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 展示废邮票

吴荣先27416134

<p class="ql-block">央视出大错展示废邮票</p><p class="ql-block"> 2月13晚央视诗词大赛,出了一个邮票题,问邮首诗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学生答对了,老师也讲得好,但大屏幕上的邮票却不对。因为中国邮政从来没发行过无齿的《汉画像石》邮票。</p><p class="ql-block"> 作为主持人的董卿是邮盲,参加大赛的百人团,教授也都是邮盲,邮票给切成了无齿票,都没看出来,咋回事?</p><p class="ql-block"> 诗词大赛,影响巨大。全世界都在看,中国上千万的集邮者也有不少在看,有齿的票剪成无齿的,要算废票或假票,细节不注意,贻误下一代啊。</p><p class="ql-block"> 这套票1999年发行,全套6枚,电视里展示的是第5枚,面值150分。点击放大看,翻白的齿孔很清晰。</p> <p class="ql-block">真票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点开后可见齿孔</p> <h3>这是全套票,共6枚</h3><h3>1999荆轲刺秦王邮票”是:中国邮政 1999 年 3 月 16 日发行的,《 汉画像石 》特种邮票中的一枚, 该套邮票志号:1999 - 2, 全套邮票 6 枚 。</h3><h3> 这一枚是其中第 5 枚, 编号:(6 - 5), 面值:150 分, 票名: “荆轲刺秦王”, 发行量:2450.85 万枚 。</h3> <h3>董卿,认个错,道个歉吧!重播时改过来吧!</h3> <h3>邮票毕竟是国家的名片,央视使用时是不是应该慎重一点?如果央视都可以随便裁剪邮票,那各个省、市都这样搞的话岂不是乱了套啦?我们平时发行新票都会举办首发式,想必大家都参加过,我个人感觉非常庄重!宣读批文、领导讲话、最后揭幕,展示新票的丰彩,全场鼓掌祝贺!所以我认为央视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上纲上线,只是就事论事,这起码也是一个小失误吧?难道不应该向央视提出来请他们注意这个问题以后改正吗?这个群是为了研究邮学,开展学术交流而建起来的,我想大家肯定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群里面讨论的每一个话题。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问题的话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抱拳][抱拳][抱拳]</h3><h3> 这是网友张雄在《首都集邮》群的评论,公允而客观,很有水平。</h3> <h3>张雄——在方寸中追寻历史 作者:李少华 发布时间:2015-09-14 14:38:15 2003年11月22日,在绵阳王子大酒店召开的全国集邮协会秘书长座谈会上,曾组编《中国民信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等邮集并多次在全国、亚洲及世界邮展上荣获高奖的浙江省作协研究员张雄向中国邮票博物馆捐赠了珍藏多年的4枚珍贵的早期“民信局”实寄封。张雄的这一义举,受到了全国集邮联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张雄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里,1949年,出生不到半年的张雄,被母亲放在竹篮里挑着,随着在解放军某部任师副参谋长的父亲从淮海战役的战场南下,来到杭州。张雄10岁时,他的父母亲已先后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浙江省林业厅等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父母亲保留下来的许多和战友及山东老家亲人们通信的实寄封上那些五彩缤纷的邮票,成了张雄童年时代的最大所爱。他将那些邮票从实寄封上剪揭下来,夹在书本中,开始了他的集邮之路。至“文革”前,张雄已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收集了新中国发行的极大部分纪特邮票。“文革”开始后不久,张雄参加了“杭州市中学生红代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张雄随这一宣传队在浙江省巡回演出,当到达浙江金华的武义山区演出时,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发表。后来,张雄和他的许多宣传队的同伴们就留在武义山区插队落户。一年后,他和许多宣传队的同伴们一起被抽调进金华市文工团工作。在武义山区农村的知青集体户的油灯下,在文工团练功房旁的宿舍里,张雄从杭州带去的许多在学生时代收集的邮票,连同他那时收集到的文革邮票,伴随着他渡过了在金华的五个春夏寒暑的峥嵘岁月。1974年,张雄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报考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大学毕业后,张雄被分配进了浙江省文化局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群众性集邮活动又开始复苏。1981年,刚从浙江省文化局调至省文联工作的张雄得知,杭州市邮票公司将供应少量由1974年至1979年发行的全部J、T邮票和小型张汇集而成的邮票册,他半夜十一点半就赶往邮票公司排队等候。自此,张雄对集邮越发“入迷”,不仅将自己的除了生活费以外的大部分工资以及多年的积蓄全部用于购买邮票,而且将他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妻子寄给他买自行车和录音机的钱,也都购买了邮票。 1980年,张雄通过当时任浙江省文化局机关党委领导的老集邮家张长忠介绍,认识了张包子俊等杭州的集邮前辈。在一次和张包子俊先生的谈话中,张包老给他讲述的很多关实寄封特别是军邮实寄封的史料价值,使张雄深受启迪。不久,他在一地摊上,发现一些没有贴邮票而盖着许多红色戳记的信封,赶紧将这些旧信封买下,到张包老家中请教。