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strong>本文作者为岛城文史学者、收藏家王鹏老师,通过藏书及史籍资料,对青岛早期书画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青岛美术史的填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strong></strong></h3></br><h3><strong> 寻找青岛美术史上的失踪者(四)</strong></h3></br><h3><strong>五、青岛籍书画家及其分析</strong></h3></br><h3><strong>青岛是个移民城市,市区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口都是移民过来的,只不过分时间早晚罢了。因此,青岛籍的提法只是相对的。我是想将籍贯在青岛的区划范围之内,(含现在的区、市)或是到了青岛之后一直生活在这里,且有明确记载可以确认的划作一类进行分析,好在这个问题现在已不重要,不再牵扯到调动或是落实政策问题。</strong></h3></br><h3><strong>先说王卓。王卓,字干华,号文桢,临沂人,书画册介绍说其“嗜金石,工书画,擅指画及一切西法绘画,用笔秀劲,卓然成家,不蹈前人蹊径,历充唯美画会委员,四川美专西画系主任,及山东中校、青岛中校美术教员。”其润例在书画社中居中:每平方英尺精细山水3元、写意山水2元、写意花卉1元。有不少资料说王卓是少海书画社的发起人,此说不是没有道理,这不仅仅因为在书画册的首页便是其毛笔书写的“丹青曙光”,(见连载二)更因为1924年王卓就曾在济南参加俞剑华组织的“翰墨缘画社”。协助俞剑华整理陈师曾先生译著《中国绘画史》出版。</strong></h3></br><h3><strong>来青后,他与其哥哥王玫同在市立中学(前名胶澳中学,青岛一中的前身,当时校址在太平山脚下的德国兵营)任教,王卓教美术,王玫教音乐。其哥哥王玫,号文栋,曾因创制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而名闻遐迩。他们弟兄两个曾和著名导演孙瑜一起计划拍摄一部关于青岛的影片《青岛之波》,编剧兼导演是孙瑜,王卓负责美术、王玫负责音乐、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他们哥俩还曾参与王统照等组织的文学社团,在王统照的带领下参与创办了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月刊。所以说,王卓不仅是一名画家,而且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有组织社团的经验,少海书画社的筹建肯定少不了他的创意和参与。可惜天妒英才,俞剑华主编的 《中国美术家人名录》是这样记载,王文祯:改名卓,山东临沂人,幼习美术,工西画,惜早卒。因为俞剑华曾经和王卓有过共事的经历,此信息应该可信。1999年印制的《青岛一中校友回忆录》中有1938年入学的同学回忆美术老师的文章,那时的美术老师已经是赫保真、于希宁和孙沾群了,可见当时他已经离开或是去世了,因为各种资料都没查到他此后的信息,所以,我这里是把他列在青岛籍来写的。</strong><strong> </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他在书画册上的绘画有两幅,一幅山水,一幅花卉,照片漶漫,难以细读,但通过电脑放大可看出山水画标明是文祯指画,花卉尽管没有标注,但看其画痕也像是指画,其画作多用大写意,架构开张,简约豪放,可能是指画的缘故,也带有一些粗糙率意。但别忘了,其当年也只有二十多岁的年纪,(其哥哥王玫是1907年出生的)指画画到这个程度,非常不错了。如果假以时年,成为大家并非没有可能。</strong></h3></br><h3><strong>下一个想说的是赵德三。赵德三是青岛本土(平度)出去的“高干”,(有人说厅局级干部就可称之为“高干”)又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却没有在青岛的有关史籍上见到一点著录,不能不感到有些奇怪?</strong></h3></br><h3><strong>书画册的介绍是这样的:“赵德三,字宣堂,别号梦石,平度人,工山水,为潍县刘实甫先生入室弟子而有出蓝之誉,以工学专家历任路政要职,所在政声远播,出其余绪寄情缣素,为艺苑所宗。”《民国人物大辞典》1327页介绍了他的从政经历,(见连载(二))。赵德三曾经作为胶济铁路收归国有后的第一任管理局局长而参加了1923年1月1日举行的胶济铁路交接仪式,从日本人手中接过全路资产册籍并签字。他还在1924年编写过《接管胶州铁路记》由北京京华印书局线装排印。还曾在民国初和潍县刘恪恭共同为乃师刘嘉颖出版过诗集《画隐轩题画诗存》,也曾经在1928年7月,陪同曾为孔府老师,国会参议员、山东省议长的庄陔兰同游崂山,尽管记载不多,但赵在当时政坛、特别是交通系统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胶济铁路局能够储备这么多的书画人才,并能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恐怕和这位“老领导”的提携关心分不开。</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书画册下集收录赵德三山水画作一幅,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尽显传统功力,其题款为:仿南田临黄鹤山樵法,淑芳仁兄亲家雅嘱。曾在网上搜得其和书画社另一位会员,交通部驻胶济铁路专员陈纪云共同创作的一幅成扇,还有两幅赭色斗方,均为山水画,平高开合,冲融飘渺,雅远悠长,可见书画册介绍其“为艺苑所宗”并不是溜须拍马之言。