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河话老街

淡如秋菊

<h3>芜湖有一条古老的十里长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侵入,长街已失去了它往日古老、独特的文化魅力。朱阁飞檐,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以及古风古韵的商业氛围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风采,也只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h3> <h3>所幸还有一条西河老街,至今仍然被完好的保存在那里,那是一条仿佛被現代人所抛弃遗忘的角落。如今,老街己然没落。虽繁华不在,但记忆犹存。它曾经承载过几代人的美好过往,经过几百年的延续和积淀,现代人仍能感受到当年的那份韵味。当你走进它时,会让你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会把你带进几百年前的一段历史。尤其是老街上的那份恬静和清幽,会让我想起儿时所在的那条蜿蜒曲折的小巷,而当我重返那处已变得面目全非的地方时,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感觉了,那一方乐土早已被湮没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h3> <h3>如果你想去西河,可前往新客站乘中巴,不上40分钟便可到达。遗憾的是青弋江上已经难觅带客往返的机动小乌蓬船了,否则,赶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时节,你可坐在乌蓬船上,携一壸香茶,沫浴着朝阳清露,迎江逆流而上,一路品茶观景,悠然地欣赏到江岸上摇曳于春风中的垂柳,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家小屋,以及江南原野上遍地盛开的油菜花……总之,眼光所到之处,那些怡人的水乡风光,会让你揣着愉悦的心情走向西河,去感受哪悠悠岁月的漫长。</h3> <h3>冬日的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和好友大魏相约,专程去親吻了古镇老街。車到西河后,只能停在圩内新集镇上。一条傍着圩埂呈南北走向的大街,两旁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早市已过,街上行人不多,但不时有农家的三轮电动车在街道上来往穿梭。干篇一律而令人乏味的現代多层小楼房在这里比比皆是。显然,这种被現代文明所包裹的新型集镇,加之由人流、車流所带来的喧嚣和浮躁,使得我们兴味索然。而我们急于要探访的老街,却被遮挡在靠东侧一排楼房的背后,它悄无声息地躺在青弋江的圩堤上。</h3> <h3>那些看惯了这条老街的西河人,似乎并不在意它的存在和魅力。就如拉我们来西河的小中巴司机一样,对它不屑一顾。随着一曲《月上西河》风靡江城后,歌中那柔美的曲调,诗意一般的歌词,足以扣动无数人的心灵,勾起了人们对老街的回忆和想往:“弯弯的青石板路,写满了岁月蹉跎;古老的回廊窗棂,仿佛神秘的笑涡。西河,你从我的眼前流过,也从我的心中流过。六百年的往事扑面而来,听河水轻轻诉说……</h3> <h3>我们穿过前述的那条街道向圩堤方向走去。先经过一座类似于古城门前的城台。城台上方书有“西河古镇“四个大字。墙脚嵌有大清同治五年四月留下的石碑,碑上的字大多已模糊不清。城台两边均有石阶可供游人登台观景。</h3> <h3>过城台后,行走途中断断续续听到一阵叮当叮当的敲打声,这声音听上去铿锵有力,忽急忽缓,像一首熟悉而多年未听到的美妙动听的打击乐,在古镇街巷的空气中回荡,并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到了江滩。</h3> <h3>冬日的江滩,草木枯萎,空旷而宁静。只见江水在静静地流淌。江边上孤零零的停着一艘渡船。极目远眺,阳光下隐约可见远处漂流在江面上的几条渔船。站在江边,向西眺望,一幢幢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的皖南吊脚楼尽收眼底。屋虽破败,粉墙黛瓦依旧。近前去看,墙高数丈,墙基上依稀可见江水漫过的痕迹。老屋皆临水开窗开门,设想当讯期涨水时,水漫屋基,屋被水困,则不逊于江南水乡的枕河人家,只是屋基下的水流多了些许湍急。多少年来,那些老屋老宅始终在那里俯瞰着圩堤下奔流不息的江流,年复一年地忍受着讯期来临时江水的冲刷和击打。如今,就像一群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依然不倔地屹立在圩堤之上,目睹着青弋江还是像往日那样奔流不息,气势依然,只是少了漂流于江上来往的船筏,更是不见往日那种百舸争流的景象。</h3> <h3>沿着江滩往北不远处,便是西河渡口。渡口上下石阶已被磨的光滑明亮。两侧房屋多由石块垒基而建。墙高陡峭,基部麻石经水冲浪击已显斑剥。拔地而起,宛如削壁的石墙上,不时可見由石缝内伸出的枯枝败草,似乎在向前来游览的人诉说西河老街的沧桑!如今的渡口显得冷冷清清。