似,明显不同的是这里听不到一句吆喝声。商品整齐列队,明码标价,买卖就在无声的交流中进行。 逛着逛着,一个有趣的发现让我们忍不住窃窃私语,土豆、菜椒、卷心菜明显巨大,为什么呢?哦,也许出自“一方水土养一方菜”的道理吧!就连玫瑰花的花型也比我们国内大许多,品种更齐全。至于菜品价格,与我们国内相差无几。兴致所至,我们挑选了几个西红柿和柠檬,返程。<br></h3><h3></h3> <h3>  走出农贸市场,天色微暗。坐公交,我们决定提前下车,步行两站路。一路上,只是偶尔见到几个行人,笃悠悠的样子。临街的店铺依稀可数,无外乎理发店、美容店、酒吧和儿童的书店,总共不过五六家。不见华丽的海报,精致的装潢,更听不见喧哗的招揽生意的音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