</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另见1922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发行烟潍路债券一张,当时的赵德三还是交通部烟潍汽车处处长,可见赵氏从政轨迹。</strong></h3></br><h3><strong>牟希贤,(1890——1963)字尊之,别号二珠山樵,胶州马店镇宋家屯人,书画册介绍其“工人物佛像及山水花卉翎毛,创书画馆名实业山房以自给,作品多不书名,津沪函购笔无停,咎而自视,歉然不自以为重也。”其山水画润例不高:精细山水每平方英尺2元、写意山水1元,而其人物画要超过山水画,精细和写意人物分别是3元、2元,可惜其资料非常之少,经历千辛万苦,才在胶州文史资料第12辑上发现了一篇有关他的短文,文中讲他自幼喜爱画画,六岁入私塾学习时就常在课中将老师和学伴的神态一一画下,还为老母亲画了画像,逢年过节就挂上,抗战胜利后他在老家还是经营字画生意,送自己的儿子参加解放军,解放后还担任过胶县第二届政协委员。</strong></h3></br><h3><strong>牟希贤最辉煌的时刻应该还是在青岛的那段时光,那时他在天津路上开设了装裱、出售字画生意为主的实业山房,通过这一渠道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的实业山房也在书画社发挥了较大作用,他在书画册中的作品共有4幅,是刊登作品第二多的人。</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牟希贤是以人物画见长,尤其是对于八仙刻画可谓出神入化,但笔法基本是传统的。在1933年发行的《青岛指南》对牟希贤的实业山房还有介绍,不知为什么其地址由天津路变成了北平路七十八号。</strong></h3></br><h3><strong>真是少海书画社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在青岛的书画家,其艺术成就已为广大同好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言。值得一说的是过去对赫先生都是说其是1924年到青岛的,而在1933年出版的《胶济线职员录》中他的职业还是胶济铁路高密小学校教员,住址是在本校,不知孰是孰非,也许是那时赫先生经常来青岛的缘故吧?赫先生在《书画册》中共刊登作品3幅,润例也较高,可见当时他的创作已经得到了公众认可,也说明了他的自信心很强,但从所登作品照来看,还是和其后来的创作有些差距,构图比较简单,有些笔法略显粗糙,也许是临时急就之作吧? </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即墨书画群在书画社人数不少,绘画水平不低。</strong></h3></br><h3><strong>石瑛,(1859—1942)字玉之,书画册介绍“工云龙佛像,用笔苍秀。出其门下者,如过宝山,皆有所得。”据即墨博物馆陈海波先生《即墨历代书画家作品鉴赏》书中介绍,其为沈虎臣(沈寅)徒弟之一,与刘慎之、解会之齐名,被称为“三之”。其创作多为云龙图。书画册中此幅就和陈先生书中的一幅风格、构图大致相近。</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李宣三,(1889——1938)名崇德,号醉月山房,书画册介绍:“工山水,与石君玉之为忘年交,用笔苍劲,不事渲染,自得其真,蓄发好道,黄冠野服,不问理乱,为世外异人。”</strong></h3></br><h3><strong>还是通过陈先生网上文章,得知宣三先生从小受其家族影响,通晓经史兼丹青、书法、篆刻,尤喜绘制山水,绘画风格淡雅平实,书法以汉隶为主,宣三先生天性倜傥,善于交友,身边围绕着许多书法、丹青高手和慕名而来的追随者,张伏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宣三先生的号是“醉月山房”,对酒颇为钟情,也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一九二八年前后,曾以饮酒过量而中风,虽经其父医治,稍有好转,但其身体稍有恢复之后,继续贪恋杯中物,终于一九三八年早逝,终年只有五十岁。</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未见李宣三的存世画作,印刷品也仅见此幅,作品疏朗、淡雅、犹入仙境。李宣三同时还是一位收藏家,不少乡贤笔墨由其得以留存。</strong></h3></br><h3><strong>张伏山是一位地道的在青岛度过一生的本土画家。其1910年生于即墨市阁里村,自幼跟随当时的墨城名绘李宣三学画,1934年到济南私立书画社拜关松年、关友声为师学习国画,1935年进北京华北大学艺术教育系学习,成为李苦禅大师的入室弟子,1936年底回即墨教学。39年他第一次在青岛举办了个人画展,又与何保真、陈大羽、于希宁举办四人展,引起岛城各界人士的关注。但在以后长期处于非主流位置。先是常年在中小学教授国文或美术,后来又被错划右派,遣返回乡,当了20来年农闲作画的农民。直至年近古稀,才得以落实政策,重操教鞭,后又调县文化馆工作,方能全力作画,直到去世。</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书画册仅刊其人物画一幅,为仿大观楼画谱而作,不足以代表其水平,其晚年主攻山水,作品奇峰突兀、烟云流动,清雅厚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撰文称之为“逸品张伏山”,诚哉斯言。 </strong></h3></br><h3><strong>王云谷,名海龙,号云谷,别号万化山民,1894年出生,即墨人,曾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审核科事务员,,为刘仲永弟子,擅山水工汉隶,用笔灵活,设色工整,无一毫烟火气。《山东书画家汇传》简介为“二十年代居青岛,工于山水,已崭露头角,后不知其所终。”我搜遍书橱网角,也仅见以上资料。其在书画册中留有山水画一幅,水平不言自明。即墨的父老乡亲,该发个寻人启事了。