但在若干年前,这里却是商品进出的必经之地。不难想象,当年这里定是商贾辐辏,舟车嚷嚷,一派喧阗繁忙。</h3> <h3>登上码头,便踏上老街的青石板路了。眼前的老街,是一条宽不足五米,呈南北走向的街道。街面时宽时窄,路面坑凹不平。最北端下街头,有一座小亭,内供一尊八面佛,旁设香炉、烛台,其上蜡烛还未燃尽,佛前祥烟缭绕。衰败的街道由此向南逶迤伸展,蜿蜒曲折,一眼不见尽头。我们由此处向南缓步徐行,徜徉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脚下的青石板,已不再是昔日那般完整。数不清的青石板,随着岁月的流逝,已被风雨割裂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光滑石块,毫无规则的排列在街面之上,仿佛是岁月刻下的年轮,记录了老街古老沧桑的历史。空荡荡的街道,看不到往来人流、车流。走在街上,似乎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在青石板上踏出的声响。被冷落的街道显得寂静无声,此刻,一片树叶落地,一个动作或许就能将这宁静击破。走在这里,有种神秘的感觉,似乎忧愁和烦恼皆已离我远去!</h3> <h3>说是街道,其实就是圩提。多年来,居民傍堤建屋经商,一户连着一户,久成街道。由于连年筑堤防汛,街面不断增高,使得街两边的房屋屋基沉于街面,高低不等。经街边石阶步入屋内,可延伸数十米,直至临河的后门。房屋单体上以木结构一、二层居多,一户挨着一户,比肩而立。少数路段,有些徽派建筑,远远望去,两边屋宇飞檐对峙,髙高耸立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因年代久远,墙体斑驳陆离。</h3> <h3>许多房屋,因久无人往,疏于维护,受风雨侵蚀,致使木质构件风化腐蚀,门窗早已不在,断壁残垣比比皆是。街上的店铺多是木板叠插的门。有的门板随墙体向一侧倾斜。很多变形的门板向外拱曲,两门板之间的缝隙,可伸进一只握紧的拳头。有些歪斜的窗户板上,留下的由那个年代下乡知青书写的标语口号,至今仍清晰可见。整条街上,稍完整的房屋木门,多半已上锁。锁上锈迹斑斑。主人留下了这些破败的空房,似乎把那些陈年旧事都锁在其中。如今,他们揣着乡愁,搬进了新镇新居。这些老屋,只任凭它孤独地承受着风吹雨打,继续书写着西河老街古老而沧桑的历史。</h3> <h3>街上也有零星的几家敞开着大门的小商铺和有人的往户。主人似乎不愿离开这条老街,只愿守着世代传承的老宅。那些贴在门上的大红对联,挂在檐下的红灯笼,虽不再是鲜艳夺目,既留在哪儿,就仿佛在预示着主人对未来的期昐,也为古老的街道注入了一丝新意。然而,唯一的一家理发店,却不见一个顾客。一家药铺和一家篾器店也很冷清。另有一家小杂货店,孤零零地守在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拐角深处,偶見几个年迈的老人,聚在那个比他们更年迈的老宅屋檐下,晒着冬日的暖阳,悠然自得地拉着家常,偶尔发出一阵爽朗笑声,在老街的空间回荡,让人感觉到老街上多少还有点话力和生机。</h3> <h3>老街上也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大户人家。其中一户,大门虽锁,但两扇门却已无法合严。透过门缝,仍可清晣地看到厅堂里的陈设:上方及两边的回廊上,摆放着一些精致古朴的家俱,从家俱的材质,造型和精致的雕花上,可想象出这都不是一般平民之物。尤其是上方摆放的两把古朴厚重的榆木太师椅,更显珍贵。如今物是人非,那位挺着腰板,正襟危坐之上的首位主人或许早已作古。现在的主人我们不得而知。只见这些古董静静地放在那里,陪着这座老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静待人们去发现它存在的价值。</h3><h3>闻此宅屋后有深院,想象院中一定少不了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西河人家的思想精髓和深厚文化内涵,在这些大户人家里都被充分体观。</h3> <h3>走出老街,感觉它真的是老了。但在这里,却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叹老街当年的繁华,如织的人流,如潮的市声今已不在。眼前的老街,不免让人有些心酸,它像一块被现代文明社会所遗忘的圣土,时光仿佛在这里被凝固,它定格了一段历史,虽显破败,却令人神往!</h3> <h3>西河老街是西河人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这片圣土被西河人原汁原味的保存了下来,让后人有幸一睹古镇老街的风采。但我们不免担心,现代文明社会,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老街会让其保持它本来的面目永久存在下去?</h3><h3>古老的西河老街,它仿佛是梦,它把我们带回了从前。我们真的不愿它消失,希望它永远留在那里,永远,永远!</h3><h3> 淡如秋菊,</h3><h3>2019.2.11于芜湖。文中图片除本人拍摄外,另有少量配图来自网络,感谢图片原创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