当张雄得知这些信封是我国邮政开办以前民间通信所用的民信局实寄封,有着非常重要的邮政历史价值,是集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时,欢欣不已。即按张包老的指点,将集邮的重点转移到邮政史方面,开始了对民信局实寄封的收集和研究。 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张雄为民信局封的收集和研究,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从祖居安徽的张包老处得知,明清时许多安徽的“徽商”到外地经商,为和家人联系,大多采用民信局通信的方式,而且这些“徽商”的亲属和后代,为寄托他们对在远离家乡到外地艰苦创业的亲人们的思念之情,对他们的亲人和前辈寄往家乡的信件倍加珍惜,一般从不轻易丢弃。张包老的话,使张雄萌发了去安徽收集那些流存在“徽商”后代及民间的民信局信封的念头,并由此开始了前往安徽农村收集民信局信封的艰难历程。张雄利用节假日坐上长途汽车,赶往安徽,沿着崎岖的乡村小道,在黄山、泾县、歙县等农村的集镇、村落寻封觅宝。这期间,张雄和许多当地村民交上朋友,向他们讲述收集这些民信局信封的意义,请村民们帮助寻觅收购,晚上就借宿在当地村民家中。经过他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许多散失在安徽农村的民信局信封收集进自己的邮集之中。这里面,就有本文开头张雄捐赠给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那枚据考证存世仅3枚的同治元年左右由大英工部宝兴轮船信局经江苏泰州,寄往江西九江的民信局封和同样存世寥寥的另外3枚徽州信客杨甲子、徽州信客谢根林以及信客郑和尚寄往浙江并注有“信客”二字的民信局封。这些封上,各种戳记清晰,邮路清楚,是研究我国早期民信局通信历史的极好实物。特别是那枚大英工部宝兴轮船信局的民信局信封,不仅真实记录下了当时殖民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也是研究我国早期民信局与大英工部邮务关系的佳品。 在收集、研究民信局封的同时,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张雄对记录着我国军队通信历史的军邮通信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与张包子俊、刘广实和居洽群等著名集邮家的交往,张雄在对自己童年刚开始集邮时因无知,将许多他父母亲留下来的军邮实寄封为剪揭封上的邮票而损坏的行为倍加痛心的同时,决心以重新收集军邮封的实际行动来弥补童年时的无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张雄又将收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邮邮品作为自己的又一集邮重点,并开始组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为内容的邮政史类邮集。2000年,广州驻军老干部集邮协会会长张国兴与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常增书商量后,决定编辑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图集》一书,作为给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献礼。在该书的主编李曙光将军及常增书、刘广实、谢孜学等人的推荐下,张雄担任了该书的副主编。张雄将这一光荣任务当作是向李曙光等诸多集邮家学习的好机会,利用节假日和调休日,一年之中赴上海、北京、广州往等地往返奔波二十余次,探讨编撰方案、收集素材、撰写书稿、校对图文,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图集的编撰任务。在编撰这一图集期间,张雄不仅在这些集邮专家这里学习到许多军邮史方面的邮识,还从他们对集邮学术研究上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言行中,受到极大的启迪,加深了对军邮邮品研究的兴趣,并对自己所编军邮史邮集进行了多次精益求精的修改。 这些年来,张雄精心编组了多部以我国民信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为内容的邮政史类邮集,在全国、亚洲及世界邮展上多次参展并均获优异成绩。其中《中国民信局(1865—1935)》邮集曾获'93北京全国邮展银奖、'97香港第十一届亚洲国际邮展大银奖、'97重庆全国邮展及'98天津全国邮展镀金奖和'99北京世界邮展大银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38—1951)》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33—1951)》邮集分别在2003重庆全国邮展上获金奖、2005湖南全国邮展上获大镀金奖加特别奖。在张雄的引导和指导下,他儿子张唯乐也喜爱上了集邮,集邮水平不断提高。唯乐编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邮》、《中国保价信》等邮集也多次在全国、国际及世界邮展上获奖。 在集邮研究和邮集参展上获得优异成绩的张雄,在全国集邮联“六大”上,被选为全国集邮联理事并被授于会士称号,同时通过了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的评审,如今张雄还担任了全国邮展委员会邮政历史指导小组的成员及浙江省集邮协会副会长、省邮协邮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张雄始终铭记二十多年前老一辈集邮家对他的教诲,他说:“我在集邮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都是老一辈集邮家的培养和教诲,今后还将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邮识,为我国的集邮事业再作出新的贡献。<br></h3> <h3>  《集邮》杂志刘劲老师为中国诗词大会提供的这一道题目,将邮票、诗词、电视紧密结合!</h3><h3> 其实,还可以结合唐诗丶宋词丶诗经等邮票出更多的诗篇大赛题目,普及集邮知识。</h3> <h3>老师在讲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