</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史承荫在书画册中有山水画两幅,其画作清新、古朴,层次感很强,已经进入化境,书画册介绍其为“字福斋,胶县灵山卫人,继三山后起,工山水,以中国笔意兼以西法,渲漬烘托,倍臻佳妙”其余资料未见比此更详者。</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 寻找青岛美术史上的失踪者(五)</strong></h3></br><h3><strong>六、其余书画家简介</strong></h3></br><h3><strong>除上述介绍外,在少海书画社作品集中留有作品的书画家还有近二十位,这些人士的情况更为复杂,考证收获不大,就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士,他们究竟在何时到过青岛?在青岛的活动都有哪些?都缺乏详细的资料,在此只能将所查到的有关情况和刊登在书画册的作品、介绍摘录备忘。</strong></h3></br><h3><strong>1、丁佛言,(1878—1931)名世峄,初字桐生、息斋、芙缘,后字佛言,号迈钝,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今龙口市)城关宋家疃人,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其政治艺术生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这里主要说一下他和少海书画社的关系,查有关资料,丁佛言在1923——1928年因反对曹锟贿选而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古文字学。他有许多亲朋故交在青岛,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和青岛的联系肯定少不了,也有可能会到处于北洋政府领导之下的青岛来参加一些雅集活动,因此和少海书画社的画家相识甚至成为好友,少海书画社的发起人之一由诺山就是他的连襟,可见他和少海书画社的渊源还是很深的,书画册出版时他已经回到北京,所登此幅篆书落款时间为乙丑年,就是1925年,很可能是赠与哪一位好友的作品,也参与了少海书画社的展览,上了作品集。</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2、刘大同(1865-1952)原名建封,别号芝叟,又号风道人。《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续编》条目中介绍: 1909年任吉林安图知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即举义旗相应,成立大同共和国,并改名为刘大同,旋被清军镇压失败,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大连成立平民社,讨袁起义,1913年被北洋政府通缉,19</strong><strong>17年在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先后参加兴中会,同盟会,随孙中山在日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1936年在天津主办《渤海日报》,进行反蒋抗日宣传,蒋被释放后,报馆被封闭。抗战胜利后到济南定居,创明湖书画社,1952年病逝。刘氏工书画,善狂草,1928年前后,章太炎、景梅九等集资印行与其先世刘子羽,刘石庵的书法合集《诸城三刘合璧》,晚年兼作山水,花卉。著有《岭南吟》、《醒迷魂》等。</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 丁麟年,(1870——1930年),字绂臣(亦称绂宸),号幼石,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生于进士世家,天资聪颖,爱文好学,4岁诵读诗文,书写篆隶。19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知府等职。1912年,由陕西弃官回乡。1920年2月,就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上任后,为该馆搜集出土文物,收进精刻版本,购藏乡贤书画,并致力于文物考证工作,在钟鼎文字研究方面造诣很高。丁麟年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栘林馆吉金图录》、《栘林馆丛书》、《三代名器文字拓片集录》、《日照丁氏藏器目》、《出土文物分类集录》、《山左乡贤书画甄录》、《殷周铭器考证》等。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家、考古家和书法家。他善于自撰联文,书成字画,如“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等,也有从《兰亭集序》等名文中集录而成的。</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929年,因病辞职,移居青岛。次年病逝,终年61岁。他的后任,就是由他推荐的同乡,著名学者王献唐。</strong></h3></br><h3><strong>4、陈纪云,蓬莱人,清举人,留学日本,入同盟会,民国元年任参议员,为人淡泊,能诗文,工书法。时任交通部驻胶济铁路管理局专员。</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5、刘嘉颖,(1861—1902)字实甫,一字石芙,潍县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这样介绍:“自少精研绘事,家藏书画甚伙,日坐卧寝食其中,自题所居曰画隐轩,工于临摹,花卉以恽寿平为宗,山水则专师王翚。