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式前,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回答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提问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铸魂工程”,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要融汇到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去;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找回中华民族的魂,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魂是什么?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孝亲的、友爱的、爱国的、爱家的、爱万物的等等,我们把目的明确了,方法就有了,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才能对得起这个神圣的使命呢?首先要自己具备这些品质,做给学生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什么样,学生什么样;其次是学习的课程要有灵魂,书有书道,武有武道,医有医道,吟诵更是让你“缘情而发”“心发感动”……,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就看它有没有魂,是不是对孩子一生有用的。孩子“三岁看到老”,怎么看的?就是看孩子在三四岁~</h3><h3>十三四岁的时候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一堆“与时俱废”的东西。
选择老师如此,选择课程如此,选择学校亦如此。<br></h3> <h3>教育的“教”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我们老师、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孩子是我们身边的录像机,他在如实地记录我们的言行,机械地记忆,机械地模仿,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行为都能找到他们家长或老师的影子,有的孩子玩手机上瘾,父母有没有经常玩手机?有的孩子丢三落四,父母有没有随处乱扔东西的毛病?所以我们通过家长课堂经常地强调,我们的身份不仅是家长,更是老师,而且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更是一生的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孩子,所以教育孩子要从我们自己“修身”开始。爱孩子就给他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是我们打造教育生态的重要部分。<br></h3> <h3>教育的“育”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明确告诉我们家长,我们给孩子提供吃穿住行等必备条件以外,还必须“使作善也”。教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现在更多的年轻父母不知道这一点,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儿好的,选择教育机构也把这些做为唯一标准,吃得要好,硬件要好,唯独不看教学理念,教的内容,几年下来,什么好习惯也没有,后悔不已。孩子不是宠物,小猫小狗可以这样养,孩子从生下来到“人”的转变升级不能这样养,是需要良好的教育的,聪明的父母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孩子选择一个“教作人”的学校,即为孩子负责,也为自己未来负责,往大说是为家族负责。教育无小事,选择要谨慎!<br></h3> <h3>我的恩师敬爱的吴鸿清教授,我们心目中的当代圣贤。</h3> <h3>教授的伏羲四宝:书法,经典,武术,音乐</h3> <h3>戴先生的《少儿歌诗三十首》一二册共计61首,每一首都是根据孩子的情感需要进行选录,再经过戴老千万次的创作打磨才定稿的:《悯农》培养孩子珍惜粮食,升起对农民伯伯的感恩心;《游子吟》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升起对父母的孝顺心;《夜宿山寺》培养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孩子通过学戴老的歌诗与吟诵,用声音作画,深层次地体验各种情感,动情之处,自是教育之时。<br></h3> <h3>歌诗是吟诵的铺路石 ——戴学忱先生创作歌诗的初衷<br></h3> <h3>作为戴学忱先生的学生,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老师:
戴学忱先生,1936年生,江西婺源人,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华吟通学会常务理事。从小受家学濡染,1978年从声乐转向吟诵传承、修复与发展工作,先后发表多篇论文,主编《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
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领唱东北民歌《瞧情郎》获金质奖。<br></h3> <h3>戴学忱先生的家族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父母两个家族都是书香门第,家中文化氛围很浓,而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外婆,母亲和舅舅,她在襁褓中就听妈妈吟唱家传调《静夜思》、《花影》等,可以说戴先生是听着吟诵长大的。</h3><h3>儿童时期的戴先生厌烦传统吟诵,她更喜欢当时的“流行歌曲”。直到成名后,受中国音协的指派接待日本吟诵团,当时日本吟诵团说“吟诵起源于中国,但现在要学习吟诵,你们可以到日本来学习。”,这句话激起戴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立誓要学好吟诵,为国争光。隨后她便找到舅舅谢国桢(梁启超的弟子),学习家传吟诵调,并在舅舅引荐下向夏承焘、陆宗达、肖章等多位前辈学习。在深入研习吟诵后,戴先生意识到吟诵在表达情感方面独具魅力,并深深爱上了这一文化瑰宝,于是在1978年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演唱事业,一门心思投入到传统吟诵调的继承和修复中,到今年(2018年)整整奋斗了四十年时间!</h3><h3>现在和大家介绍一下戴先生创作歌诗的初衷,戴先生回想自己童年时从厌恶吟诵到成年后痴迷吟诵的经历,她记得母亲以前经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现代的孩子喜欢吟诵,就不能再走自己的弯路。必须要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形式,去引领孩子走进吟诵的殿堂。戴先生怀着强烈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结合自己深厚的戏剧、古曲、民歌、琴歌等艺术功底,依照吟诵的特点(没有谱子、口传心授、依字行腔、缘情而发、平长仄短)的前提下,创作了歌诗。与歌唱不一样,歌诗强调的是心发感动,以声音作画。优美的行腔遇上汉字的音韵,形成歌诗独有的魅力,歌诗因其易学、易记、易懂的优势很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h3><h3>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学过戴老第一本《少儿歌诗30首》的孩子,在接触吟诵的时候,都能够很顺畅地接受。而且很快喜欢上传统吟诵,没有排斥。老师们乐教,孩子们乐学。歌诗真正起到了吟诵铺路石的作用。关于教学成果和体会,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分享。</h3> <h3>🎉 🎉 🎉 👍 书法是培养人综合素质方便而有奇效的重要手段,如果书法不能成为必修课,素质教育就缺了魂!如果书法在考试中不占分数,书法教育就是永恒的空话!</h3><h3>书法在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迟早的事!</h3><h3>一切只是时间问题!</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eudP1ZtlxS39npJK5H-sw"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书法将成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目</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