邑中陈寿卿收藏之富甲天下,刘至辄出历代名迹以资观摩,由是深得古人秘奥,艺乃大进,尝绘花卉小册,曹仲铭(鸿勋)逐幅题以诗,诗人郭果园装题为海滨二妙册,题诗者有数十家之多,其见重于时如此,卒年四十二。”《潍城区志》也讲:“刘嘉颖仿石谷南田的画稿,有未落款者,伪书王恽售给京都鉴赏家能获重金。”刘嘉颖可以肯定地讲不是少海书画社的成员,上了少海书画社画册,恐怕是他在少海书画社的两位学生赵德三和丁启喆的主意。</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6、丁启喆(1873-1939)字东斋,号雪庐,潍县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有条目:“尝游刘实甫门,画工人物,法宗陈洪绶,嗣从郭恩孚习诗词,与高密傅丙鉴时有唱酬。曾任图画教员,与邑人刘秩东等创办同志画社,精岐黄,著有自笑轩诗集,老莲汇稿,北海人范等,年六十七卒于家。”</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7、周爱周(1891—1955)原名莲塘,山东济宁人,约1918年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专修科。(一说其毕业于上海美专)先后任教于济南正谊中学、育英中学、济南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发起唯美画会,在济南贡院墙根教育会举办美展。1923年,周爱周创办的私立山东美术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每年补助学校4800元。1927年,周爱周举办个人画展,募集8000元用于建设 私立山东美术学校新校,并开辟爱美路,安置爱美坊,1930年,山东美术学校改名为私立爱美中学,并创办《爱周画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培才中学)。后在曲阜二师任教, 1949年,执教于菏泽师范学校。1955年去世。</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周爱周的作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其市场价格也不高,但在民国时期,周爱周可是号称“民国第一梅”。</strong></h3></br><h3><strong>8、张应元,字声甫,号贞起,山东高密人,工花卉翎毛人物,山东教育展览会金奖。</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9、赵安荣,字琴舫,泰安人,工人物翎毛猛兽草虫花卉旁及山水,少仕,出关以笔墨做生涯,用笔工整一丝不苟,可步仇十洲后尘。</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0、张伯起,字少农,别号鹤生。高密北关人,画家张岭之子。擅山水,苍劲雄健,自成一格,曾多次赴崂山写生,积成《崂山山水册》。所画人物肖像,形神俱妙,1914年在山东教育展览会赠优等金质奖章,山东物品展览会获优等银质奖章。(山东书画家汇传)时任胶济铁路高密小学校教员。</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1、齐志远,字静庐,历城人,常德山樵弟子,擅山水,用笔秀润,抚王耕烟戴文节诸作可以乱真。时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文书科科员,家住单县路南海楼楼上1号。</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2、李鹏飞,字程九,福山人,工山水猛兽,法吴石仙有出蓝之誉,兼以西法渲漬,笔墨苍润,近自三岛归来,诣益精进。其画室“听松斋”,是清末文人墨客集会的场所。1927年,李程九将其捐给世界红十字会作为福山分会会址。1989年山东省文物局、福山区人民政府利用该建筑群建立了“王懿荣纪念馆”。现又改为权希军艺术馆。</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3、王肇崧,字星珊,别号雪龛头陀,安丘人,幼时喜写翎毛草虫,后弃去,攻六法,不轻易着色采,每秉笔辄随意趣,不事临摹,尝忆范宽语曰,与其师于人,莫若师其心,嗣游江浙诸山有心得,所作以天真幽淡为宗。</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4、李耕烟,潍县人,性疏狂不拘小节,精花卉翎毛,法南田老人而出以恣肆之笔,不拘守绳墨亦不为时俗所染,为近世罕见之作品。</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5、茅镇岱,字石生,历城人,工花卉,远宗宋元,出入南沙白杨之间,尝随金北楼先生出游,其作品曾在日本东京展览,很受欢迎,亦为北京湖社画会成员。时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文书科科员,住泗水路6号。</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6、宋民生,别号铁槎外史,又号则古道人,文登南黄山人,酷嗜金石,兼精诗画,所作花卉翎毛旁及山水古趣盎然,不事临摹,法与神会,逸品也。</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7、窦启文(1881—1953)名启文,以字行.诸城人.工书善画,擅梅兰竹菊"四群子"精篆刻。(山东书画家汇传)以画梅、竹、石著称的窦易三,特点清瘦有气节,颇具文人气息。(诸城县志)</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9、费磊安,名源深,字润泉,别号磊安。别署古砖砚斋。上海松江人。早岁能文,嗜篆刻,叶铭《广印人传》中录其小传。清末时费源深与姚鹓雏共赴京城求学,姚鹓雏《恬养簃诗•还都集》中存有《费润泉源深要过其居,共饭,别后却寄》、《怀费润泉》和《寄费润泉,并示袁道冲》等篇目,时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文书科科员。</strong></h3></br><h3><strong> 寻找青岛美术史上的失踪者(六)</strong></h3></br><h3><strong>七、后记</strong></h3></br><h3><strong>这几天是圣诞狂欢时间,街上车水马龙,商店、酒店爆满,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似乎有了包容一切的度量,不管是什么节日,什么文化都可以拿来我用。此时,我还在为一个月前的一个发愿而作最后的冲刺,写字台、地板上堆满了查阅过的书籍,它们在那里神态各异地躺着,没有一点提供不出帮助的愧疚感。</strong></h3></br><h3><strong>这篇临时动议的文章,写得非常辛苦,近一个月来,我几乎对二十年来所藏的资料性书籍重新过了一遍筛子,香烟每天比平常要多抽半包,脑细胞的运动量也比过去大了许多。</strong></h3></br><h3><strong>尽管有诸多劳苦和种种不如意,但那点滴发现的惊喜,足以慰藉疲劳的身体,同先贤的对话交流,更振奋我的精神,虽然对少海书画社的来龙去脉还没有完全清楚,但已经有了一个开始,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发现。</strong></h3></br><h3><strong>值得欣喜的是,几天前在博客里发现一则有关少海书画社线索的留言,我马上和留言者北京的刘先生取得了联系,刘先生是少海书画社中坚宋怡素先生的后人,收藏有许多少海书画社成员的作品和资料,他已在着手整理并将陆续披露,我满怀希望地期待着。</strong></h3></br><h3><strong>在结束本文之前,还想再说两点,一是因为对此文的写作是边查边写,难免挂一漏万,文字重复,还请各位谅解、指正。二是少海书画社的探究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不断有新的发现涌现。</strong></h3></br><h3><strong>《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少海书画社作为青岛的第一个美术社团,无疑对青岛美术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今天在这里寻找、挖掘这段历史,不是一时的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对哪一个书画家的偏爱,而是在接续一段历史,重温一种传统,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由此而增加厚重,那正是我们想见到的。</strong></h3></br><h3><strong>我的眼前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场景,那是八十年前的一个冬夜,在北京路或是天津路的一间画室,一群人正在围着一个画案或坐或站着,案上一幅已近完成的国画,旁边一个烧着木炭的火盆,他们时而评论着墙上的一幅作品,时而为桌上新画的诗题祭出新句,他们有不同的职业和秉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世道艰难,人生不易,唯有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可以不离不弃,那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的世界。</strong></h3></br><h3><strong>八十年,不远也不近,那群当年曾经引领青岛文化潮流的人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客,成为这个城市湮没的记忆,他们恪守着传统文人的特点,就像其绘画传达出内心的闲淡和精神的高远。</strong></h3></br><h3><strong>我们今天的追寻,与其说是在寻找美术史上的失踪者,不如说是在寻找迷失的自我,在今天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保持住自己心灵的一方宁静,有一点超乎物外的追求,就是和那些先贤雅士同在,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也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希望在这个城市留下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碳。</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IzNTcwNg==&mid=2247493254&idx=1&sn=08920f33f17a361cd5ee57088dc85bb7&chksm=fcbc7c13cbcbf5055cbfc2dff1fc86218b7edb07c2e539ef82a4f55cfcde2e7ffde9d5023900&scene=4&subscene=126&ascene=0&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336&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AABAAoACwATABQABAAmlx4AWpkeAJuZHgCd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D8o9jJUZEPxvQSRrlsaZdSXHL9BOoNFEDQ7rOdz8v7ys3U6R%2B5XksAvTyUpgw%2F36&wx_header=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